我们前面不断的提到电影是心理学的问题,而且一再重复我在夏威夷大学讲课时巧 遇一位心理学博士对电影现象的看法:她听了我的讲课之后,告诉我说我讲的都是心理学。我跟他说我不懂心理学,没有学过理学,就是大学的时候为了凑学分选了一堂心理学课,也没仔细读。他说你放心,我是心理学博士,你讲的都是心理学,他说他觉得很奇怪的是,为什么他的老师在给他讲心里学的时候没有用电影的例子,他说我讲电影的角度对她是一个极好的例证,他以后得改从电影的角度来研究心理学。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启发,尤其因为他不是搞电影的,只不过是偶然听了一堂电影课。他的态度很客观,她的看法跟1916年蒙斯特堡(他是德国的一名心理学家)的那本著作《Photoplay – A Study of Psychology》的观点完全一样,跟心理学家爱因汉姆的那本著作《Film as Art》(那标题不是“电影是艺术”,而是“电影作为艺术”,准确,明了!)也是一致的。这个认识非常重要。在传统的艺术里面有这么个说法,即心理学和艺术是没有关系的,在艺术里,心理学是个接受问题和创作没有直接的关系,可是现在我们知道了,电影全部是心理学,电影的存在直接依靠心理学。我知道这个事实对许多人来说,不是听不懂,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听不懂的,可就是转不过这个弯儿来。现在通过有意识地大量实证我绕过来了。所以现在我在教你们的时候,完全是从心里学的角度出发的。现在大家都知道,似动现象的illusion,(这个心理学的概念来怎西方。到了中国被翻译成错觉。我极不同意,错是可以纠正的。电影的似动错觉是无法纠正的,所以我宁肯用英文的 illusion, 而绝对不用错觉这个概念。)是产生在看的那个人心里的。看的人也就是观众就没有似动,因为似动不是在荧幕上产生的,是在观众脑子里产生的,是观众的心理作用产生了这个illusion。脱离了观众,离开了看的人,没人看,那银幕上出现的只是一幅幅连续闪现的静态的画面,没有运动。有人看银幕了,于是那个看的人自己通过看银幕上那些连续出现的一幅幅静态的视觉形像而感觉到一种似动的 illusion。 总的来说就是这样,我们在继续研究,我们的学习就是一种研究。还得声明一点,我不再用“画面”这个错误的概念。因为它的原文,无论是英语还是法语都是 image, 源自拉丁语的 视觉形像。五十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一批电影专业翻译(包括我在内,所以我既是犯错误的人之一,又是知情人),由于不懂电影,就沿用了在电影创作界一向用的一个概念 “画面”, 因为那一向是画出来的,又是平面的。不无一定的道理。但是当理论深入的时候,就会造成许多错误的概念。“画面”没有纵深空间,也没有运动。
但是有个问题,比如说在昨天同学们的讨论过程中,Tonelf 给自己原来的镜头加上了声音,先是加在镜头的开端,持续了镜头的四分之一的长度就没有了。大家建议他试试把那声音放在镜头的后面,与镜头一起结束,看看会是什么样的效果。结果大家觉得那个镜头的声音放在后面比声音放在镜头前面要短。有些人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可我有过不止一次这样的失败经验。有一次我拿出一个镜头来给同学看。达到了预期效果。后来我又换了一个看来动作更剧烈的镜头给同学看,效果适得其反,大家都说拖了。两个镜头的长度一样,动作剧烈的感觉反而拖了。这是什么原因?后来我想起北师大心理学系的彭教授在谈到人的记忆力时说过,一个镜头的最后一格,观众记得清楚,因为它最近,其次是第一格,因为那是第一印象,新鲜,记得住。而中间的则是模糊的。我那第二个镜头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在镜头的结尾让那辆被撞坏的车一直滑到前景,直到停。观众得到的最近的印象就是停。拖了。同样一句话,加在同一镜头的前面就感觉长,加在后面就又感觉短了呢。。这正是彭教授所说的,印象最深的是在最后面。因此把加在前面的声音挪到后面去之后,印象就变深。而在最后一格你要处理更多的信息,你就忙了,你得的最后印象就是整个镜头都变快了,这是在观众身上造成的主观感觉。
但是有个问题,比如说在昨天同学们的讨论过程中,Tonelf 给自己原来的镜头加上了声音,先是加在镜头的开端,持续了镜头的四分之一的长度就没有了。大家建议他试试把那声音放在镜头的后面,与镜头一起结束,看看会是什么样的效果。结果大家觉得那个镜头的声音放在后面比声音放在镜头前面要短。有些人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可我有过不止一次这样的失败经验。有一次我拿出一个镜头来给同学看。达到了预期效果。后来我又换了一个看来动作更剧烈的镜头给同学看,效果适得其反,大家都说拖了。两个镜头的长度一样,动作剧烈的感觉反而拖了。这是什么原因?后来我想起北师大心理学系的彭教授在谈到人的记忆力时说过,一个镜头的最后一格,观众记得清楚,因为它最近,其次是第一格,因为那是第一印象,新鲜,记得住。而中间的则是模糊的。我那第二个镜头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在镜头的结尾让那辆被撞坏的车一直滑到前景,直到停。观众得到的最近的印象就是停。拖了。同样一句话,加在同一镜头的前面就感觉长,加在后面就又感觉短了呢。。这正是彭教授所说的,印象最深的是在最后面。因此把加在前面的声音挪到后面去之后,印象就变深。而在最后一格你要处理更多的信息,你就忙了,你得的最后印象就是整个镜头都变快了,这是在观众身上造成的主观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