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河南吧 关注:99贴子:265
  • 9回复贴,共1

河南郭氏:从山西大槐树郭氏移民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河南)郭小寨村郭氏碑记
河南省浚县善堂镇郭小寨村碑:
该碑记载:“位于浚县城东北十五公里,距离善堂镇政府驻地一公里。据郭氏墓碑记载,明洪武年间,郭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沿用原名小寨。后郭姓家族
日繁改称郭小寨至今。”
尝闻始祖曰鼻祖,裔孙曰耳孙,所谓鼻者何,万物先成形于鼻,始祖人所自出也,所谓耳者何,孙之去祖也远不获目见,惟有耳闻也,倘非考世系,序昭穆,将
孝享延血食亦畴,知水源木本,不仅高曾瓜绵椒衍。
悉备云仍哉,小寨村东闾外,始祖兆在焉,考之明天启二年碑,滑台旧族也,自五胡云扰避乱,山西至有明自洪武复迁于兹,历年垂四百传世,几二十其间支分
派别,恒涣其居,余籍什村,有迁军李,谱牒失叙,几有不知,谁何之悲矣,于国朝乾隆五年族伯岁贡生,讳总与余偃师县训导讳琰欲涣者萃之,爰纠族人,依
次刊石俾知,原原本本而笃亲亲之谊焉,其苦心何如哉,迄今五十余年族类日增,前碑之人所存无几,且族侄生员泰金,亦移居浚邑二世,此又涣群宜萃之侯也
,惜余耄矣,无能为耳,幸有族侄五霞,族孙国宝,念切祖武,首督厥工,族侄生员甲申,■董成焉,余因命子增生醇,与二侄大会合族,于前碑所有者接续之
,无者增附之,俾少长咸集昭穆有伦,春秋祭扫各展孝思,始祖有灵喜流泽之,孔长而■保世之,滋大也,其庶几乎诗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更不能无望于后
也,是为记。”“十三代孙就职候选训导岁贡生子昭谨志”,“十四代孙邑庠生员泰金谨叙、府庠生员甲申、邑庠增广生员醇”,“十六代孙儒林国宝书丹”,
“十四代孙五霞督工”,“大清乾隆五十七年岁次壬子三月之吉”。
郭氏茔志
迁民纪略
在郭小寨郭氏后人郭志田的家里,陈放着一个相框,相框内有两幅照片,上幅是“古大槐树碑亭”照片,下幅是“古槐迁民纪略”照片。据考证这两幅照片是1930年蒋、阎、冯大战,阎冯败北,东陵大盗孙殿英部退入洪洞,人称客军,有人抬出了迁民祖宗碑位,将此照片和一幅有说明词的两幅照片出售。孙部多为冀、鲁、豫移民后裔,大家都认为回到了老家,这样百姓才免其抢掠之灾。上幅照片右上角文字为“山西洪洞明初迁民远游古大槐树留影”,右侧中下部写着“1930年”。下幅照片为“古槐迁民纪略”。其文字为:“古大槐树处,原系广济寺遗址,寺院被汾水冲毁,只有南宋时金人所建的石幢一座,远望如塔尚巍然矗立,幢上雕刻人物生动富有艺术性。寺旁原有大槐树一株,祖传为汉槐,树身数揽,浓阴可蔽数亩。因历年久远,心枯枝老被风吹折,现为第二大槐树,传说:是古大槐树北引根上发芽长大的。”现蜂虫穴居孔隙满身干枯于右旁,一九一五年辛亥**后兴修建亭树碑题曰:“古大槐树处”记史实于碑阴,又建游廊
、茶坊以为游人过客休息之所。按续文献通考载,明太祖洪武、成祖永乐年间,屡移山西民于滁(安徽)、北平、鲁(山东)、豫(河南)等处,而山西迁民之中又以洪洞与附近地区之民为多,因地区集中,交通方便故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被迁群众在起程时,便将目前之大槐树及树上老鹳窝入于眼,印于脑子,为告别家乡的纪念。又据传统说法:迁者之裔左右足之小趾甲为复形。现在冀鲁豫皖苏等地流传着“我们的祖先是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迁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原各省长期遭受兵祸,造成赤地千里,人烟稀少之景象。蒙古以异族入中国,建立元帝国,对待汉人极其残暴,到了元朝末年禁止汉人持武器,其大臣巴延又奏请杀张王李赵刘五姓汉人,中国之大汉人几乎无生存之地,为了死中求生,河南刘福通首先起义于颖州(元顺帝至正十一年),河南、两淮、山东从义之民在刘福通的领导下与元兵决死奋斗十三年之久,苏北皖北豫鲁之民业已十亡七八,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无人烟之景象,是当年真实写照,以刘福通失败而告结束,这是第一次兵灾。刘福通失败后,元朝诸王将领各怀异志,内哄遂起,复在河南、山东、河北、晋东、晋北、关中等地展开争城夺地之恶战,以朱元璋兵出江淮而告结束,这是第二次兵灾。自朱元璋兵出江淮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北京,战败王保保于保安,灭张思齐于关中,据险设防统一中国,这是第三次兵灾。以上三次兵灾为时十六年,在兵荒马乱之中,军队无食杀老弱为食,百姓死亡仅北京收埋尸体二十万,加之黄河屡决口,百姓死亡难计其数,正像流传的:有田无人耘,有路无人走的惨景。山西在当时是蒙古贵族名将察汗特木耳及其子扩廓特木耳(王保保)之根据地,北至石岭关,南至黄河北岸,利用山西表里山河之险要统治严厉,社会比较安定,因之山西之民生齿繁多,死亡较少而流入难民亦多,形成人口稠密之地区,这就是洪武时迁山西民于中原各省的主要原因。山西不尽在元末大乱中少受兵灾,及明建文帝即位,靖难兵起,如拔雄县屠其城战真定斩首三万级,这等惨状的战争,由北而南经战三年之久,鲁豫苏皖广大地区的人民罹祸更惨,地广人稀的现象更加严重。这是第四次兵灾,而山西省始未波及,这又是造成永乐年间迁民于中原各省的主要原因。洪武永乐年间先后取得政权后招集流亡,恢复社会经济,就成了河南、淮北、河北等处人民恢复的主要地区,故迁山西民以实之。在“古槐迁民纪略”照片右下角记载着“迁民次数之记载材料”以表格的形式,分为“年号、年月、公元、迁往地区、户数、史记”。
史小寨史氏祖茔碑记



1楼2012-05-02 23:45回复

    (河南)西郭寨村郭氏碑记 (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出)
    重建郭氏宗祠碑记
    河南省濮阳市区王助乡西郭寨村
    ▲ 显祖元敕博兴州知州
    郭公讳元章之墓
    显祖元敕■州同知郭公讳元茂之墓
    该碑文记载:“吾氏家世出自山西汾阳,后迁林滤,徙居大名。自此始祖彬,子昂,孙震、豫、惠、谦、坤均葬大名小滩镇南,祖茔仅坤祖,二子元章、三子元
    茂、五子元鸿迁居濮阳城西郭寨,分别葬村北、村东、村西。为追彰先贤功德,茔建墓碑以志。”“岁公元一九九四年申戌三月”,“二十世至二十八世孙敬立
    ”。
    显祖元敕灵壁县知县郭公讳元鸿之墓
    元章之墓碑文局部
    


    4楼2012-05-02 23:47
    回复

      (河南)西郭寨村郭氏碑记 (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出)
      重建郭氏宗祠碑记
      河南省濮阳市区王助乡西郭寨村
      ▲ 显祖元敕博兴州知州
      郭公讳元章之墓
      显祖元敕■州同知郭公讳元茂之墓
      该碑文记载:“吾氏家世出自山西汾阳,后迁林滤,徙居大名。自此始祖彬,子昂,孙震、豫、惠、谦、坤均葬大名小滩镇南,祖茔仅坤祖,二子元章、三子元
      茂、五子元鸿迁居濮阳城西郭寨,分别葬村北、村东、村西。为追彰先贤功德,茔建墓碑以志。”“岁公元一九九四年申戌三月”,“二十世至二十八世孙敬立
      ”。
      显祖元敕灵壁县知县郭公讳元鸿之墓
      元章之墓碑文局部
      


      5楼2012-05-02 23:47
      回复
        008 (河南)郭村郭氏族谱
        “吾郭氏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徙于郑州西南隅台郭村,遂占籍焉。殆我五公之在当地也,爱老怜贫,积德好善,享厚无穹。故郭姓日蕃,人丁颇
        富,共间入黉宫、列贤书、举监生员不可指数。吾族子弟,古风质朴,别无他务,不可谓非先泽之所遗者厚也。余因伏而思日,饮水者溯其源,树木者壅其本。
        吾有祖宗不知其殁何年、归何地,生平行谊,言动嗜好之何若是向者欧阳之所消也。一水之流而万派,一木之茂而千条,吾祖宗有子孙,而冠婚之弗告,岁时伏
        腊之弗聚,寿夭死丧患难之弗知是向者苏文公所叹也……”
        清乾隆四十三年修


        7楼2012-05-02 23:49
        回复
          永远支持精品贴!!!


          15楼2012-05-12 22:07
          回复



            21楼2012-06-19 16:38
            回复



              22楼2012-06-20 12:32
              回复
                咨咚咗咳咢唴哘哣唊咩


                24楼2012-06-22 17:02
                回复
                  9hta6


                  28楼2012-06-23 04:36
                  回复
                    请问知道郭明振么?
                    是我们这一脉的祖先


                    来自手机贴吧32楼2017-05-25 14: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