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描写情景交融的境界
对于叠字在描写自然景物上的作用,刘勰评价很高,他曾引用《诗经》中运用叠字描写自然景物的实例说“‘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虽是两个字,却能“以少总多”,把所要写的景物描写得“情貌无
遗”,并且认为“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就是说,即使考虑一千年,也难以换上比这些叠字更恰当的字。
在诗歌中,景往往与情融合在一起。而叠字有助于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
尽长江滚滚来”。写登高所见,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以“风急”起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
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
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往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图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远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
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长江,在写景的同时,更深沉地抒发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们联想到落木沙沙之声,
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