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0多年,流行歌曲被一刀切为靡靡之音。中间某一个短时间里,间或有极少的例外,那也是因为词曲作者的身份地位在起作用。其实,像“贫穷不是从天降”,怎么听也脱不掉小市民气。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居住的那个不大的城市的剧场里,上演着一出名叫《彩云归》的话剧,我在它上演了半个多月终于去看,缘于它是由一篇曾获全国奖的小说改编的,想知道它是怎么改的,改成了啥模样。票还真是不好买,我得到的座位挺靠后,但开演后却发现前面很多座位空着。演到一多半,我身后忽然起了一阵很大的骚动,约百十号人中途入场,且入场后就挤在入口附近。然后是突然间就安静下来,而这时候,台上的剧情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作为衬托环境的背景音乐,播放了邓丽君所唱《香港之恋》的录音。稍后才听说,有“那么一拨人”,场场不落,花5毛钱买张票,就为听这个歌,掐着点入场,听完就走。真是天可怜见啊,要知道那录音机和带子都不是高档货,又经多次播放,音质极差且杂音甚多,何况又是背景音乐,这时候演员还要说台词,即使据说因观众强烈要求调大了音量,那声音也不能太大。尽管如此,我也听到另一种“舆论”:在一出本应让人受教育的戏里,塞进这种毒害青年的东西,纯属夹带私货,而其所以能得逞,相关主管部门是有责任的。
这段往事,觉得与其说它是一种板结,倒不如把它看成一种松动。也就在那个时间段里,我们自己也有一首由李谷一演唱的《乡恋》。它原是电视纪录片《三峡的传说》插曲。这个电视片的内容、好坏,早已淡出记忆,而这首插曲却形成了一个“全国性事件”,而且恐怕还得说是个历史性事件。它受到热烈的赞扬,同时也受到至少是同样激烈的批评。批评的指向,有音乐问题,但更是政治问题。按一种说法,它从未被禁过;事实可能真是这样,一度使它不能公开播放、演出的,只是某种默契。有一则记载称,李谷一到一个地方演出,节目单里是不会有《乡恋》的,可是等她唱完预定曲目谢幕时,观众就用掌声“不让她下台”。加唱一首,还不行,再唱一首,掌声更加持续不断,直到唱了《乡恋》,观众这才全体起立鼓掌,不过这掌声不再是“挽留”,而是一种感谢了。当然,这也是一种表态,或者说质问:为什么有些人的想法总是和人们拧着劲儿?
今天重听这首歌,觉得说它是流行歌曲相当勉强,它的歌词甚至有点“先锋”味道,很像朦胧诗。充其量,不过是演唱当中用了一些“通俗唱法”的技巧,例如气声。耐人寻味的是,有一则记载称,在一个会上,当领导们对李谷一进行了严肃的帮助教育之后,李谷一为自己做了辩护,而她辩护的理由,却是她没有用通俗唱法,用的不是气声,只是轻声。当然,时至今日,这些已经都不重要;不管音乐理论家对《乡恋》怎样归类,它总归是新时期为流行歌曲闯出一条路来的始作俑者。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居住的那个不大的城市的剧场里,上演着一出名叫《彩云归》的话剧,我在它上演了半个多月终于去看,缘于它是由一篇曾获全国奖的小说改编的,想知道它是怎么改的,改成了啥模样。票还真是不好买,我得到的座位挺靠后,但开演后却发现前面很多座位空着。演到一多半,我身后忽然起了一阵很大的骚动,约百十号人中途入场,且入场后就挤在入口附近。然后是突然间就安静下来,而这时候,台上的剧情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作为衬托环境的背景音乐,播放了邓丽君所唱《香港之恋》的录音。稍后才听说,有“那么一拨人”,场场不落,花5毛钱买张票,就为听这个歌,掐着点入场,听完就走。真是天可怜见啊,要知道那录音机和带子都不是高档货,又经多次播放,音质极差且杂音甚多,何况又是背景音乐,这时候演员还要说台词,即使据说因观众强烈要求调大了音量,那声音也不能太大。尽管如此,我也听到另一种“舆论”:在一出本应让人受教育的戏里,塞进这种毒害青年的东西,纯属夹带私货,而其所以能得逞,相关主管部门是有责任的。
这段往事,觉得与其说它是一种板结,倒不如把它看成一种松动。也就在那个时间段里,我们自己也有一首由李谷一演唱的《乡恋》。它原是电视纪录片《三峡的传说》插曲。这个电视片的内容、好坏,早已淡出记忆,而这首插曲却形成了一个“全国性事件”,而且恐怕还得说是个历史性事件。它受到热烈的赞扬,同时也受到至少是同样激烈的批评。批评的指向,有音乐问题,但更是政治问题。按一种说法,它从未被禁过;事实可能真是这样,一度使它不能公开播放、演出的,只是某种默契。有一则记载称,李谷一到一个地方演出,节目单里是不会有《乡恋》的,可是等她唱完预定曲目谢幕时,观众就用掌声“不让她下台”。加唱一首,还不行,再唱一首,掌声更加持续不断,直到唱了《乡恋》,观众这才全体起立鼓掌,不过这掌声不再是“挽留”,而是一种感谢了。当然,这也是一种表态,或者说质问:为什么有些人的想法总是和人们拧着劲儿?
今天重听这首歌,觉得说它是流行歌曲相当勉强,它的歌词甚至有点“先锋”味道,很像朦胧诗。充其量,不过是演唱当中用了一些“通俗唱法”的技巧,例如气声。耐人寻味的是,有一则记载称,在一个会上,当领导们对李谷一进行了严肃的帮助教育之后,李谷一为自己做了辩护,而她辩护的理由,却是她没有用通俗唱法,用的不是气声,只是轻声。当然,时至今日,这些已经都不重要;不管音乐理论家对《乡恋》怎样归类,它总归是新时期为流行歌曲闯出一条路来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