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鸥
由傅璇琮、倪其心、孙钦善、陈新、许逸民主编,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辑的《全宋诗》72册,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自1991年至1999年陆续出齐。全书辑录两宋8900余家诗人的诗作,共3734万字。如此规模,是《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所收唐诗5万5千首左右,诗人3千左右,3百多万字)所收诗家之三倍,字数之十二倍。
然而历代以来人们对宋诗的评价,却颇多微词。南宋人张戒《岁寒堂诗话》已有诗“成于李、杜,坏于苏、黄”之论。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主妙悟,倡性情兴趣,祖唐祧宋,主张学诗当“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认为宋代诸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诗辨》)。此后元、明两代,宋诗不昌。
至清代,宋诗乃显。清代前期,一批硕学鸿儒出入宋诗以矫明人重唐轻宋之弊,黄宗羲、吕留良、吴之振、叶燮等人相继阐发宋诗妙处,吴氏叔侄与吕留良等选编《宋诗钞》,厉鹗编《宋诗纪事》,于推广宋诗颇有助益。虽然厚唐薄宋者代不乏人,如顾炎武、冯班、王夫之、朱彝尊、毛奇龄、贺裳、吴乔、沈德潜、袁枚等皆一时名士,但亦有赵翼、蒋士铨、翁方纲等努力发明宋诗之长处。故乾、嘉之世,随着乾嘉学派和桐城古文之兴,宋诗的地位亦渐次提高。道光以降,魏源、何绍基、曾国藩等皆倡宋诗,至同治、光绪二世,宋诗大昌,“同光体”风行天下,陈衍、陈三立、沈曾植、郑孝胥等力倡宋诗,宋诗不仅有了与唐诗并立的名分,而且实际上比唐诗更为流行。
盖自宋以降,诗家凡论宋诗,总不免与唐诗比较,近代依然。如鲁迅《答杨霁云》书云: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为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下册699页)。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未。就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更不必提了。我们只觉得明、清两代关于诗的那许多运动和争论都是无谓的挣扎。每一度挣扎的失败,无非重新证实一遍那挣扎的徒劳无益而已。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经唱完了。……从此以后,是小说、戏曲的时代。
朱自清《新诗的进步》:
从前唐诗派与宋诗派之争辩,是从另一角度着眼。唐诗派说唐以后无诗,宋诗派却说宋诗是新诗。唐诗派的意念也太狭窄,扩大些就不成问题了。
又《经典常谈·诗第十二》云:
向来论诗的对于唐以前的五言诗,大概推尊,以为是诗的正宗;唐以后的五言古诗,却说是变格,价值差些,可还是诗。诗以“吟咏性情”,该是“温柔敦厚”的。按这个界说,齐、梁、陈、隋的五言诗,其实也不够格,因为题材太小,声调太软,算不得“敦厚”。七言歌行及近体成立于唐代,却只能以唐代为正宗。宋诗议论多,又一味刻划,多用俗语,拗折声调。他们说这只是压韵的散文,不是诗。但是推尊宋诗的却以为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变是创新,是增扩,也就是进步。若不容许变,那就只有模拟,甚至只有抄袭;那种“优孟衣冠”,甚至土偶木人,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即如模拟所谓盛唐诗的,末流往往只剩了空廓的架格和浮滑的声调;要是再不变,诗道岂不真穷了?所以诗的界说应该随时扩展“吟咏性情”、“温柔敦厚”诸语,也是因历代的诗辞而调整原语的意义。诗毕竟是诗,无论如何的扩展与调整,总不会与文混合为一的。诗体正变说起于宋代,唐宋分界说起于明代;其实历代诗各有胜场也各有短处,只要知道新、变,便是进步,这些争论是都不成问题的。
缪钺《论宋诗》(1940年8月)云:
唐宋诗之异点,先粗略论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譬诸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譬诸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虽唐诗之中,亦有下开宋派者,宋诗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然论其大较,固如此矣。……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枝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实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
由傅璇琮、倪其心、孙钦善、陈新、许逸民主编,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辑的《全宋诗》72册,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自1991年至1999年陆续出齐。全书辑录两宋8900余家诗人的诗作,共3734万字。如此规模,是《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所收唐诗5万5千首左右,诗人3千左右,3百多万字)所收诗家之三倍,字数之十二倍。
然而历代以来人们对宋诗的评价,却颇多微词。南宋人张戒《岁寒堂诗话》已有诗“成于李、杜,坏于苏、黄”之论。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主妙悟,倡性情兴趣,祖唐祧宋,主张学诗当“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认为宋代诸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诗辨》)。此后元、明两代,宋诗不昌。
至清代,宋诗乃显。清代前期,一批硕学鸿儒出入宋诗以矫明人重唐轻宋之弊,黄宗羲、吕留良、吴之振、叶燮等人相继阐发宋诗妙处,吴氏叔侄与吕留良等选编《宋诗钞》,厉鹗编《宋诗纪事》,于推广宋诗颇有助益。虽然厚唐薄宋者代不乏人,如顾炎武、冯班、王夫之、朱彝尊、毛奇龄、贺裳、吴乔、沈德潜、袁枚等皆一时名士,但亦有赵翼、蒋士铨、翁方纲等努力发明宋诗之长处。故乾、嘉之世,随着乾嘉学派和桐城古文之兴,宋诗的地位亦渐次提高。道光以降,魏源、何绍基、曾国藩等皆倡宋诗,至同治、光绪二世,宋诗大昌,“同光体”风行天下,陈衍、陈三立、沈曾植、郑孝胥等力倡宋诗,宋诗不仅有了与唐诗并立的名分,而且实际上比唐诗更为流行。
盖自宋以降,诗家凡论宋诗,总不免与唐诗比较,近代依然。如鲁迅《答杨霁云》书云: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为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下册699页)。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从西周到宋,我们这大半部文学史,实质上只是一部诗史。但是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也就完了。南宋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未。就本身说,连尤、杨、范、陆和稍后的元遗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复的,以后更不必提了。我们只觉得明、清两代关于诗的那许多运动和争论都是无谓的挣扎。每一度挣扎的失败,无非重新证实一遍那挣扎的徒劳无益而已。本来从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工夫也够长的了,可能的调子都已经唱完了。……从此以后,是小说、戏曲的时代。
朱自清《新诗的进步》:
从前唐诗派与宋诗派之争辩,是从另一角度着眼。唐诗派说唐以后无诗,宋诗派却说宋诗是新诗。唐诗派的意念也太狭窄,扩大些就不成问题了。
又《经典常谈·诗第十二》云:
向来论诗的对于唐以前的五言诗,大概推尊,以为是诗的正宗;唐以后的五言古诗,却说是变格,价值差些,可还是诗。诗以“吟咏性情”,该是“温柔敦厚”的。按这个界说,齐、梁、陈、隋的五言诗,其实也不够格,因为题材太小,声调太软,算不得“敦厚”。七言歌行及近体成立于唐代,却只能以唐代为正宗。宋诗议论多,又一味刻划,多用俗语,拗折声调。他们说这只是压韵的散文,不是诗。但是推尊宋诗的却以为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变是创新,是增扩,也就是进步。若不容许变,那就只有模拟,甚至只有抄袭;那种“优孟衣冠”,甚至土偶木人,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即如模拟所谓盛唐诗的,末流往往只剩了空廓的架格和浮滑的声调;要是再不变,诗道岂不真穷了?所以诗的界说应该随时扩展“吟咏性情”、“温柔敦厚”诸语,也是因历代的诗辞而调整原语的意义。诗毕竟是诗,无论如何的扩展与调整,总不会与文混合为一的。诗体正变说起于宋代,唐宋分界说起于明代;其实历代诗各有胜场也各有短处,只要知道新、变,便是进步,这些争论是都不成问题的。
缪钺《论宋诗》(1940年8月)云:
唐宋诗之异点,先粗略论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譬诸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譬诸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虽唐诗之中,亦有下开宋派者,宋诗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然论其大较,固如此矣。……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枝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实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