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屿镇的大街小巷,散布着总数超过3000家从事电子垃圾拆解的家庭作坊,令当地环境和居民饱受污染之苦。2005年获批成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单位之后,包括贵屿电子市场、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陆续展开,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占地面积2500亩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入驻企业寥寥无几,所谓的“贵屿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集中处理场”仍是一片空地。
对于从事了近20年的电子垃圾拆解行业的贵屿人来说,产业升级不仅意味着难以承受的资金投入,或许还意味着他们一直以来 “人人当老板”的生活就此终结。
产业园荒芜 小作坊泛滥
首期占地500亩的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冷清,与镇中心城区的喧闹、杂乱对比鲜明。这些家庭式作坊如野草一般生长。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虽然近几年贵屿镇取缔了一些非法酸洗点和露天焚烧场,但目前这样的家庭式作坊依然超过3000家。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20年如一日地采用极其低级的工艺进行电子垃圾拆解。
“能进去的都是大公司,一般的家庭哪有这样的实力?”一名从事这个行业多年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汕头市华祥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有实力”的公司。产业园的一个指示牌显示了其主要经营项目、联系方式和地址。4月25日,记者联系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对方表示“很忙,不便说什么”。
数日来,在记者试图采访一些当地老板时,得到的几乎都是类似的答复。贵屿镇开展环境整治以及循环经济试点多年,关于这些措施对当地企业的影响,大多数人讳莫如深。
没有想过进驻产业园,因为需要太多的投入;习惯了目前的这种生产模式,成本很低,好赚钱。记者接触过的几名个体老板几乎给出了相同的解释。
这几年,贵屿镇进行污染整治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工作时,基本采用了疏堵结合的方式,除引导企业进驻循环经济产业园进行规范、合法的生产经营之外,还数次采取了专项整治行动。据了解,在2009年8月份的一次清理整治专项行动中,52间违法酸洗窝点和违规拆解工场被捣毁,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
即便如此,违规的家庭作坊一直禁而不止,很多违规的活动都转入室内。由于这种小作坊数量过于庞大,当地政府基本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监管困难。
产业升级中的利益博弈
一位从事电子行业多年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在充满诱惑力的经济利益面前,无论是污染整治,还是产业升级,当地的从业者与政府、当地政府与外界舆论,都存在着一种博弈。
对于贵屿人来说,近20年来,他们依靠电子垃圾拆解发家致富,超过6万人的从业人口已经将这个产业变成当地的经济支柱。
上述资深人士指出,多年以来,由于环境污染问题,贵屿镇的电子垃圾拆解产业一直备受争议,不仅国内媒体,甚至国外媒体都从未停止对当地经济模式的质疑,正因如此,迫于舆论压力,探索循环经济、寻求产业升级是不得已的选择。但从该地循环经济产业园及目前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所谓的“产业园”和“电子垃圾处理场”仍然未能形成规模。
而对于大多数采用简单工艺、较低生产成本进行电子垃圾拆解的家庭式作坊来说,进入这样的“产业园”需要具有环保部门确认的一定的环保资质。此外,入园意味着告别原有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企业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购买设备,聘请专业人员,仅此项投入就高达几千万乃至上亿元,这对于家庭小作坊来说,根本无法承受。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贵屿镇这些小规模及家庭作坊式的电子拆解企业,对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手段并不规范,不能达到国际上制定的循环经济的标准。为了避免相关部门的严格检查,这些企业自然是不会进入产业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