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吧 关注:15贴子:102
  • 5回复贴,共1

政协委员范迪安:美术馆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范迪安说,我们要走出去,但关键是要走到人家的主平台上去。
  一下午的采访,范迪安馆长几次说到美术馆的展览,“你们没去看看展览?”“我们的展览还是挺好看的”;采访结束时,他看了下时间,“你看你看,展厅都关门了,你们本来可以看看展览的”;我们离开前,他又叮嘱“以后有好的书法美术展览,一定要来看看”。
  作为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范迪安的“作品”不少,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许多展览由他领衔策划,付出大量学术心力,应算其一,而且是高规格的展览、免费的展览。
  近年美术创作生产前所未有地活跃。宽松的外部环境,宽阔的创作自由度,社会变革的丰富现实,为艺术家提供了最好的创作动力。所谓“活跃”,一方面体现在量上,一方面体现在创作的宽阔度上,你可以做主题性创作,去画历史画,你也可以去表现现实中的身边的小事,大弦小调都可以。一个民族的艺术创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
  “现在遇到了文化审美需求的高潮期”
  记者:你刚才提到,社会对艺术创作接受的信息应作用于创作,那么,社会接受都传递了哪些信息?
  范迪安:文化消费有很多种,有一种是与培养和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有关系的消费需求。我觉得现在老百姓是有这个需求的。
  人们在物质指标之上——不是之后——显现出一个审美的指标来。从宏观角度而言,人们生活在城市里,希望这个城市有家园的感觉,有好的城市规划、有好的建筑,还有好的街区设计,好的公共艺术品,总之,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文化性环境。从微观角度看,人们生活在自己家里,需要欣赏点艺术品。上世纪80年代,家庭时尚之一是得到一本好挂历,它是印刷品;现在人们可能需要一两张原创作品,即使买不起大家的作品,但也希望是小画家的原作。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都热切地希望看到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这样一来,就为我们的艺术创作生产提供了阔大的需求空间,公众从来没有对美术有这么高的兴趣和关切。
  记者:“文化审美”正成为挂在人们嘴边的词,这种需求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范迪安:文化审美,不论中西,它在不同时期都是存在的,但是它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量度的需求。我们现在遇到了文化审美需求的高潮期,审美文化需求处在峰值。
  不用进行数据分析,大家都可以感觉到。因为我们就在其中,我们正经历这个时代,从物质的匮乏到物质的富足,从文化生态的单一到今天文化生态的丰富,从艺术审美对象品种的单调到今天无比多的可选择性,我们本身就经历了这个过程。
  “站在中国的土壤上感怀中国的现实”
  记者:既然文化消费和审美需求处在高峰阶段,那么艺术创作处在什么阶段?
  范迪安:前几年我们有两种担心,一种是一直提倡主旋律,好像对多样化重视不够、不太能接受新的艺术观念;另一种是中国美术过度地跟着西方走,跟着西方后现代主义走。因此大家担心,能否创作出代表这个时代中国气象、中国风貌的作品。现在,我觉得这个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
  一方面,百花齐放的政策不断得到落实。很多大的艺术家和年轻的艺术家能很好地直面生活,反映生活。在对作品的衡量上,大家眼光也更加鲜明了,不会以新唯新,而是更重视它是不是基于中国土壤上的创造。现在看一件艺术作品,更多地看其是不是站在中国的土壤上感怀中国的现实,又具备宽阔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艺术的修养。
  另一方面,社会接受也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趣味越来越丰富,不满足于单一的艺术形式和主题,希望从艺术品创作中看到一种创造力,看到艺术家的想象性和想象力,通过审美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激发起一种创造的热情。我们通常讲,好的美术作品在给人以美的愉悦的同时,也滋润、蒙养、熏陶了心灵。



1楼2012-04-26 20:05回复

      再一个是艺术风格语言更加多样。过去是“国油版雕”等传统形式,今天则是综合的表现形式,比如在中国画中融入油画的造型语言,在油画的造型语言里融入中国画的写意笔调,艺术家们都在不断地尝试。
      “学英语,最终目的不是展示你会讲英语,是用英语来谈论中国话题”
      记者:中外艺术语言能否融合?如何融合?
      范迪安:中国美术在过去一百多年中受西方影响较深,这种影响是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性。因为,中国绘画自成体系,而且一直相对封闭,到20世纪初叶才开始吸收西方的“油版雕”等新语言样式。从受到西方的冲击到融会、消化,有一个过程,需要把外来的技法变成自己的语言。就像我们学英语,最终目的不是展示你会讲英语,而是要用英语来谈论一个中国话题,而且大家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这才是艺术取用的目的。你光会讲英语还不够,要用英语来表达、演说、思维。不同的语言思维得出来的结果可能就会不同。艺术语言本身也带有描绘主题和构筑主题的作用。
      记者:但是有一种理论说,不管你学多少种语言,你思维时永远都是用母语。
      范迪安:我不认为是这样。我同意两点:你的母语水平越高,你掌握外语的能力就越强。另一点是,你掌握外语的目的,也包含能够使用新的思维语言。
      正是通过这一百多年“化”的过程,才能让现在的中国美术界能够从容地运用各种艺术语言,包括新媒体、动漫、多媒体艺术、影像艺术等等。要这么多形式是因为艺术要表达艺术家对世界的感受,这种感受可以用多种形态来表现,其中绘画是最基础、最基本的形态。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更多的综合的媒介和手法来表达。我刚刚去看了中年艺术家展望的个人展览,这个展览就是一件作品。他拍下石块爆炸的瞬间,用不锈钢复制了石块爆炸后的碎片,悬挂在展厅,形成影像和立体空间结合的效果,在视觉体验上很新颖,也传达了对“宇宙大爆炸”这个命题的思考。
      “有些收藏者连作品都没见过,对画家也不了解,就举牌拍下来了。一转身,又投入到下一场拍卖,他们没有真正去关注艺术”
      记者:请评价一下当前的艺术品拍卖吧。
      范迪安:艺术品拍卖越来越火,火得成为了一个经济指标。艺术品已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市场,不光是艺术品拍卖,还有画廊、画店等等,这首先是一件好事。很长时间以来,中国艺术品没有市场,以至于艺术生产少了一个渠道到达公众手上,只能欣赏,不能消费。艺术品市场也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也为艺术发展繁荣提供了后劲。现在每年高等美术院校可提供数以万计的毕业生,这么多画家去哪里呢?其中许多当然要直接面向市场,作职业画家。
      记者:现在媒体对艺术品市场的批评很多,如何看这个问题?
      范迪安:艺术品拍卖的虚火和泡沫显而易见。重要的是,真正意义的艺术品收藏,在国内还有待于培育。如果把艺术品的经营、拍卖、转手当做投资手段,就很容易变成玩概念。据我所知,有些收藏者连作品都没见过,对画家也不了解,就举牌拍下来了。一转身,又投入到下一场拍卖,他们没有真正去关注艺术。西方的收藏不是这样的,他们首先是有一批人真正喜欢艺术品,真正为了文化兴趣去购藏的人。我们现在真正购藏的少,投资的比较多。
      “有的艺术品交易就像击鼓传花,花落谁家将是惨败的一家”
      记者: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范迪安:解决方法有两个:一是建立整个社会的诚信机制和氛围,让艺术品价格有序增长。现在有的艺术品的价格像坐上直升机,不能支持艺术品市场良性发展,再加上假画造伪,多种原因让艺术品市场要么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让人失去信心。有的艺术品交易就像击鼓传花,花落谁家将是惨败的一家。要特别警惕艺术品交易变成投资游戏。
      另一方面要加强引导和监管。艺术品市场固然特殊,但它也不能违背市场发展规律。大家要达成共识,一起来反思。现在的市场有点火上加油,可能会旺盛一段,但不持久。要防止崩盘。起伏衰落一点可以接受,但如果崩盘了,再去修复就非常难。每个有良知的人,应该为市场的良性发展思考。
    


    3楼2012-04-26 20:05
    回复

        “艺术品拍卖价格并不是越高越好,这会让艺术家悬在空中”
        记者:为什么说艺术品价格不能增长过快?
        范迪安:艺术品拍卖价格并不是越高越好,特别是对于在世的艺术家,这会让艺术家悬在空中,形成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一年卖不了几张画,也许突然有一天,市场兴趣点转移了,会一落千丈。最好的方式,就是价格稳定增长,让大家认可作品本身的价值,而不是预测谁的作品奇货可居。价格过快增长,还容易让大家聚焦在少数艺术家身上,聚焦在少数几种风格上,潜移默化影响画家的观念,导致艺术市场上的品种越来越少。
        中央要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目的是要让老百姓在艺术消费上有更广阔的选择余地,有更丰富的选择对象,有更便捷的选择方式,这无疑是有益处的。但如果艺术品拍卖市场变成少数人的游戏场,那就不利于艺术品市场的良性发展。
        记者:但是现在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还不够高,比如齐白石的大量作品和毕加索的作品相差上千万欧元,事实上,我们的作品不比西方差。
        范迪安:中国艺术市场和国际的成熟市场相比,还差一大步。国际艺术品市场,有很大的因素是由文化传播在推动。毕加索不只在欧美国家,在另外很多国家都有影响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观念还比较淡薄,影响力远远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世界对20世纪以来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化了解不足,我们介绍得也不够,至少是推动力不够,所以在市场上也反映出来。
        “国际上对中国古典的美术很尊重,但对当代美术的认知很不够”
        记者:中国美术的国际形象到底怎样?
        范迪安:总体来说,国际上对中国古典的美术很尊重,它已经进入西方主流的认知空间里去了,但他们对中国现当代美术的认知很不够。在西方的艺术博物馆里,现当代的中国艺术品极少,有的只是按他们的文化价值观收藏的东西。我们在国外一些知名美术馆办展览的机会还不多,国际公众对中国美术的实际状况的认知还远不够广泛,可以说存在很大的文化逆差。另一方面,我们采取的措施还远不够得力,我们投入的力量也还远远不足,这与我们的大国地位是不相称的。所以中央提出要加大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力度,我觉得问题抓得非常到位,接下来关键是采取什么措施。
        如果仅靠在国内炒作几把,把大师们的画提到几千万或者上亿,就认为有了文化影响力,这是不太现实的。我们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文化和民族艺术大师。就像日本上世纪70年代,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的综合力量来推介日本的重要艺术家,让东山魁夷、平山郁夫等几座“山”走向世界。
        “我们要走出去,但关键是要走到人家的主平台上去”
        记者:文化输出应该做了很多年了,艺术推广不在其中?
        范迪安:这方面工作,我们才刚刚开始做。在世界范围内,了解中国20世纪大师的人数还是很有限。文化传播没到位,你就想获得市场,是很难的。如果我们讲在商言商,把艺术品当做商品来看待的话,那你在国际上的吆喝还没到位,商品怎么可能卖个好价钱?所以,我们的市场面临多重任务,对内要建立机制、达成共识,对外要加大推广、造成影响,这样才能够内外都开花,持久绽放。
        走出去,关键是要走到人家的主平台上去。有的展览只是走进国外的边缘空间,开幕式很热闹,但第二天没几个人去看了,那是收不到好效果的。这就像外国画家来中国搞展览,人民日报没有报道,新华每日电讯和央视也没有报道,主流人群谁也不会知道你在办展览。我们在世界上办的美术展览总量不少,政府的、民间的,但有影响力的还不够多,很多展览在开幕式过后门可罗雀。
        “要加强文化的判断。我们在国际上所展示的文化内容,还不足以体现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
        记者:加大走出去的力度,看来不仅仅是加大资金投入的问题。
      


      4楼2012-04-26 20:05
      回复

          范迪安:不只是加强资金的投入,还要加强文化的判断。有自己观察的视角,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在国际上所展示的文化内容,还不足以体现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从国家建设到老百姓的生活,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非常丰富、非常活跃,但在“走出去”的项目中,还远没有充分反映。
          记者:如何加强文化的判断?
          范迪安:要有理性的批判意识,这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设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说西方在某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这个方面它不断地调节,不断地反省的结果。当然,它也不断地产生新的社会矛盾,甚至有新的危机,但它总是力图能够通过理性的自我反省,来调节社会文化心理。
          “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看艺术博物馆”
          记者:你说过“一座城市要有一座美术馆”,那么,美术馆对于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到底有什么现实意义?
          范迪安:中央美院老院长靳尚谊先生说过,美术馆是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标志。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美术馆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美术馆通常叫艺术类博物馆。美术馆浓缩了一个国家在艺术创作上的精华,是人类社会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产物,一个民族文明历史的视觉呈现。1793年,卢浮宫的王室收藏变成公众共享,那边废除国王制,这边向民众打开大门,它很有象征意义。我们到一个国家去,想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看艺术博物馆。
          美术馆能够及时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关键是能够形成丰富的馆藏,能够变成固定的陈列来反映一个地区美术的发展状况,让人们在审美文化上有一个去处。
          这些年,全国的美术馆事业发展很活跃。比如浙江、江苏都建了新馆,许多省市如山东、福建也将建馆,除了公立美术馆外,还涌现出许多民营美术馆,我们可以很高兴地说,现在迎来了美术馆的时代。
          记者:国内美术馆的发展是不是也存在不平衡问题?
          范迪安:相比发达国家,我们国家美术馆的发展相对滞后,以往就是把它当成一个展览馆。一是总量比较少,有些省会城市还没有美术馆,新疆、西藏、青海都没有。二是设施薄弱,主要是藏品积累不够。
          “让老百姓体会到我是国家的主人,我能享用国家的文化设施”
          记者:近些年,中国美术馆做了哪些努力来迎接“美术馆时代”?
          范迪安:一是打造展览精品,中国美术馆每年都有大型展览。比如前些年的“敦煌艺术大展”、“新中国美术六十年”,“国际新媒体大展”,2011年的“捐赠作品大展”、“建党九十周年大展”等等,通过不同类型的展览满足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二是免费开放和立体式的公共服务。以前17岁以下、60岁以上、农民工、特殊群体免票,从2011年开始,全面免费开放。免费开放不仅减免了一二十块钱,而且能让老百姓体会到我是国家的主人,我能享用国家的文化设施。
          记者:免费后,展览和服务水平会不会下降?
          范迪安:这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不仅要免费,还要让观众看到好东西,要享受好的服务。比如说,我们培养了百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在一些重要展览中为观众导览。同时还常年举办公益的学术讲座,尤其是请艺术家在展厅里和观众直接交流等等。
          “美术馆还处在观众培育期,公众还没养成去美术馆的习惯”
          记者:免费以后,观众是不是增多了?
          范迪安:2011年美术馆的参观人次超过100万,比上年增加了30多万。而且免费后,家庭观众增多。以往,比较多的还是专业观众和美术爱好者。以前人们爱把美术馆当成一个景点,去过一次就不去了。免费开放后家庭观众和年轻观众多了,观众结构发生了变化。但美术馆还处在观众培育期,公众还没养成去美术馆的习惯,这与西方还有差距。所以我们要提高综合服务,要导览,要让艺术家跟公众见面,这也是美术馆和其他展览场地的区别。
        


        5楼2012-04-26 20:05
        回复

            记者:您前边提到,美术馆关键是要形成丰富馆藏,在这方面有什么动作?
            范迪安:这是我要说的第三点,就是增加收藏。中国美术馆现在的藏品超过10万件,馆藏在国内美术馆是最多的。许多老艺术家将自己的代表作捐赠给国家,这些年就接受了华君武、吴冠中、吴作人、周令钊等50多位艺术家的捐赠,接受各类作品达到7000多件,价值不可估量。这为今后长期提供公共服务积累了资源。
            “北京不在乎拥有一座卢浮宫,关键是要不断丰富文化设施的结构”
            记者:听说中国美术馆的新馆正在筹建中?
            范迪安:对,新馆正在设计方案的国际竞标中,地址选在鸟巢附近,十三万平方米,规模上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它旁边还有中国工艺美术馆、国学中心,共同形成奥林匹克功能区的国家文化设施区。回望20世纪,最重要的综合博物馆群是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包括了航天馆、美术馆等。展望21世纪,北京要面向世界展示新的文化建筑群。
            记者:提起巴黎,很多人会想到卢浮宫,提到伦敦会想到大英博物馆,但提起北京,似乎缺少类似的公共艺术设施,您认为呢?
            范迪安:其实我们应该能看到:北京的公共艺术设施在不断地丰富着结构。北京不在乎拥有一座像卢浮宫那样的文化设施,关键是要不断丰富文化设施的结构,我们既有故宫,也有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还有中国美术馆,等等。
            “美术馆已是美术界的四大系统之一”
            记者:我记得您说过,美术馆已成为美术界的四大系统之一?
            范迪安:对,美术馆是美术界的四大系统之一。
            这四个系统包括:一是美术教育系统,以美术院校为代表,主要是出人才,过去的十多年有很大变化,现在变成综合学科,增加了设计艺术。二是美协系统,联络组织艺术家进行创作,出作品。三是画院系统,很具备中国特色,有一批专职画家,来进行创作和研究。第四就是美术馆系统,以往比较弱,这些年得到长足发展。大家注意到,这是一个好的平台,对内可以推出好的作品,对外可以进行国际交流。比如,中国美术馆搞过印象派画展、俄罗斯艺术300年、美国艺术300年等,同时在世界各国推出中国艺术,仅2011年就在国外举办了8个展览。如果各个系统也就是国家的文化事业单位都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就能够形成一个从人才培养、创作生产到展示推广的业态链,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当然,也可以加上美术出版系统。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解国记 阮大华
          田朝晖
          


          6楼2012-04-26 20:05
          回复
            鄙视楼上广告贴


            8楼2012-04-27 19: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