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李国文”三字很是醒目,他曾以《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而闻名。
书中的有些篇章如《唐末食人考》,能吸引人先睹为快;但有的篇名一望而知是凑数。不过,一篇篇读下来,赫然发现根据标题来判断内容是行不通的。像那篇《唐末食人考》,我确实看见了谁食的,什么时候食的,食了多少……可是为什么食人?我还是不明白,这是很令人遗憾的。作者原本就不是学术性的考证,而是历史随感,所以不如改成《唐末食人记》,或许还名副其实一些。
而原本以为凑数的篇章,细细品读,却更有意味。比如《锦瑟无端五十弦》那篇,我看到李国文先生在1958年的春天,戴上“右派”帽子,被逐出北京,发配到新线铁路工地,第一个落脚点,就是李商隐的原籍故里,河南新乡一带。那一年,李先生风华正茂,处身于只有超负荷强体力劳动的工地,内心也一片凄凉,《唐诗别裁》里的李商隐诗,就成了慰藉他的精神绿洲。这几段写得好,跟着李先生的笔触,我听到了悲凉呜咽的怀梆,在空寂的深山老林里荡人心肠,也霎时明白了李先生何以跟抑郁终生的李商隐共鸣。
我想,这可能才是李国文先生真正的长处,以当代小说家、杂文家的视角为经,以个人亲历的人生感受为纬,把古人编织进来。消遣也罢,演说也罢,粉墨登场的古人衣帽下藏着今人,这才是他的目的。他把唐朝的粮食运来,在自家的缸里酿成了酒,然后,讲古讽今,一杯杯小酌。(望舒)
书中的有些篇章如《唐末食人考》,能吸引人先睹为快;但有的篇名一望而知是凑数。不过,一篇篇读下来,赫然发现根据标题来判断内容是行不通的。像那篇《唐末食人考》,我确实看见了谁食的,什么时候食的,食了多少……可是为什么食人?我还是不明白,这是很令人遗憾的。作者原本就不是学术性的考证,而是历史随感,所以不如改成《唐末食人记》,或许还名副其实一些。
而原本以为凑数的篇章,细细品读,却更有意味。比如《锦瑟无端五十弦》那篇,我看到李国文先生在1958年的春天,戴上“右派”帽子,被逐出北京,发配到新线铁路工地,第一个落脚点,就是李商隐的原籍故里,河南新乡一带。那一年,李先生风华正茂,处身于只有超负荷强体力劳动的工地,内心也一片凄凉,《唐诗别裁》里的李商隐诗,就成了慰藉他的精神绿洲。这几段写得好,跟着李先生的笔触,我听到了悲凉呜咽的怀梆,在空寂的深山老林里荡人心肠,也霎时明白了李先生何以跟抑郁终生的李商隐共鸣。
我想,这可能才是李国文先生真正的长处,以当代小说家、杂文家的视角为经,以个人亲历的人生感受为纬,把古人编织进来。消遣也罢,演说也罢,粉墨登场的古人衣帽下藏着今人,这才是他的目的。他把唐朝的粮食运来,在自家的缸里酿成了酒,然后,讲古讽今,一杯杯小酌。(望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