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的语言,实则耐人寻味,王小波创造的属于他自己的文学与美,像一束强光。透过时间的阻隔,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首先把人养猪而后猪又有什么下场叙述出来。他是这样说的“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他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者的主题是干活后者的主题是长肉”。虽然猪们不愿接受,但王小波用这一句话来解释“猪总是猪啊”,王小波开始也赞成他们该有这种命运。而随后王小波对这种现象作了解释。他说:“对生活做出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从这开始王小波就好像把自己比作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是的,在思想上他就是那只特立独行的猪。他对自己笔下那只猪的行为是羡慕的、向往的,同样他也比较认同和尊敬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思想上的自己。而同时映射出在当时的社会虽然自己想当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可是迫于现实,自己不敢突破常规,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只能把自己的思想寄予那只猪,而这期间就形成了一种对比,人和猪的对比。当面对别人的设置安排,猪亦敢打破这种牢卷,不受别人的束缚,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人呢?人不敢,人没有那种勇气,没用那种胆魄。而王小波通过这一篇文章充分揭示了人的本性—自负、喜欢安排别人、同时懦弱、不敢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强我弱,他弱我强。
这头猪活的很自由很浪漫,最后却也被这个社会逼的无处立足,再也不允许居心叵测的人靠近他了。说着竟越发觉得这头猪就像我们,多多少少生命中的一部分被别人安排。我们亦不可能做到特立独行像这头猪一样,潇洒而诗意地生活。
当然了,无论你是什么角色,什么地位,总要受到别人的支配,我们往往生活在夹缝中,矛盾体中。这时有一个平衡点就至关重要。就像猪兄很冷静的躲在火枪和手枪的连线之内,生活就像独木桥。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却也少不了那么一点点幽默。
换言之,这只猪是幸福的,至少有知青名正言顺地喜欢他,给他吃别的猪眼红的细米糠熬的粥,生活中的他们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也许一开始还在心里有这么一只猪,可怎么也得不到别人的赏识。渐渐,这种个性不见了,也成了一只甘于被安排命运的肉猪。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行,不光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已……人也好,动物也好,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猪吗?足以将正统的老学究气得一准背过气去。在我们很多人心中,或多或少也会有这只猪的影子,试想所有的猪若都像它这样,那宏观调控也失效了,社会秩序也不要谈了,这终究还是个辨证的话题。
再来说说王小波,他本该与这只“猪兄”站在同一战线上同仇敌忾,可他没有那个勇气反抗领导,“理智”的他也不会就为了一只猪而改变了自己的前途,欣赏和喜欢是一面,可真的要你舍身搭上自己的一些什么去救它又不那么现实,所以王小波也活在一个矛盾下,理想和现实摆在面前难以抉择。
这只猪终于还是成功了,它冲出了猪圈,逃过了人们真枪实弹的围捕,跑进深山,终于做回了它自已,并且从它的嘴里竟然长出了獠牙,它也对安排者有了戒备。
对我们自己来说,撇开猪这个形象不说,大概大家都想当一只这样的猪,可想想现在安逸的生活、稳定的收入,又都退缩了,这未尝不是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若使其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这又是一种说法,若你心中觉得自己简直就中这么一类人,那就勇敢地做自己吧,即使旁人侧目,也做一个“将有作也”的人。
这着实需要勇气和智慧,猪是这样,人也是一样,我想我是做不了一头彻头彻尾的猪了,只能在心里为它保留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