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偶感
展厅里灯光昏黄,营造出微醺的气氛。一切,都显得缥缈莫测。
面对那幅长不盈尺的《圣巴蒂斯之布道》,素来善辩的我,突然失却了言语及思考的能力。
能如此接近地仰视他,不就是我多年的夙愿么?
拉斐尔,Raphael,这个我用无比崇敬的心情仰望了多年的男子,现今,终于以这样一种凝固的姿态,静默在我面前。
时间空间的差距似乎已经被压缩到极限,拉斐尔,第一次,这么近,这么近地瞻视,仰望。
一瞬间,眼底朦胧变幻的场景突然鲜活起来。几个世纪前的那个人影,透过了冬日厚重的层层雾霭,直抵我面前
——褐色衣袍,长长地直曳到地面,遮住了脚踝,只露出两只靴尖。质感细密而柔软的丝绒布料从肩上垂落,随着手臂的轻移,弯曲成流畅的弧线。而此时此刻,必是有一束阳光的——是晨光,淡金色,就那么斜斜地,透过窗棂射入,落在米白细麻画布上。
阳光如同一种透明且不粘稠的流质,柔柔地,淌过他温润的前额,直而秀挺的鼻尖,突然便落到了唇。又有些微逸散开去的,浸进了鬓角,绕过耳根,滑落到略有些尖削的下颌上。微曲的栗色长发散出丝缎般的光泽,在颈后铺散开去。
馨和的色彩便从他笔尖流泻而下,优雅地旋舞着,轻俯在画面中。
拉斐尔,他便是这一切的主导,他便是这一切的神祗。
没有飞扬的风——在拉斐尔作画的时候,连一向行色匆匆的时光,也是会停下步子,守护观望的吧。
而我亲爱的拉斐尔,始终从容微笑,宁定而恬淡,温暖得似乎触手可及。
下一个瞬间,所有的幻象有蓦地消失无踪——没有褐色的丝绒长袍,没有轻移的臂弯,没有淡金色的光束,没有米白细麻画布,没有从容的微笑……便如同仓促落了幕的演出,一切都被不着痕迹地迅速撤下。
只余下灯光,依旧微醺,昏黄。
展厅中皆是走马而观的过客,又有谁,会如我这般,为了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长久地驻足在一幅画前,凝视,失神。
《圣巴蒂斯之布道》。
明明,是那么熟悉的。
饕餮般,近乎贪婪地一本又一本读着关于他的文卷,我自然一眼便能辨出:那笔法,那色彩,那画中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皆是拉斐尔独一的风格。
靠近了再靠近,相隔的距离不过尺余。
铁一般运转了五百年的时光,却化成了沟壑隔阂,横阻在我面前,告知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是了,那是我在仰望拉斐尔时,必须要遵循的铁则。
我自不是他的第一个信徒,也必不是最后一个。而他,亦早已经消逝在十六世纪的寒意料峭的那个初春。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逝。
甚至,连擦肩而过的机会有不曾有。
种种心绪,或是激扬,或是悲伤,都只不过是我无端生出的幻梦。
而拉斐尔的沉睡之地,远隔重洋的万里之外,罗马万神殿中那座白石陵墓,更是遥不可及。
纵使有那么一日,我能踏足于亚平宁的土地,所见到的,也必只是已有千万人见过的,他留下的——遗迹。
无法守护在侧,无法承其衣钵,惟有顶礼,膜拜。
怎么会有如此完美得人呢?——完美得,连诸神都要忍不住为之叹息。
拉斐尔,以他独一的光芒,在浩瀚天宇中闪耀,却又生生陨落于中天,带走了那场伟大复兴最后的荣光。
十七岁到三十七岁,也只有短短的二十年而已。却再也没有人……没有人能超越拉斐尔用二十年时间创造出来的那个时代。
或许,我亲爱的拉斐尔,真的伫立在哪个角度,温和而悲悯地微笑叹息:不见后来人。
又忆起拉斐尔拉斐尔那张仅存于世的——或者该说,仅为我所见的——自画像。
棕色的瞳是望向画外的,那种目光,辽远而沉静,悠扬得宛如牧歌。看久了,方才惊觉,他凝视的并不是看画之人。那道目光,就那样,毫不急迫地穿越时空,如同迩来之风,直抵梦的彼方。
展厅里灯光昏黄,营造出微醺的气氛。一切,都显得缥缈莫测。
面对那幅长不盈尺的《圣巴蒂斯之布道》,素来善辩的我,突然失却了言语及思考的能力。
能如此接近地仰视他,不就是我多年的夙愿么?
拉斐尔,Raphael,这个我用无比崇敬的心情仰望了多年的男子,现今,终于以这样一种凝固的姿态,静默在我面前。
时间空间的差距似乎已经被压缩到极限,拉斐尔,第一次,这么近,这么近地瞻视,仰望。
一瞬间,眼底朦胧变幻的场景突然鲜活起来。几个世纪前的那个人影,透过了冬日厚重的层层雾霭,直抵我面前
——褐色衣袍,长长地直曳到地面,遮住了脚踝,只露出两只靴尖。质感细密而柔软的丝绒布料从肩上垂落,随着手臂的轻移,弯曲成流畅的弧线。而此时此刻,必是有一束阳光的——是晨光,淡金色,就那么斜斜地,透过窗棂射入,落在米白细麻画布上。
阳光如同一种透明且不粘稠的流质,柔柔地,淌过他温润的前额,直而秀挺的鼻尖,突然便落到了唇。又有些微逸散开去的,浸进了鬓角,绕过耳根,滑落到略有些尖削的下颌上。微曲的栗色长发散出丝缎般的光泽,在颈后铺散开去。
馨和的色彩便从他笔尖流泻而下,优雅地旋舞着,轻俯在画面中。
拉斐尔,他便是这一切的主导,他便是这一切的神祗。
没有飞扬的风——在拉斐尔作画的时候,连一向行色匆匆的时光,也是会停下步子,守护观望的吧。
而我亲爱的拉斐尔,始终从容微笑,宁定而恬淡,温暖得似乎触手可及。
下一个瞬间,所有的幻象有蓦地消失无踪——没有褐色的丝绒长袍,没有轻移的臂弯,没有淡金色的光束,没有米白细麻画布,没有从容的微笑……便如同仓促落了幕的演出,一切都被不着痕迹地迅速撤下。
只余下灯光,依旧微醺,昏黄。
展厅中皆是走马而观的过客,又有谁,会如我这般,为了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长久地驻足在一幅画前,凝视,失神。
《圣巴蒂斯之布道》。
明明,是那么熟悉的。
饕餮般,近乎贪婪地一本又一本读着关于他的文卷,我自然一眼便能辨出:那笔法,那色彩,那画中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皆是拉斐尔独一的风格。
靠近了再靠近,相隔的距离不过尺余。
铁一般运转了五百年的时光,却化成了沟壑隔阂,横阻在我面前,告知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是了,那是我在仰望拉斐尔时,必须要遵循的铁则。
我自不是他的第一个信徒,也必不是最后一个。而他,亦早已经消逝在十六世纪的寒意料峭的那个初春。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逝。
甚至,连擦肩而过的机会有不曾有。
种种心绪,或是激扬,或是悲伤,都只不过是我无端生出的幻梦。
而拉斐尔的沉睡之地,远隔重洋的万里之外,罗马万神殿中那座白石陵墓,更是遥不可及。
纵使有那么一日,我能踏足于亚平宁的土地,所见到的,也必只是已有千万人见过的,他留下的——遗迹。
无法守护在侧,无法承其衣钵,惟有顶礼,膜拜。
怎么会有如此完美得人呢?——完美得,连诸神都要忍不住为之叹息。
拉斐尔,以他独一的光芒,在浩瀚天宇中闪耀,却又生生陨落于中天,带走了那场伟大复兴最后的荣光。
十七岁到三十七岁,也只有短短的二十年而已。却再也没有人……没有人能超越拉斐尔用二十年时间创造出来的那个时代。
或许,我亲爱的拉斐尔,真的伫立在哪个角度,温和而悲悯地微笑叹息:不见后来人。
又忆起拉斐尔拉斐尔那张仅存于世的——或者该说,仅为我所见的——自画像。
棕色的瞳是望向画外的,那种目光,辽远而沉静,悠扬得宛如牧歌。看久了,方才惊觉,他凝视的并不是看画之人。那道目光,就那样,毫不急迫地穿越时空,如同迩来之风,直抵梦的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