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鹏吧 关注:284贴子:29,970

回复:【学前教育】高杉自子幼儿教育言论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教给孩子固定的范式,使孩子循规蹈矩是很简单的事情。然而,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我们是否给予了每一个孩子自己与自己对话,自己改变自己的机会,这是多么重要!
佐伯胖曾经指出:“所谓孩子敞开心扉,学习新事物,就是面向他人,放弃自己的固执行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成人认同其固执行为,很好地应对其固执行为,给幼儿与他人碰撞、交流的机会。这种碰撞与交流在婴幼儿期,始于母亲与孩子之间。”在介绍津守真爱育养护学校的实践与理论的同时,佐伯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孩子固执于某件事情,一定有其特殊的理由,那是孩子在以自己的方式与发展的危机进行较量,并试图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固执行为表明孩子拥有自己的世界。”佐伯胖认为,学校教育对这一问题并没有清醒的认识。(21)


20楼2012-05-14 10:35
回复

    4、接纳与信赖关系
    适应个体差异的个别化指导,就是教师接纳并尊重幼儿拥有的自己的世界。
    接纳与主体性行为密切相连,被动行为不需要接纳。接纳是对主体性行为的回应。
    只有当幼儿感受到教师认同、尊重自己时,才能够使他改变自己的想法,重新思考问题。也就是说,教师的理解与支持使幼儿获得了情绪安定地改变自身的原动力与自我发展的能力。(22)


    21楼2012-05-14 10:51
    回复

      5、集体中的教育及其与家庭的关联
      适应每个个体,并不是教师与单个幼儿的教学交往,而是在集体中的教学交往。幼儿在集体中真实地表露与展示自我,并得到同伴的理解与接纳。在此过程中,幼儿感受到共同生活的快乐,他们相互学习,不断地自我成长。
      老师在包容幼儿的多样性表现的同时,还应该让每个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应该细心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内心世界及其心理需求,要学会倾听,灵活地应对。


      22楼2012-05-14 10:56
      回复

        在保育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与幼儿,还要与家长建立起亲密的信赖关系,幼儿园只有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23-24)


        23楼2012-05-14 10:59
        回复
          很好


          24楼2012-05-15 10:55
          回复
            森上史朗的一些论述:
            保育活动的展开,应该从理解幼儿出发,应该关注在活动过程中每一名幼儿的表现与成长状况。这就需要教师观察幼儿,观察保育实践活动,以了解每名幼儿内心的需求、想法,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采取适当的教育对策。理解幼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感受性、观察力。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欣赏幼儿,与幼儿同悲共喜,能够发现幼儿所做的事情中隐含的趣味性。
            所谓幼儿教育的实践能力,就是指教师要从幼儿的立场出发,推测幼儿的内心愿望与想法,以做出恰如其分的回应与指导。这与重视集体活动、强调统一行动、统一步伐的小学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
            高杉老师关于幼儿教育的基本思想是理解幼儿,在她看来,幼儿是保育的主体。也就是说,幼儿在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更新、自我形成,教师的职责是给幼儿的自我创生与自主发展以适当的援助指导。(这取决于持有什么样的儿童观)
            自由保育强调幼儿自主选择、自主设定目标、自主选择方法、不受任何框架的约束,教师根据每一名幼儿的能力与活动状况提供充分地保障条件。(相对应的是集体保育)
            集体保育从形式上看井然有序,但每一名幼儿常常没有自己选定的课题,他们并没有感到充实。当然,这并不是说,集体活动都不好,关键是应该在充分发挥每个个体主体性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的整合。这种不埋没个体的集体活动与孤立的、单个的个体活动相比,更有厚重感,更有活力,幼儿通过这种活动会产生浓厚的充实感。
            任何方法与形式即使再好,一旦贴上“××保育”、“××方法”的标签就被固定化了,就容易成为脱离幼儿的事物。我们从海外引进了多种多样的保育理论与教材,高杉老师的告诫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25楼2012-05-17 10:18
            回复

              幼儿教育的难度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表面功夫、敷衍一时的指导技术起不到什么作用。即便是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但如果教师不能与其建立起信赖关系,并给予恰当的支持与援助,那也是无济于事的。幼儿十分敏感,他们能够敏锐地觉察到成人在多大程度上接纳自己。与幼儿打交道必须是心灵之交,否则是行不通的。
              第二,综合指导是十分困难的。虽说生活只是简单的两个字而已,但真实的生活却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一个很小的生活事件,也需要用复杂的眼光来审视,要看到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要把握情景性与连续性。也就是说,只有采用综合的、联系的,而不是简单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才称得上是保育活动。教师对于在保育活动中出现的事件,要用心去体会、去接纳,否则就看不清事实。为了与幼儿一起共同开展好保育活动,教师需要扮演支持者、援助者的角色。
              第三,教师要与幼儿进行智慧的比拼。幼儿总是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想法来表达自我、实现自我。教师首先要理解幼儿,真诚地面对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运用多种方法灵活地应对幼儿,寻找师幼之间心灵的对接点。
              第四,幼儿的行为有其自身的意义,这也是很难解读的。幼儿的行为常常是成人难以预测和理解的。教师只有与幼儿共同生活、共同活动,并用综合性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的行为,才能够减少或避免师幼间误解的产生。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第五,教师经常从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内容的掌握等方面来评价幼儿,而如今教师却反过来被幼儿评价。这令人感到难耐与不安。


              26楼2012-05-17 11:42
              回复

                在保育实践活动中,如何在既不失去幼儿的自由性、主体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有能够让幼儿具有换位意识,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富有爱心、尊重生命,这是需要教师们认真思考、讨论的问题。(33)


                27楼2012-05-17 11:52
                回复

                  佐伯胖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发地自我扩大活动。……是不是幼儿自发的自我扩大活动时问题的关键。关于工作,重要的不是有无义务感,而在于义务感是由他人强加的,还是自发产生的。(34)


                  28楼2012-05-18 08:23
                  回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影响孩子身心发展与人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母亲是否就业,而是错综复杂的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家庭因素中,孩子的年龄、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家务育儿的协力程度,母亲的就业条件,即母亲是否有安定的职业,就业的动机,从工作中是否得到满足感,以及母亲本身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是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原因。(37)


                    29楼2012-05-18 08:23
                    回复

                      新型家庭应该是与没有血缘关系的成员在亲密和谐的关系中拥有共同的社会生活。少子化时代的育儿需要借助社区的资源与网络组织的支撑。如果不摆脱现在这种孤立化的自我中心性的状态,不掌握与他人交流、交往的能力,那么要建设新型家庭,构建理想的少子化时代的育儿方式就成为一句空话。为了培养能够肩负起新时期使命的下一代,今天,我们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科学地创设能够真正促进孩子发展的环境。(38)


                      30楼2012-05-18 08:23
                      回复
                        楼主,有没有电子版本的高杉自子《与孩子们共同生活----幼儿教育的原点》,发一份吧


                        32楼2016-09-13 15:2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