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说口风可以很轻可以很松,有部分笛友知道怎么做,还有部分不知道怎么做。心血来潮说说自己的经验。
首先,笛子吹口要遮盖得多,很多很多,遮盖部分超过吹口面积2/3.不用压嘴唇,是把笛子吹口近边棱靠在下唇很低的位置,然后向内转笛子。最后吹口的边棱与双唇中的缝隙离得非常近。这时候,笛子的吹口就只剩下一个小小的月牙形口。将来气流是否对准边棱别管它,只管调整吹口边棱在下唇的位置,调整到你用下面我要讲的细到几乎看不清的风门来吹笛子,低音和超吹都能轻轻吹出为止。
风门的形成方法:
一、双唇自然放置,不要用任何力量,和你照身份证照片时的表情相同,不准笑!呵呵
二、上唇中部最前点比下唇中间点微微往前一点点,我感觉也就是2毫米的样子,意识上这个上唇前点有点向下包的感觉。只是意识而已啊,不要真的能看出来有这个动作,双唇间是很轻松没有紧迫感的。当笛子靠到下唇上后,无论如何下唇都会微微受到限制。
三、合着双唇吹气的时候,上唇中间那点会被微微气流推开。因为前面有上唇包下唇的意识,因此此时上唇被推开,就有一种往前被推开的感觉。很多人不会制造这种细如针眼的风门,就是因为没有体会到那种意识。只有如此做,气流撑开双唇的时候,才会只推开双唇中间那点,而不会上下撑开双唇形成一条决堤缺口。
这种细风门,是必须配合吹口遮盖量的,有些人怎么也练不出细风门,可能也因为不知道要配合大遮盖程度来使用。这种细风门吹出来的气流还是往下的,因此也符合吹口遮盖度大时气流须往下的要求。如果用憋紧双唇来制造细风门,则无法让笛子吹口靠近风门,同时也很难保证气流向下,可饱尝屡败屡试屡试屡败的滋味。
这种风门最大的特点就是吹笛子很轻松,别人几乎看不出你在吹笛子。我在壁镜前观察过很多次了,可以保证一直到筒音作5的超高6,都面无表情。从中音突然拔高一个八度进入超吹,也没有明显的表情变化。倍高音1可能会有一点点,也只是微微而已,距离5米肯定是没法看出来了。有时我怀疑是不是自我暗示所以看不出,就让老婆看,让好朋友看,2米的距离,看不出来的。曾经在晚会上被一位专业笛子的美女批评假吹,呵呵,引以为荣。
还有几个特点。吹低音的时候,可以略微上抬上唇,只是一点感觉,别人仍然看不出双唇动了。气流如薄薄而绵延不绝的布匹一样从似触非触的上下唇间缓缓流淌而出,这种气流吹出的低音,无论你用其它什么样的风门也无法得到,非常的饱满,而且有点“心里痒痒的感觉”--这不就是动心了吗 ?如果你没有能够抛弃气流速度与力度对笛音的影响那些传统的书面观点,那我就没办法了。
这种方法吹梆笛,尤其是小C,极为轻松自在,效果嘛,嘿嘿,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音质嘛,饱满程度是没有问题的。刚度嘛,自然是没有那么粗犷咯。若说一个超吹长音从ppp到ff,憋双唇的风门练10年,这种风门就练一个月足够抗衡了。
声明:我可没说这种风门天下第一啊。我在合奏演出的时候,往往没法用这种风门。原因是:麦克风数量老是没跟上。于是我就提高笛子在下唇的触点,大开吹口,有时全开了,把笛子往外转,气流几乎平着吹口向前冲锋啊,东方红太阳升啦,咱们工人有力量哦、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呀、打倒日本狗强盗咯。。。不入流的合奏嘛,也就是这类曲子了,折腾一身汗,群众巴掌拍得欢 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没交代,就算礼物没扎好包装口吧,节前交代--不要去看风门什么样子哦。风门什么样子是没有意义的,照着笛子放气就是了,不必杞人忧天。
首先,笛子吹口要遮盖得多,很多很多,遮盖部分超过吹口面积2/3.不用压嘴唇,是把笛子吹口近边棱靠在下唇很低的位置,然后向内转笛子。最后吹口的边棱与双唇中的缝隙离得非常近。这时候,笛子的吹口就只剩下一个小小的月牙形口。将来气流是否对准边棱别管它,只管调整吹口边棱在下唇的位置,调整到你用下面我要讲的细到几乎看不清的风门来吹笛子,低音和超吹都能轻轻吹出为止。
风门的形成方法:
一、双唇自然放置,不要用任何力量,和你照身份证照片时的表情相同,不准笑!呵呵
二、上唇中部最前点比下唇中间点微微往前一点点,我感觉也就是2毫米的样子,意识上这个上唇前点有点向下包的感觉。只是意识而已啊,不要真的能看出来有这个动作,双唇间是很轻松没有紧迫感的。当笛子靠到下唇上后,无论如何下唇都会微微受到限制。
三、合着双唇吹气的时候,上唇中间那点会被微微气流推开。因为前面有上唇包下唇的意识,因此此时上唇被推开,就有一种往前被推开的感觉。很多人不会制造这种细如针眼的风门,就是因为没有体会到那种意识。只有如此做,气流撑开双唇的时候,才会只推开双唇中间那点,而不会上下撑开双唇形成一条决堤缺口。
这种细风门,是必须配合吹口遮盖量的,有些人怎么也练不出细风门,可能也因为不知道要配合大遮盖程度来使用。这种细风门吹出来的气流还是往下的,因此也符合吹口遮盖度大时气流须往下的要求。如果用憋紧双唇来制造细风门,则无法让笛子吹口靠近风门,同时也很难保证气流向下,可饱尝屡败屡试屡试屡败的滋味。
这种风门最大的特点就是吹笛子很轻松,别人几乎看不出你在吹笛子。我在壁镜前观察过很多次了,可以保证一直到筒音作5的超高6,都面无表情。从中音突然拔高一个八度进入超吹,也没有明显的表情变化。倍高音1可能会有一点点,也只是微微而已,距离5米肯定是没法看出来了。有时我怀疑是不是自我暗示所以看不出,就让老婆看,让好朋友看,2米的距离,看不出来的。曾经在晚会上被一位专业笛子的美女批评假吹,呵呵,引以为荣。
还有几个特点。吹低音的时候,可以略微上抬上唇,只是一点感觉,别人仍然看不出双唇动了。气流如薄薄而绵延不绝的布匹一样从似触非触的上下唇间缓缓流淌而出,这种气流吹出的低音,无论你用其它什么样的风门也无法得到,非常的饱满,而且有点“心里痒痒的感觉”--这不就是动心了吗 ?如果你没有能够抛弃气流速度与力度对笛音的影响那些传统的书面观点,那我就没办法了。
这种方法吹梆笛,尤其是小C,极为轻松自在,效果嘛,嘿嘿,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音质嘛,饱满程度是没有问题的。刚度嘛,自然是没有那么粗犷咯。若说一个超吹长音从ppp到ff,憋双唇的风门练10年,这种风门就练一个月足够抗衡了。
声明:我可没说这种风门天下第一啊。我在合奏演出的时候,往往没法用这种风门。原因是:麦克风数量老是没跟上。于是我就提高笛子在下唇的触点,大开吹口,有时全开了,把笛子往外转,气流几乎平着吹口向前冲锋啊,东方红太阳升啦,咱们工人有力量哦、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呀、打倒日本狗强盗咯。。。不入流的合奏嘛,也就是这类曲子了,折腾一身汗,群众巴掌拍得欢 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没交代,就算礼物没扎好包装口吧,节前交代--不要去看风门什么样子哦。风门什么样子是没有意义的,照着笛子放气就是了,不必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