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吧 关注:1,687贴子:8,436
  • 7回复贴,共1

历史上的理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包弼德。


1楼2012-04-24 19:06回复
    《历史上的理学》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探讨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历史走向所起的作用。与纯粹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理学以致无暇顾及历史背景的研究比较,此书为读者揭示了理学作为士人的一种选择如何产生并传播开来而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另外,与从社会史或政治史入手,探讨理学如何受历史进程的影响,却对其义理核心存而不论的研究比较,作者对哲学观念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使得他能够说明理学家的社会改革方案为何会呈现如此的面貌,以及方案为何会被广大士人群体所接受。作者的研究成功地表明:
    缺乏对义理的认真对待,我们将无法真正理解理学家的政治与社会行为;
    而缺乏对理学家所生活的社会加以掌握,我们亦无法真正了解历史上的宋明理学之面貌。


    2楼2012-04-24 19:07
    回复
      历史上的理学的评论:
      1.中国人在回顾历史时,最喜欢称引大唐盛世,但真正影响后世至为深远的,却是两宋奠定的政治和文化体系——借用严复的名言:“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所造就,什九可断言也。”而宋朝的遗产中,最为重要的,无疑是理学:一定程度上正是它形塑了此后甚至今天中国人的文化身份。
        不过现代人大多对理学敬而远之。包弼德在本书序言中说,要想美国人解释什么是理学十分困难,实际上即便是对中国人来说也是如此。这不仅因为它涉及到晦涩古奥的经院哲学,而且我们与传统社会形态早已出现严重断裂——自近代以来,人们常常只是在批判理学的时候才提到它,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将中国面临西方冲击时的失败和社会危机归咎于理学;“道学家”一词更是几乎等同于“假道学”,令人联想到许多负面印象。鉴于理学在中国已被高度污名化,包弼德作为一个美国学者,或许反倒能更好地摆脱情不自禁的褒扬或谴责,由此更客观地评估理学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3楼2012-04-24 19:09
      回复
        2.追本溯源,理学可说是一种因应于中晚唐以来中国所面临的总体性危机而生的“新传统”。在当时的士人看来,安史之乱后天下礼崩乐坏、藩镇割据、传统儒家思想衰微、百姓生活的痛苦达于极点,正如面对近代危机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反应一样,每个有良知的士人都在考虑,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应当怎么做才能挽救危亡。在此,一种社会秩序对外在压力的作出了强有力的回应,人们身体力行,试图在全面危机之后进行道德和社会重建。
          最初一代理学家几乎总在反思唐朝的失败。他们沉痛地注意到,晚唐士人对国家衰亡全无心肝,他们从中得出的一个教训是:晚唐的社会失范首先是儒家道德的崩塌。由此,宋代士人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主动精神,他们不但是文化主体,还寻求成为政治主体,用陆九渊的话来说,“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新一代的知识分子确信:天下兴亡太重要,以至于不能仅仅交给政治家们去解决,它不如说取决于他们自己如何思考和行动,换句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楼2012-04-24 19:09
        回复
          4.这种趋势乍一看很像是某种程度上的“地方自治”。因为理学运动看起来并不需要国家的支持,像朱熹还强调了皇权之外的另一个权威“道统”的存在,多数受人尊崇的理学家并未入仕,但却凭借自己的学术和社会声望在士人中建立起一个横向的社会网络。此外,他们还强调任何人都可以在政府的教化之外独立自主地实践道德。包弼德在此实际上暗示我们:理学家发起的社会运动是自发的、自治的,它的成功也不是因为它为国家利益服务,相反只是因为“它为那些有雄心但入仕机会极微且作为地方精英的士人提供了教育、社会联系、自我肯定、地方领导权以及符合道德的方式生活的机会”。并且无论如何,“国家需要依靠理学来运作,而理学则不需要依靠国家”。
            这不免有些过甚其词了。与西方历史上的国家-社会关系不同,中国因为有一个漫长的强国家传统,看起来自治的一些乡村社区、民间社团或士绅阶层,实际上都有着强烈的国家认同。固然南宋之后理学家强调士人应该自发地采取更多行动,但那不是出于对政府干预的限制,恰恰是出于一种协助政治家共同治理地方事务的决心。他们和官僚集团之间如果存在冲突,那通常也只是因为理学家们更倾向于重建理想秩序,而官僚集团更趋保持现状。实际上,如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指出的,“我们绝不能以现代的观点看待理学家的政治活动”,在当时的权力结构中,以皇权为代表的国家力量仍是至关重要的事实,正因此,才有那么多理学家对“君”始终抱有幻想。
          


          6楼2012-04-24 19:10
          回复
            5.历史地看,我们或许可以这么说:理学是当时的中国士人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结合起来,希望身体力行地重建社会和道德秩序的一种努力。他们的观点首先被社会接纳,继而被国家体系所吸纳,而随着相关道德训诫被固定化、制度化,它们也就慢慢变成了被人厌弃的教条,最终成了必欲打倒而后快的旧传统。然而不论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它造就了今天我们所知道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的心灵。


            7楼2012-04-24 19:10
            回复
              此电子书可以下载:爱问。


              8楼2012-04-25 18:48
              回复


                9楼2012-04-30 17: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