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八卦掌吧 关注:806贴子:8,550
  • 1回复贴,共1

“顶头悬”是练好八卦掌的关键 【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顶头悬”是练好八卦掌的关键
-----转载节选张师写给弟子关于“顶头悬”练法的一封信,此文曾刊登于2003年第8期《武魂》杂志.(张先生的文章不错)
那么,怎样找到“顶头悬”的真义?又怎样保持住它呢?我认为除了老的练功方法必须坚持以外,还需首先知道“顺其自然”四个字。人在婴儿时期,肢体筋骨以及 各部关节处于松长柔软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起居的局限使人的肢体相对僵化、笨拙,我们练功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后天”的训练,返回人“先天”自然状 态,达到心性纯真,身体松柔轻灵。所以,一切功法要符合自然法则和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八卦掌的功法要领、口诀,是前人从练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心血结晶,为我们提出了每个层次的功夫所应该达到的“标准”。但是,事情总是先有经验后有总结,口 诀所说的功法要领只有通过循序渐进地练功,我们才能一步一步达到这个“标准”。这里就有个“顺其自然”。其一是要循序渐进;其二是要明白只有“顺其自然” 地“放任”自己的肢体才能自然而然地做好各项功法规则和要领。也就是说,这些功法口诀中所要求的,原本也是人的肢体在自由放松状态下所能达到并且应该做到 的,符合人的自然生理状况。既是这样,我们在练功中就该时时“自然”、刻刻“自然”。
为了练“顶头悬”,先从“拓掌”或者“八卦走转”(“狮子扑球”式)开始。这里暂且只说拓掌。
“拓掌”的功法,要求双臂放松微曲,自然下垂,两手虎口圆撑放于两胯侧,掌心向下,掌指朝前。两手如同各按一个水中浮球,球半浮水面,让它们既上不来也下 不去,两手掌指还有一种插向地皮里层的感觉,头、肩、手成为一体。上身松松的、中间(腰)活活的、下身长长的,关键在于放松,松中求整。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先从找“千钧坠”开始。所谓“千钧坠”是我对前辈术语“顶头悬”的一种自我感觉,是从头往下说来解释“顶头悬”:头挂在天上就像一个基 建用的千钧坠,头之下部如同千钧坠底部的尖端,随着地球的吸引力往下坠,自动找到垂直中心。这样,天与地接通,上下的矛盾力就找到了。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 的规律,“百会”与天说话是“起点”,下巴落地扎根是“终点”,只有上下都有了“着落”,才能做到“气沉丹田”。身体的每一个局部都是全身整体的一个缩 影,把头的感觉找到了,身体四肢也就自然归位,也就是从局部找到了整体。在此种境界下,全身关节处处有一个上拽下坠之力,颈椎、脊椎、腰胯处处抻开抻活, 筋脉疏通,气血贯通。“顶头悬”找到之后,腰胯活动自如,以腰为轴带动四肢,才能练出内家拳的功夫。
我从前对于“顶头悬”,只知有上顶之力,却不知还有个地球的吸引力,练功中有“起点”无“落点”,使身心无从着落,练功多年无成果。后来才知道,只有对立 统一才能符合拳理。如果我们从下往上说来解释“顶头悬” ,则可将身体比作修汽车的“千斤顶”,若想把车顶起来,千斤顶的坐基一定要稳稳当当摆平在地上,以此为根基,千斤顶上部的活动部分(如身体腰以上部分), 才能把重物托起。两力的方向相反,却缺一不可,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我觉得,这就是“顶头悬”的真义。从头的感觉入手,可以找到全身的感觉。
但是,怎样找到地球的吸引力呢?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地球引力处处可见,练功中要找到它却不容易。因为,我们在长期工作生活中,已经失去了许多先天自然之活 力,肢体在一定程度上的紧张、僵化影响了我们去体验“天地接通”之感,我们日常一举一动所用的力,常常是“逆水行舟”,事倍功半,自己频使拙力却还浑然不 觉。要想找到个中真义,就得时时刻刻“顺其自然”,一点点地从练功中去找。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功法中的用语不是什么形容词,每个字都有实实在在的含义,是 对意境的描述,不是对事物的比喻。说头挂在天上,那就是真挂上了,身体要有实实在在的体验。当找到头挂天上的感觉后,有了起点再找另一个终点,“看”住起 点顺流而下,放松身心,松颈项收下巴,随着自然而生的一股轻松、流淌的感觉往下坠,不给一点僵力,不给一点人为的限制,它就会垂直下落地心,找到全身的中 轴线。意念上要同时有天地,有了坠力,它入地扎根后再返回来才能出上顶之力。以上所说是从事物的两头来说明“顶头悬”的练功感觉。



1楼2012-04-24 08:17回复
    我们以前练功,是故意用显意识去人为地“放松”肩胯,与其说是放松不如说是僵滞,是强制执行地让它们按照我们规定好的方向行进,肌肉、筋脉未松开时却偏要 过去,致使气血无端受阻。看来,这并不是最好的练功方法。当然,如果你能有前辈人那样的练功时间和练功决心,最终也能达到越练越松,很快出功夫。但可惜我 们每天投入的时间远远不够。所以,现在只能因地制宜,总结经验,少走弯路,尽量利用相对科学的练功方法所具有的优势,来弥补我们练功时间的不足。当你练 “拓掌”的时候,如能做到顺其自然而放松,头悬于天,身体各部哗啦一下全坠下来,没有一点挂碍,人的身子就像个衣服架子,穿在身上的衣服轻轻地、实实地落 在“衣架”上,让它没有一点人为的褶皱,这样,意念也就下落地心,做到了气沉丹田。我们应该努力去追求这种功夫境界。头为纲,纲举目张。“顶头悬”找到之 后,“看”住这股劲儿继续往下松沉,身体各部也就自然放松下坠,就能逐渐达到“要领”中所说的意境,做到了全身一气贯通。此时,身体会有一种舒舒服服的落 地之感,放下“心”来,一切有了着落。
    多年来,追随在你师爷白玉才先生身边,常听他老人家讲一些拳术的道理。提到走圈,他说,日常练功中应以蓄劲为主,不要总是练送劲和发人。有如水库,水满之 后压力才大,紧要关头一提闸门,水流汹涌势不可挡。若是库中缺水,纵使“提闸”的速度练得再快,也没有多少水可以流出来。长此以往,还会水竭精枯,损害身 体。所以,我们练功的过程应该就是蓄精蓄气的过程。出拳打人不是捧起重物扔出去,而应该是随劲发力,先顺着劲儿再把劲儿“随”出去。出手发力要把劲搁到对 方身上,而自身的重心却实实在在落到地上,劲送出去了,自己并不觉得“累”。意境应是包容一切,心怀宽广,与天地相合、相融。不要有丝毫与天地、自然相抗 衡和顶撞的念头。我融化在大地母亲的怀抱,天与地气场流通。身体的中轴线确立之后,身如“拨浪鼓”,一旋之中就拨动了四肢运动。发力如打炮,炮弹射出去, 炮身和炮座要留下来,有一个后坐力,不能把炮身也一块扔出去。传统拳术是“交响乐团”,有专门的指挥和庞大的乐队,远比简单的机械运动更复杂、更协调。因 为,人不是机器,是宇宙的精华。老人家的话告诉我们,如今还有许许多多未能搞清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究、去阐发。


    2楼2012-04-24 08: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