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清之际的文字,每每觉得遗民心事颇堪玩味。
余英时先生据余赓臣《送栓儿游粤序》所引方以智语,即“今天下脊脊多事,海内之人不可不识四方之势,不可不知山川谣俗,纷乱变故亦不可不详也。……一旦天下有事,吾当其任,处分经略,取之眼中、手中,可以猝办……”断定为方氏“参与复明活动最明白之招供”(《方以智自沉惶恐滩考》,《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第245 页),证据不免薄弱。“一旦有事”云云,更像是一时遗民的常谈。顾炎武解释其卜居华下,即说“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卜里之遥;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与三侄书》,《顾亭林诗文集》第87页)。士人处此际,自不难知此“事”何事。如冒襄、吴钥(稽堂)等之汲汲皇皇,令人不明所以,亦无非此“事”,无非待此“一旦有事”。易堂彭士望孜孜于寻访“一旦处事变之穷”,能“倜傥画策、定非常、解纷难,互相持于不败”者(《送王若先南游叙》,《彭躬庵文钞》卷5 );魏僖也一再表示欲于“行伍屠沾”中物色“非常之人”。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上述说法无宁读作遗民心事。如《冒襄研究》(顾治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的仅据行踪、交游等,即断其人从事复明活动,似将“考据”之为方法,简化地使用了。此外我还想说,以诗证史,显然有其限度--毕竟“诗言而志”。
余英时在《方以智晚节考》中说到易堂,曰“九子于清初图谋恢复最为积极,毕生奔走四方,连结豪杰,为晚明遗民放一异彩”(增订版第25页)。易堂人物中。彭士望、曾灿(青藜)确曾于明亡之际一度从事反清活动;而魏氏兄弟如魏际瑞(善伯)、魏礼(和公)所事,均性质复杂。若上述判断所据仅为“奔走四方,连结豪杰”,则这在当时,也是一部分遗民(甚至不限于遗民)的共同姿态,不唯易堂人物为然。颜元、王源等莫不如此。对此,我也更愿意看作“姿态”,而不以为即是“图谋恢复”的实际动作。余氏更进一步推测,“大抵密之之复明活动常居幕后为暗地之策划。而实际之执行连络或皆由其三子为之”(同书第246 页)。这种推测的确很有趣味,奈文献不足何!由“一旦有事”,想到明遗民对三藩之变的反应。
刘风云所著《清代三藩研究》提到“前明遗老亦趁机举事反清,如福建、江西一带”(第210 页),惜该书只提供了宗室朱统倡这“实例,而对遗民在事件中的动向(包括心理动态),未有更细致的描述。遗民的反应、参与在这一事件中或未占太大的分量,但的确构成了事件背景中的重要部分。
遗民与三藩之变的关系,确也难以一一考实。遗民文集中所透露的,多属所谓的“蛛丝马迹”。近人李景新所撰《屈大均传》(《翁山文钞》),对屈氏与魏禧一案的瓜葛及其参与三藩变事有较多记述。“当时有魏耕者,通海为郑成功通声息,谋复汉腊,大均预其谋。十五年辛丑事败,魏耕被磔,大均之名亦在刊章,乃避地桐庐。”“二十七年癸丑,大均从军于楚。盖是时吴三桂抗清,改国号曰周,自率兵二十万至湖广,孙延龄降三桂。大均受吴三桂署官为按察司副司,有说三桂立明后意。然知三桂仅图僧窃,二十九年乙卯,乃谢归。”
三藩起事前夕曾到武昌、宜昌一带活动的,据说还有李因笃(参看赵佰生《清初关中二李一康诗之比较的分析》一文,《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3 辑)。王夫之当三藩变时,亦曾作赋赠孙延龄,中有“光赞兴王,胥匡中夏”等语(《双鹤瑞舞图》,《船山全书》第15册第929 页)。
史家及近人述及遗民与恢复有关的活动,多属推测。《清史稿》卷501 王弘撰传:“弘撰尝集顾炎武及孙枝慰、阎尔梅数十人所与书札合为一册,手题曰‘友声集’,中有为谋炎武卜居华下事,言‘此举大有关系世道人心,实皆攸赖,唯速图之。’盖当日华下集议,实有所为也。”谢国帧《顾宁人先生学谱。学侣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中说:“吾尝疑关中,僻壤塞西,何以人文独胜,久疑不决,后读及杨钟羲雪桥诗话,始知其意。……盖关中僻远,清人势力尚未能顾及,故明末宗室,及二三遗老,尚得盘游其间,遁影无涯,是以远方之士若屈大均、顾宁人,皆不远千里而来,亦即其因。吾即有此证,更有进而言者,及后三藩之乱,吴三桂独立云南,王辅臣即相应于陕西,盖与此二三遗老不无有相当之原因”(第153 -154 页)。亦猜测之词。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也说:“盖明亡边兵多有存者,姜壤之变,募边兵事攻战,期年清人不能克。李因笃屈大均走塞上,意即在此”(第2 页,中华书局,1965)。我仍以为在材料不足的情况下,上述诸人的走塞上与奔走中原,不妨姑且视为激情表达,归入遗民特有的语义创造的。
余英时先生据余赓臣《送栓儿游粤序》所引方以智语,即“今天下脊脊多事,海内之人不可不识四方之势,不可不知山川谣俗,纷乱变故亦不可不详也。……一旦天下有事,吾当其任,处分经略,取之眼中、手中,可以猝办……”断定为方氏“参与复明活动最明白之招供”(《方以智自沉惶恐滩考》,《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第245 页),证据不免薄弱。“一旦有事”云云,更像是一时遗民的常谈。顾炎武解释其卜居华下,即说“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卜里之遥;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与三侄书》,《顾亭林诗文集》第87页)。士人处此际,自不难知此“事”何事。如冒襄、吴钥(稽堂)等之汲汲皇皇,令人不明所以,亦无非此“事”,无非待此“一旦有事”。易堂彭士望孜孜于寻访“一旦处事变之穷”,能“倜傥画策、定非常、解纷难,互相持于不败”者(《送王若先南游叙》,《彭躬庵文钞》卷5 );魏僖也一再表示欲于“行伍屠沾”中物色“非常之人”。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上述说法无宁读作遗民心事。如《冒襄研究》(顾治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的仅据行踪、交游等,即断其人从事复明活动,似将“考据”之为方法,简化地使用了。此外我还想说,以诗证史,显然有其限度--毕竟“诗言而志”。
余英时在《方以智晚节考》中说到易堂,曰“九子于清初图谋恢复最为积极,毕生奔走四方,连结豪杰,为晚明遗民放一异彩”(增订版第25页)。易堂人物中。彭士望、曾灿(青藜)确曾于明亡之际一度从事反清活动;而魏氏兄弟如魏际瑞(善伯)、魏礼(和公)所事,均性质复杂。若上述判断所据仅为“奔走四方,连结豪杰”,则这在当时,也是一部分遗民(甚至不限于遗民)的共同姿态,不唯易堂人物为然。颜元、王源等莫不如此。对此,我也更愿意看作“姿态”,而不以为即是“图谋恢复”的实际动作。余氏更进一步推测,“大抵密之之复明活动常居幕后为暗地之策划。而实际之执行连络或皆由其三子为之”(同书第246 页)。这种推测的确很有趣味,奈文献不足何!由“一旦有事”,想到明遗民对三藩之变的反应。
刘风云所著《清代三藩研究》提到“前明遗老亦趁机举事反清,如福建、江西一带”(第210 页),惜该书只提供了宗室朱统倡这“实例,而对遗民在事件中的动向(包括心理动态),未有更细致的描述。遗民的反应、参与在这一事件中或未占太大的分量,但的确构成了事件背景中的重要部分。
遗民与三藩之变的关系,确也难以一一考实。遗民文集中所透露的,多属所谓的“蛛丝马迹”。近人李景新所撰《屈大均传》(《翁山文钞》),对屈氏与魏禧一案的瓜葛及其参与三藩变事有较多记述。“当时有魏耕者,通海为郑成功通声息,谋复汉腊,大均预其谋。十五年辛丑事败,魏耕被磔,大均之名亦在刊章,乃避地桐庐。”“二十七年癸丑,大均从军于楚。盖是时吴三桂抗清,改国号曰周,自率兵二十万至湖广,孙延龄降三桂。大均受吴三桂署官为按察司副司,有说三桂立明后意。然知三桂仅图僧窃,二十九年乙卯,乃谢归。”
三藩起事前夕曾到武昌、宜昌一带活动的,据说还有李因笃(参看赵佰生《清初关中二李一康诗之比较的分析》一文,《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3 辑)。王夫之当三藩变时,亦曾作赋赠孙延龄,中有“光赞兴王,胥匡中夏”等语(《双鹤瑞舞图》,《船山全书》第15册第929 页)。
史家及近人述及遗民与恢复有关的活动,多属推测。《清史稿》卷501 王弘撰传:“弘撰尝集顾炎武及孙枝慰、阎尔梅数十人所与书札合为一册,手题曰‘友声集’,中有为谋炎武卜居华下事,言‘此举大有关系世道人心,实皆攸赖,唯速图之。’盖当日华下集议,实有所为也。”谢国帧《顾宁人先生学谱。学侣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中说:“吾尝疑关中,僻壤塞西,何以人文独胜,久疑不决,后读及杨钟羲雪桥诗话,始知其意。……盖关中僻远,清人势力尚未能顾及,故明末宗室,及二三遗老,尚得盘游其间,遁影无涯,是以远方之士若屈大均、顾宁人,皆不远千里而来,亦即其因。吾即有此证,更有进而言者,及后三藩之乱,吴三桂独立云南,王辅臣即相应于陕西,盖与此二三遗老不无有相当之原因”(第153 -154 页)。亦猜测之词。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也说:“盖明亡边兵多有存者,姜壤之变,募边兵事攻战,期年清人不能克。李因笃屈大均走塞上,意即在此”(第2 页,中华书局,1965)。我仍以为在材料不足的情况下,上述诸人的走塞上与奔走中原,不妨姑且视为激情表达,归入遗民特有的语义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