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orkayx吧 关注:5贴子:557
  • 1回复贴,共1

钢琴王子--------MAKSIM MRVICA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将古典与现代流行风格融合在一起而获得成功的艺人,我记忆里第一个冒出的的人就是陈美,不仅是她的曲目,她还将电子小提琴这个概念第一次送到我的脑海里。尽管很多古典发烧友对此嗤之以鼻,但是陈美在流行乐界获得的成功,以及带动古典音乐回归的功劳都是毋庸置疑的。随后又有一组“古典辣妹”出现,再次把小提琴的魅力展现给了流行音乐爱好者们。到了马克西姆(全名Maksim Mrvica),古典钢琴又一次和流行音乐嫁接在一起。 



说到流行钢琴,很多人印象里第一个念头就是理查德.克莱德曼,他以浪漫钢琴王子的形象辉煌多年,然而他的钢琴技艺其实并非多么高明,事实是,正因为其钢琴技艺上的局限才使他走上了流行钢琴演奏者的道路——当然他是成功的。那么马克西姆呢?他绝对不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翻版,如果要在乐界找一个相似的人,我选择肯尼基。 

肯尼基是个有着非常高超的萨克斯演奏技巧,但是却致力于创作演奏流行乐曲的音乐家。即便如此,他演奏的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中,四处都暗藏着高深的演奏功力,他的现场表演更容易让人明白这点。马克西姆在钢琴上的造诣也许不如肯尼基之于萨克斯,但是他的技巧已经足够称的上为优秀的钢琴家——而不是退而求其次的浪漫钢琴王子。 

从他的外表看,大概没人会相信这是一个古典钢琴演奏者,身高近2米,有着典型东欧男人魅力的俊秀脸旁,染发,一身休闲劲装,加上耳环项链,瞧上去倒象个偶像流行男歌手。但是他弹钢琴前要冥想很长时间,然后坐在钢琴前如行云流水般敲击琴键,直到这时,人们才能把对他的外观印象抛诸脑后——钢琴前的马克西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演奏家。 


他…… 

来自克罗地亚的明星 

当马克西姆出版了一张演奏克罗地亚当代古典钢琴曲目的专辑时,他并没料到以后的成功。他当时认为这张专辑大概只能卖上几张就呆在货架等着积满灰尘,就象其他不成功的专辑一样。结果是,这张CD成为了克罗地亚历史上卖的最畅销的古典音乐专辑之一,并让他获得四项Porin音乐奖(克罗地亚自己的格莱美),其中包括最佳古典专辑奖项。同时他也被邀请到颁奖典礼上表演——这是个很难得的荣耀,因为古典音乐家一般是不会被邀请到现场表演的,也许这该归功于他演奏的那首充满情感的“男爵夫人之舞”(The Dance of the Baroness)。 



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马克西姆认为是他演奏时的热情,以及将古典音乐融合新的元素感染了年轻的乐迷。他穿着很时尚的,好象被切过好几刀的无袖衫,他既在正式的剧院演出,也在布置了大屏幕,打着激光灯的舞台弹奏。最重要的是,他坚信音乐本身的力量能够震撼到每个人。这个信念支持着他还默默无名时,在克罗地亚一个小镇上张贴自己演奏会的海报;这个信念支持着他当克罗地亚战争爆发,却依然在学校地下室练习钢琴——直到这个信念支持着他获得了如此的成功。 

马克西姆受过非常严格的钢琴训练。他出生于1975年,家乡是在亚德里亚海岸一个名叫希贝尼克的小镇。他9岁开始练习钢琴(第一次公开表演也是在这年),仅仅三年后,他就和交响乐团一起合作表演海顿(奥地利作曲家)的“C大调钢琴协奏曲”。1990年,战争爆发,在他居住的小镇上,每天都有上千颗手榴弹爆炸,但是他和他的导师玛利亚.塞克索(Marija Sekso)都坚决的认为应该继续进行音乐学习。在那样危险的环境中,支持马克西姆的就是他的钢琴。尽管当时环境如此恶劣,他还是在萨格勒步(南斯拉夫西北部的一个城市)获得了生涯中第一个比赛大奖,至今他都认为那是他最重要的一个奖项,而且“那是我演奏生涯中最美妙的时刻。” 

随后他在瓦拉基米尔.卡潘教授(Vladimir Krpan,意大利著名钢琴演奏家米凯兰杰里的弟子)的教导下在萨格勒步音乐学院度过5年时光,接着又在布达佩斯著名的李斯特音乐学院学习。这段时间(1999年)他获得鲁宾斯坦国际钢琴大赛头奖。2000年他定居巴黎,受业于伊格.拉斯科(Igor Lazko),2001年他赢得巴黎庞拓斯钢琴大赛首奖。 



IP属地:广西1楼2006-12-10 14:50回复



    他的生涯从此转变,等他回到克罗地亚后顿时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有数不清的电视节目和访谈等着他。然后他录制了开头我们提到的那张专辑《Gestures》。他在萨格勒布市拥有2000个席位的利辛斯基音乐厅(Lisinski Hall)举行的演奏会景况让人叹为观止,舞台布景包括镭射灯,干冰和巨大的电视墙,而观众人数中有一半都低于30岁。马克西姆说:“我总是想尝试些与众不同的表现方法。但是这只是为了营造出一个让人激动的气氛,等我开始弹钢琴时,镭射灯就得停下来,我不想有任何东西干扰我的演奏,以及听我演奏的观众。”演奏会后半段,他关掉了所有的镭射灯,电视墙等花哨的东西,换上正装,然后演奏俄罗斯鬼才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我可不想给那些评论家们逮着把柄来数落我!”说到这里,他哈哈大笑。 

    很快他受到了克罗地亚音乐才子Tonci Huljic(为古典辣妹做过很多曲子)的注意,并将他介绍给音乐制作人/经纪人梅尔.布什(Mel Bush,也是陈美的经纪人),当时梅尔已经在开始寻找一个年轻有为的钢琴家,结果马克西姆的才华让他赞叹不已,随即签约,并由EMI古典部制作发行新专辑——我们现在所熟悉的《Piano Player》(钢琴玩家)。 


    《钢琴玩家》 

    《Piano Player》专辑制作完成后,公司做宣传的方向首先选在了市场潜力巨大的远东地区。他先后在台湾,香港,韩国,日本等地做宣传,后来又到内地,并作为嘉宾参加了CCTV-MTV音乐盛典。这张专辑的影响好象旋风一般,可以说选择远东地区做为宣传头站是获得了成功。现在我们好好审视一下这张融合了现代流行因素与古典音乐为一体的跨界专辑。 

    第一首,就是国内古典乐迷,甚至说即便是不常听古典的人都很熟悉的“野蜂飞舞”(Flight of the Bumble-Bee)。此曲原作者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他的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中的幕间曲,音乐描写的是王子变成了一只野蜂,不停的飞舞,追叮他所厌恶的人。这是首欢快,节奏简练的小品。看过电影《闪亮的风采》(Shine)的人一定记得大卫叼着烟,手指飞快的演奏这首曲目,震惊了当时酒馆里的每个人。即便是不爱听或者没听过古典钢琴的人,也都很容易从这首速度飞快的小品中一窥古典音乐的魅力。专辑中该音乐做为第一首,无疑就是先声夺人,给听众一个良好的开头印象。改编的“野蜂飞舞”配上了舞曲的节奏,感觉倒也不过不失,互相没什么坏的影响,同时由于这是一首小品,时间不长,于是第一首曲目中还混合了整张专辑其他精彩的部分,最后再以“野蜂飞舞”结束,做为介绍整张专辑,提起听众的欣赏欲望,制作方倒是动了不少脑筋。 

    第二首,葛利格钢琴变奏曲(Grieg: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是挪威著名音乐家爱德华·哈格吕普·葛利格生前唯一完成的一部协奏曲,也是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此曲年代久远,是葛利格早期最重要的一系列作品之一,完成于1868年,随后这部作品成为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中,最常被演奏的协奏曲。该曲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和谐,充满了幻想色彩。专辑中的这首曲子更加舞曲化,电子键盘的开头很有经典舞曲的氛围,这里伴奏交响乐团,电声乐器与马克西姆的钢琴结合的很好,由于曲目本身旋律就非常好,节奏也很轻快,整个过程非常轻松愉快。 



    第三首到了该专辑的主打曲,“出埃及记”(Exodus)。关于原曲最熟悉的出处自然就是同名电影配乐了,不过电影中“出埃及记”讲的可不是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法老奴役的故事,但也和犹太人有关,是讲述以色列建国的辛酸历史。本曲其实也不是就出自这个电影,原本就是演奏曲,加了词就做了电影主题歌。该曲目气势宏大,雄壮,很有悲壮的历史感,熟悉欧美老流行经典的乐迷肯定不陌生。要说做为本专辑主打,该作真是足够气魄,只是改编曲给配上了典型的Hip Hop节奏,本来悲壮的氛围给弄的淡化了不少,本人并不很欣赏这种改编风格,但是单就动听,不考虑什么别的因素,倒也合格。 
    


    IP属地:广西2楼2006-12-10 14: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