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吧 关注:16,845贴子:569,952
  • 7回复贴,共1

1450年的明朝火器在世界上什么水平,欢迎横向对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452年的奥土巴尔玛斯乌尔班大炮,现存实物长17英尺(约合5.18m),重17吨,炮筒厚达8英寸(约203Mm),口径达30英寸(约合762mm),花岗岩炮弹重达1500磅(约680公斤)。射程超过1英里。
产量超过15门,用于进攻君士坦丁堡。
现在实物就摆在伊斯坦布尔的博物馆和大街上。
 “巨形绅士”,1449年为勃艮第公爵铸造的一种射石炮,后由船运载到苏格兰。炮身长15英尺、重15吨,能够发射直径18英尺的花岗石炮弹。在其帮助下,许多重要的坚固堡垒都被攻陷,但让它发挥作用也可能带来许多问题。例如,1497年将它从爱丁堡运送到战场时,虽然动用了100人和一队牛车,但刚出城它便散架了,不得不花费三天时间来修复炮架。通常,射石炮、加农炮和蛇形柄长炮(一种射程更远,能够发射一些较小炮弹的炮)只能利用水路运输才能将它们载送到目的地。

明国的大将军炮在他们面前如何抬得起头....这还不是西方最早的,只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成熟火炮。


1楼2012-04-20 21:38回复
    乌尔班大炮炮身由传统的青铜制成,管壁往往难以承受火炮发射时带来的巨大膛压,即使是超过20CM的厚度,寿命仍然十分有限;火炮体积自重过大,对地形极度依赖,运输机动异常困难,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步兵的保护,在战场上是存活不了多久的;装填速度过慢,在野战中几乎毫无意义;炮弹由花岗岩而非生铁制成,虽然降低成本,但同样降低威力。
    无疑乌尔班大炮是中世纪晚期单发威力最大的火器,但它并不可靠,即使是下了如此巨大的功夫,仍然需要至少两发命中同一点才能彻底摧毁君士坦丁堡的同一截城墙,由于火炮本身存在的诸多缺陷,就连设计者乌尔班本人也死于炸膛,而作为作为一门为一堵城墙而生的火炮,它注定不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在君士坦丁堡攻坚战之后,就再也没有于战争史上露过面。勃艮第大炮境遇稍好,但最初也只是用来轰击列日要塞的防御工事,难以用于野战,就更谈不上技术成熟了。
    以上这样说不是为了证明明代的火器技术优于奥斯曼帝国,在15世纪的陆炮技术上,我还是认为奥斯曼帝国是世界之最,只不过举这样极端的例子不合适,只能说明土耳其人的铸铜术很强而已


    4楼2012-04-21 11:21
    回复
      其他比乌尔班小但是十分有效的例子还有很多....
      前列举的巨型绅士,法国让布罗的大炮等等...总而言之15世纪中叶中国以外的大型攻城炮已经比较成熟了。这些不是极端例子只是普遍例子的代表而已。


      5楼2012-04-21 11:45
      回复
        军事科技的成就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总是要落实到其所处的军事背景下。中国古代城防建筑的材质用料和设计理念总体上可以决定火炮实战作用的双重性,即既可用于野战,又可进行攻坚,不会因为笨重或威力不足而导致单调的用途,在土木结构的防御体系之下,必然无法也无需衍生出形如乌尔班巨炮这样的攻坚武器,这一特征不仅属于15世纪的中国,同样属于整个东亚,而君士坦丁堡特殊的地位和西欧的堡垒化趋势却是催生重型攻城炮出现的主要因素,和创造力关系不大。另外,用大将军炮这种野战炮和专用的重型攻城炮作比较,领域定义混乱


        6楼2012-04-21 12:55
        回复
          即使是野战炮的对比西方也有不小的优势了....
          还有中国不缺乏坚城,大型明代城墙的防御力很可观了。真个东亚依然不缺乏坚城,会津若松城的天守在建造300年后经过明治新政府军大量阿姆斯特郎炮的轰击依旧没有坍塌,而完整的保存至今。


          7楼2012-04-21 17:40
          回复
            夯土青石混制的城墙也可以坚固,纯石制的城墙也有可能不坚固;明代不是没有坚城,而是显然不需要研究与此相关联的攻城技术,因为这些城都是属于统一的明帝国,不构成敌对关系,而君士坦丁堡,却分别构成拜占庭与奥斯曼的水火之势,在小亚细亚如此,在西欧也是如此,总是以小国混战的面貌出现,不断完善的堡垒要塞占据主要位置,强力的攻坚武器当然会应运登场了···


            8楼2012-04-21 19: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