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小草吧 关注:207贴子:4,863
  • 10回复贴,共1

【男网】打进温网的上海球童:46年前梅福基书写历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自新浪。。。。


IP属地:上海1楼2012-04-18 19:47回复
      2004年6月的温布尔顿网球赛,中国选手孙甜甜杀入女单第二轮,郑洁/晏紫杀入女双十六强。国内媒体纷纷评论,这是中国人在大满贯赛事上的重大突破。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46年前,温布尔顿已经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
      梅福基于1958年和1959年,两次获得了参加温网正选赛的外卡,并两次打进第二轮。同时持外卡参加温网比赛的还有吴生康和宋连根。
      “有人打网球为了消遣,有人打网球为了谋生”,梅福基说。时至今日,75岁的梅福基还常常去上海复兴中路网球场打球消遣,但他12岁开始在网球场为人捡球时,纯粹是为了谋生。1949年之前,梅福基、吴生康和宋连根曾是网球场上的球童、陪练,1949年以后,他们做过运动员,也当过教练。他们见证了中国网球和上海网球的历史。


    IP属地:上海2楼2012-04-18 19:48
    回复
        网球海上来
        1877年,英国板球俱乐部在温布尔顿举行了第一次草地网球锦标赛(也就是现在的“温网”)。这次比赛成了现代网球比赛的开端。
        那时的上海开埠刚30余年,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洋人带入的网球也迅速成为上海的城市一景。
        1874年同治年间,来上海淘金的洋人们在租界铺设了两片草地网球场,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网球俱乐部——拍球(网球)总会。
        此后,法国总会、美国总会、英国斜桥总会、意大利总会、犹太总会也纷纷建立了网球场。洋人们的花园洋房里带网球场的比带游泳池的还多,招待宾客打网球就像去舞厅跳舞一样普通而频繁。光绪十四年九月,斜桥总会还曾和宁波西侨进行过埠际网球赛。
        1911年,上海租界的洋人们组成了上海草地网球联合会,俗称“西联会”。西联会举办的各项比赛一直进行到1930年代,后期赛事中还出现了归国华侨的身影。
        华人网球运动的最早的兴起地是在学校。1896年,一批檀香山华侨来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开始在校园中练习网球。据旧上海名流、二三十年代曾就读于圣约翰大学的孙曜东回忆,“那时圣约翰大学的校长及其儿子十分喜欢网球,而在圣约翰就读的学生十有八九都染上了‘网球风’”。这股“网球热”后来还席卷了南洋、沪江等上海其他大学。那时的大学生多有名门子弟,“网球风”被他们从学校带到社会。中国人中也出现了十几个网球会,互相切磋技艺。上海街头涌现了众多公共网球场,康梯路、哈同路和新加坡路上的网球场当时闻名遐迩,东华、通惠、友联等私人泥地球场也聚集了不少的球友。一批爱好网球的上层华人,胡筠籁、洪贤舫、程贻泽、顾兆麟等在自己家中的花园里也建立了网球场。
        梅福基的记忆中,上海网球在1930年代兴盛一时。“人民广场那边,那时叫跑马厅,高峰的时候有100多个网球场,大公司都在那边租场地打球。”那时的跑马场在每年春季赛马结束和秋季赛马开始之间的5月至9月,将场地改成近百个网球场出租。虹口公园在夏季开出了80个草地网球场和6个硬地网球场,仍不敷支配。据1935年工部局年报记载,当年仅虹口公园一处,在草地网球场运动的人达17008人次,在硬地网球场运动者达5904人次,进行网球运动者占该园夏季运动总人数的一半。


      IP属地:上海3楼2012-04-18 19:49
      回复
          从球童到“马克”
          “马克”(“陪练”谐音)是网球场上奇特的一群人,他们终日打球、多有身怀绝技者,却不是职业球员,而靠陪“打球消遣”的人打球为生。
          1936年10月,上海的一些富家子弟和高级职员组成的网球会,将正在日本进行巡回赛的网球世界冠军铁尔顿和世界亚军梵恩斯邀请到上海,进行表演赛,引起了上海网球界的轰动。
          “连续3天球场上人头攒动,而且他们没索取任何出场费,我们只负责食宿。”多年后,孙曜东还念念不忘,“这是连在沪的外国人都没敢想象的事啊。”
          当时网球爱好者们公推国内实力最强的林宝华和邱飞海应战,结果林、邱二人慑于世界冠亚军的名头,孙曜东们只好临时将三个“马克”推出场。比赛打输了,“马克”却从此走上了上海网球的历史舞台。
          日本人打进上海,没办法念书了,1941年,梅福基一个在网球场维修房屋的亲戚,介绍梅去捡球,梅福基得以接触网球。当时中央网球场老板黎宝骏告诉梅福基怎么拿球、怎么扔球,怎么拿拍子、怎么击球,“边捡球边看球,看得多了自然就会有感觉。”两年多后,他成了“马克”。
          自学成才的“马克”和接受专业训练的职业运动员截然不同。上海的网球会的球场用地往往是上海滩上大公司捐的,捐地的公司再聘请“马克”当管理员。梅福基正式成为“马克”后,他成为通惠网球场的管理员,后来又转到友联网球会。
          据梅福基介绍,当时上海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往往都是中国人办的网球会的基本会员。“如果经费少了,他们就会捐赠一些。”
          中国第一代网球国手中,“马克”出身的还有宋连根和吴正康。吴正康11岁起在英国斜桥总会捡球,后来成为中华针织厂老板陆菊荪的私人陪拍。他亲自培养了90年代我国著名网球选手夏嘉平,夏是他的外孙。
          1935年出生在崇明的宋连根家境贫寒,也在11岁时来到上海湖南路网球场捡球为生。“因为很穷,买不起拍子,但很想打球,就用木板代替。”那时的宋连根也有开心的时候,“运气好的时候能拣到客人不要的坏球拍。”直到解放后,他还在徐汇区网球场当过陪拍。
          在梅、吴、宋之前的“马克”中同样好手如云。王妙松被孙曜东认为是“马克”中打得最好的选手,而梅福基至今仍然记得陶冠球(音)、王文正,“在我以前,他们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已很有名了。”


        IP属地:上海4楼2012-04-18 19:51
        回复
          厉害厉害~(˘▾˘)~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6-08-06 14:09
          回复
            楼一定要顶起来啊...大家加油!!!!!!!!!!!!!!!


            9楼2016-12-12 17: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