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版《浑源州志》序
明弘治己酉年春天,我奉命复职,做了浑源知州。我以为浑源这样的大郡必有志书,公务之余便向州中人士询问,然而他们告诉我说,旧志没有刻本,只有李公彝在浙江做官时手写了几条,考订不够详实,叙事也很简略,不得成套。因此,州中没有可以作为史志的典籍。
州志是记载一州的古今史实、历代沿革、政务制度等详细内容的。做官的人不从这里来推求、研究,凭什么去熟悉地方习俗,处理各种事物呢?于是我便命该地举人杨大雍辑录博考。上自国家的赋税,下至民间风俗以及山川名胜、古今制度、法令、名宦等,共分为五卷。稿成之后,又参照史传定了凡例,错误之处加以纠正,缺漏之处加以补充,先后排列不当的加以调整。又采集了有关风化的诗文,待编纂的差不多了,又请布政使孙逢吉(本州人)校正成书,刻板印刷以国永久保存。
啊!周朝的制度是:职方氏掌管天下的图籍,邦国四方的志归小史、外史掌管。志书所记载的,存有先王的道义,靠它来昭示当代的典章、文物的盛况,难道说志书是无用的空文吗?况且,浑源在古代属冀州领域,地处边陲,前代的事绩大部缺略,这是典籍没有保存下来的缘故。以我浅陋的见识,在资料缺乏的情形下,要写得那么周详完备是很难啊!所以这部志书尽管草创而不无遗憾。可又不能不写,这是因为我希望渊博的人士能依它而继续增删,臻于完善。这样,一州的文献才不至于没有证验了啊!
浑源知州董锡
明弘治版《浑源州志》序
地方是志来记事的,记得不明白不行,记得不完全也不行。我朝有《大明一统志》,这是国家的志书,记载的是天下的事情。又有《山西志》,这是一省的志书,记载的是一省的事情。至于各州各县,也各有志书。州县的志书,记载的是一州一县的事情。假如天下没有志书,那么天下的事情怎么能流传下来?一州一县没有志书,一州一县的事情又怎么能流传下来呢?可见编修志书确实是历代的要政,官吏的急务。
浑源,古代是冀州辖区的一部分,今属山西省大同府。论名山,南有恒山耸峙;论大河,东有浑河环绕;论人物,金代有丞相苏保衡、状元刘}为、学士雷膺,元代有都元帅高定、尚书孙公亮,本朝有布政使李彝、孙逢吉等。孝子如王诚、石鼐结庐守墓,使鸟兽为之感动。节妇如刘仲亨妻田氏随夫而死,王士能妻李氏、张谦之妻孙氏都守节至死。这些都是应当记载并流传后世的。因为旧志没有刻写,所以这些事迹散失已经很久了。这说明一州一县没有志书,一州一县的事情便不能流传下来。董君锡在明孝宗弘治己酉年来本州做知州,他细心从散乱磨灭的史册中寻觅记录,在剥落破败的荒祠里搜求碑文,对近代的事则听取父老们的见闻,对远代的事则查阅前代的记录,对于人物择取那些对当世有新建树的和品德素有修养的,对于诗文则选取那些描述景物和有关风化的。至于建置沿革、山川形势,以及风俗习惯、土地物产之类,无不详加记载。一州的事情,一阅便可知晓,可以说既清晰又完备,这本志书是作得很好的了。
这部志书写成将要付印以传于世,他请我作篇序文。啊!天下的事情,没有不以成功开始而以失败终结,以兴举开始而以废置告终的。成败兴废,虽然取决于人,可也和运会有关,不可避免。况且,这部志书编写之前,不知道什么人废弃了它,也不知什么时候又恢复了它,今天董君把它写成,可以说是懂得急务的人了。于是,我毫不推辞,高兴地为它写了这篇序言。
大同知府闾钲
明嘉靖版《浑源州志》序
志是记的意思,靠它来记载往事不使忘却。今天的州县,就是古代的诸侯国。一国之中一定要有志,没有志,靠什么来记载事情呢?《周礼》上说:“小史掌管一国之志,外史管各地的志”。《一统志》记载的是天下的事,州志、县志记载的则是一州一县的事。根据事迹,借古证今,劝善惩恶,以期有益于治理国家,没有“外志”难道能行吗?
《易经》上说:“崇高的精神,明达的智慧,存在于人”。我不是这样的人,竹泉君的意思是为了用它来告诫来世的。况且,人们出生在这个地方,每天生活在这个环境中,仰望巍峨的恒山,可以坚定气节,俯察清涟的浑水,可以黾勉自新,远瞻雄伟的居庸关塞,可以奋发忠诚之心,近眺辽阔的朔方沙漠,可以磨砺勇毅之气。浑源的杰出人物,从远来说,金代有刘}为、苏保衡;以近而论,本朝有孙逢吉、李彝等,他们的功业昭著于当世,他们的文章垂范于后代。这样就可以使人们发扬与古人为友有志气,快意于泰山北斗的瞻望,产生仰慕先贤的情思,可以和前贤媲美,不辜负佳胜的山川。他们的业绩可以教化一家教化一国,乃至教化天下后代,大概都是如此。那么志书还可以废弃吗?我的才思虽很迟钝,但怎敢对修志一事不尽自己的责任呢?
明弘治己酉年春天,我奉命复职,做了浑源知州。我以为浑源这样的大郡必有志书,公务之余便向州中人士询问,然而他们告诉我说,旧志没有刻本,只有李公彝在浙江做官时手写了几条,考订不够详实,叙事也很简略,不得成套。因此,州中没有可以作为史志的典籍。
州志是记载一州的古今史实、历代沿革、政务制度等详细内容的。做官的人不从这里来推求、研究,凭什么去熟悉地方习俗,处理各种事物呢?于是我便命该地举人杨大雍辑录博考。上自国家的赋税,下至民间风俗以及山川名胜、古今制度、法令、名宦等,共分为五卷。稿成之后,又参照史传定了凡例,错误之处加以纠正,缺漏之处加以补充,先后排列不当的加以调整。又采集了有关风化的诗文,待编纂的差不多了,又请布政使孙逢吉(本州人)校正成书,刻板印刷以国永久保存。
啊!周朝的制度是:职方氏掌管天下的图籍,邦国四方的志归小史、外史掌管。志书所记载的,存有先王的道义,靠它来昭示当代的典章、文物的盛况,难道说志书是无用的空文吗?况且,浑源在古代属冀州领域,地处边陲,前代的事绩大部缺略,这是典籍没有保存下来的缘故。以我浅陋的见识,在资料缺乏的情形下,要写得那么周详完备是很难啊!所以这部志书尽管草创而不无遗憾。可又不能不写,这是因为我希望渊博的人士能依它而继续增删,臻于完善。这样,一州的文献才不至于没有证验了啊!
浑源知州董锡
明弘治版《浑源州志》序
地方是志来记事的,记得不明白不行,记得不完全也不行。我朝有《大明一统志》,这是国家的志书,记载的是天下的事情。又有《山西志》,这是一省的志书,记载的是一省的事情。至于各州各县,也各有志书。州县的志书,记载的是一州一县的事情。假如天下没有志书,那么天下的事情怎么能流传下来?一州一县没有志书,一州一县的事情又怎么能流传下来呢?可见编修志书确实是历代的要政,官吏的急务。
浑源,古代是冀州辖区的一部分,今属山西省大同府。论名山,南有恒山耸峙;论大河,东有浑河环绕;论人物,金代有丞相苏保衡、状元刘}为、学士雷膺,元代有都元帅高定、尚书孙公亮,本朝有布政使李彝、孙逢吉等。孝子如王诚、石鼐结庐守墓,使鸟兽为之感动。节妇如刘仲亨妻田氏随夫而死,王士能妻李氏、张谦之妻孙氏都守节至死。这些都是应当记载并流传后世的。因为旧志没有刻写,所以这些事迹散失已经很久了。这说明一州一县没有志书,一州一县的事情便不能流传下来。董君锡在明孝宗弘治己酉年来本州做知州,他细心从散乱磨灭的史册中寻觅记录,在剥落破败的荒祠里搜求碑文,对近代的事则听取父老们的见闻,对远代的事则查阅前代的记录,对于人物择取那些对当世有新建树的和品德素有修养的,对于诗文则选取那些描述景物和有关风化的。至于建置沿革、山川形势,以及风俗习惯、土地物产之类,无不详加记载。一州的事情,一阅便可知晓,可以说既清晰又完备,这本志书是作得很好的了。
这部志书写成将要付印以传于世,他请我作篇序文。啊!天下的事情,没有不以成功开始而以失败终结,以兴举开始而以废置告终的。成败兴废,虽然取决于人,可也和运会有关,不可避免。况且,这部志书编写之前,不知道什么人废弃了它,也不知什么时候又恢复了它,今天董君把它写成,可以说是懂得急务的人了。于是,我毫不推辞,高兴地为它写了这篇序言。
大同知府闾钲
明嘉靖版《浑源州志》序
志是记的意思,靠它来记载往事不使忘却。今天的州县,就是古代的诸侯国。一国之中一定要有志,没有志,靠什么来记载事情呢?《周礼》上说:“小史掌管一国之志,外史管各地的志”。《一统志》记载的是天下的事,州志、县志记载的则是一州一县的事。根据事迹,借古证今,劝善惩恶,以期有益于治理国家,没有“外志”难道能行吗?
《易经》上说:“崇高的精神,明达的智慧,存在于人”。我不是这样的人,竹泉君的意思是为了用它来告诫来世的。况且,人们出生在这个地方,每天生活在这个环境中,仰望巍峨的恒山,可以坚定气节,俯察清涟的浑水,可以黾勉自新,远瞻雄伟的居庸关塞,可以奋发忠诚之心,近眺辽阔的朔方沙漠,可以磨砺勇毅之气。浑源的杰出人物,从远来说,金代有刘}为、苏保衡;以近而论,本朝有孙逢吉、李彝等,他们的功业昭著于当世,他们的文章垂范于后代。这样就可以使人们发扬与古人为友有志气,快意于泰山北斗的瞻望,产生仰慕先贤的情思,可以和前贤媲美,不辜负佳胜的山川。他们的业绩可以教化一家教化一国,乃至教化天下后代,大概都是如此。那么志书还可以废弃吗?我的才思虽很迟钝,但怎敢对修志一事不尽自己的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