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舒台吧 关注:22贴子:3,083
  • 12回复贴,共1

不靠谱的中国正史阅读记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靠谱还是我吗。。
中国正史,是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官方严肃型史书。我国是世界范围内的史料大国,拥有悠久的官修史书传统,典籍经传浩如烟海。虽然自古以来,坊间即有以野史为证,质疑官史的毛病,但若要了解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时代脉络,仍需以正史为尊,除非有足够证据推翻既定结论。
若以今天而论,我绝不会认为,自己比国务院、发改委等部门的人更明白国家政策出台的流程和背后秘辛。民间野史传说,生动有趣,个人非常喜欢,可以从中得知许多当时民风民俗、轶事杂谈,更时常为各类虚构文艺作品提供灵感,但也仅此而已。古代阶层之间的距离往往很大,缺乏交流,民众胡传乱说,很多制度规矩都描述的似是而非,更何况其他,如权谋斗争,及改朝换代的评价等等。
上面的话是点明正史的相对权威性,至于这个帖子里讲的,以及记录的缘由,那往往是很漫天乱扯的,比如因为一个小说或者影视剧去查史书。。。。(╯▽╰)


IP属地:北京1楼2012-04-17 12:48回复
    迫不及待地进来了,迫不及待地蹲了,顺便召唤@烟中列岫 嘛时候你也开一个……


    2楼2012-04-17 12:59
    回复
      2025-05-10 16:22:38
      广告
      之前与好友一同看《后宫·甄嬛传》的时候,曾经找到一段介绍,据说是出自《金史·后妃传》,乃是甄嬛在历史上的原型。文如下:
      静淑皇后甄氏,正章帝之母。年15入侍,为莞贵人,后初入宫,因病无宠,于乾元十三年三月与帝在太液池相见,进莞嫔,开未侍寝而进封之先例。旋赐椒房。历进婉仪,婕妤,于乾元十四年二月册为莞贵嫔。乾元十六年七月产帝之第三女,胧月帝姬,即永安公主,正章帝改封陈国长公主与乾元三十一年下嫁突厥林可汗。后产下永安公主一月,太后急病,自请出家为太后祈福,永安公主为谨仪淑妃抚养。乾元二十一年帝思后不止,潜行至冷月庵幸后,后旋有孕,于七月册后为莞妃,以半后之仪迎归,九月进淑妃。乾元二十二年三月,一胎生皇三子予涵和灵犀帝姬。帝大喜,颁赦。乾元二十二年三月至四月,昭惠懿安太后病逝,正章帝由莞淑妃抚育,仪同太子。乾元二十六年七月,雪魄帝姬生,为帝所最珍爱。乾元二十六年,温裕皇后逝世,帝意以后为继后,以太后遗命止,遂不立后。乾元二十七年五月十七,晋封皇贵妃,摄六宫事,位同副后。乾元三十二年八月,帝崩,遗命以正章帝继位,上后尊号为明懿皇太后。正章二十二年,崩于慈宁宫,上谥号曰静淑媛德容仪皇后。遗命与惠仪,淳顺二妃同葬,故另起一陵,即明懿太后园寝。
      该段文字我一看之下,脑海里浮现三字,不对劲。一来,与虚拟人物甄嬛经历太过相似,已经不是原型,而是真人记录了。二来,若属正史,胧月、雪魄这种软绵绵的名字,怎么可能作为帝姬封号?于是去查了金史的后妃列传,果然没有这份记载,系网友附会而成。
      


      IP属地:北京3楼2012-04-17 13:00
      回复
        记载出自《晋书·列传第二·后妃下》


        IP属地:北京7楼2012-04-17 16:03
        回复
          她吃好喝好睡好底子好,于是命长啊……PS晋书怎么写得像神话故事……


          8楼2012-04-17 16:08
          回复
            八书二史:指南北朝时代史书,包括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以及汇编性质的南史、北史。


            IP属地:北京9楼2012-04-19 15:56
            回复
              更正说明:来自百度百科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
              


              IP属地:北京10楼2012-04-20 17:29
              回复
                《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唐太宗是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他非常重视史书的撰修工作,而在唐太宗以前,有关晋代的史料,没有一家令人满意的。唐太宗在修晋书诏中对各家史著逐一进行了批评。撰写一部系统、完整、旨趣较高的晋史,是唐太宗的一大心愿。贞观二十年他下诏让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担任监修,组织编写《晋书》。
                《晋书》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别取舍,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荒诞不经之谈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另外,书中有记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遗脱的地方。《晋书》的执笔人,大多数擅长诗词文赋,撰史过程中,有片面追求词藻华丽的倾向。 @我心镶蓝
                


                IP属地:北京11楼2012-04-20 17:33
                回复
                  2025-05-10 16:16:38
                  广告
                  房玄龄不靠谱事迹求八


                  14楼2012-04-20 20:19
                  回复
                    百度吃贴啊……@冰河红叶 


                    15楼2012-05-15 12:37
                    回复
                      ??


                      IP属地:北京16楼2012-05-15 12:42
                      回复
                        六楼被吃了。
                        楼上的签名每次看都觉得惨不忍睹


                        17楼2012-05-15 12:43
                        回复
                          。。。。。。靠!那是最重点的一楼!!!


                          IP属地:北京18楼2012-05-15 12: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