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扬吧 关注:8贴子:323
  • 0回复贴,共1

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交融。
龙应台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来重现自己与儿子之间的感情交流。这36封家书,横跨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文化,更横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让她重新认识忽然长大的儿子—— 一个18岁的人。
起初读这本书时,是被它奇特的表现方式所吸引。龙应台离开欧洲,安德烈只有14岁。可当她再次见到已经18岁的儿子,她觉得她曾经可爱的安安不见了!在取代相互之间的通话联系,他们之间达成共识,以通信的方式共同些一个专栏,中间则不可以半途而废。于是他们便开始用信来交相互交流,她最先开始只有一个念头“透过这个方式,我或许可以进入一个18岁的人的世界。”这之间,也有过因为某一些原因而拖稿,但是,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且这一坚持,就是三年光景。在那之后,龙应台整理出书,随即掀起了一阵热风。在她收到的众多来自读者的信件中,不难发现天下有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他们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而龙应台与安德烈之间的通信,仿佛是黑夜海上的旗语,被其他漂流不定,寻找港湾的船只看见了。
龙应台在了解自己的儿子安德烈的道路并不平坦,甚至是崎岖不平。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让儿子与龙应台之间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的认真;龙应台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三年,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是一段无法忘却的回忆。信中,并不只是母亲与儿子之间相隔万里,跨越了数十个城市的浓浓思念,或许正是因为这通信,他们之间无所不谈,更像是一对多年好友。
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越走越独孤。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越走越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
龙应台在教育儿子方面倾注了自己大量的心血,她选择了去用心感化,改变儿子。他们之间,这通信就像是双方各自打开了心门,涉及到了日常生活,也关系到了时事政治。然而,充满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孩子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
龙应台曾说过:“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更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你可以看到龙应台跟孩子分享自己成长的南部小渔村,那个贫穷而缺乏养分的环境,是怎么让她学到对弱势的同情心与悲悯;你可以看到安德烈怎么捍卫自己喜欢的摇滚乐,喜欢电影,并且怎么从60年代的嘻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种值得深思的价值;你可以看到这一对母子在面对该为“中国队”,“德国队”加油时,拉扯出关于国族认同的辩证;更多的,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相濡以沫,对于理性,对于文明正义,对于教养的理直气壮,超越母与子的辈份关系,很纯粹的交流。
做为一个年龄相近于安德烈的青少年,这样的散文集是全新的,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彻悟,这其中有教人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样也有着安德烈现代式的幽默风趣,非同凡响。也许我们通过这样的一本书,近而也更加了解了龙应台。她明了认识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她的作品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反映出其细腻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轻意盎然。
“不在乎是否有成就,而在乎是否快乐;不是要跟别人比名比利,而是为自己找寻心灵的安适。—— 龙应台”


1楼2012-04-16 16:0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