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剧照。
在各种家庭伦理剧、后宫争斗剧充斥荧屏之时,每晚10点半开始在央视一套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却以黑马的姿态一鸣惊人,不仅引得“60后”与“90后”同时追看,而且成为微博、天涯等热门论坛中讨论的焦点话题。
无论从播出时间、还是纪录片本身的定位上看,《舌尖上的中国》无疑都不具备成为热播片的潜质。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悖论”中,这部纪录片所引发的轰动效应远远超过同期电视剧。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它又能带给日益受重视的纪录片市场哪些启示?通过主创、观众的说法,南方日报带您一起揭秘《舌尖上的中国》这道菜。
头盘:诚意“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纪录片” 一颗颗黄豆,经过手推石磨的碾压,雪白的汁液汩汩而出,再经过发酵等一系列时间的转化,最终才能成为豆腐……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是《舌尖上的中国》最寻常的叙述方式:寻找这些食物的源头,在这部纪录片中,讲述的不仅是食物,而是大自然的馈赠,植物、动物甚至是阳光、空气、风、水,还有最重要的:时间。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这是总导演陈晓卿对于《舌尖上的中国》最初也是最终的定位。事实上,仅从这部纪录片所耗费的时间和人力上,就可以看出这种诚意,“这次做这个片子,从接到任务到播出,是13个月,全国拍摄地点70个,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8人、摄影师15人、剪辑师3人”。
更为难得的是,这种诚意被成功地转化成了电视语言,从而被观众所认同。导演不吝时间地仔细记录食物从采摘到端上餐桌的全部过程。在陈晓卿看来,记录如何将自然的馈赠经过捕猎、采掘、加工、制作成食材,比像食谱一样事无巨细地记录美味佳肴的做法更加重要。
网友“拥抱月亮”说,《舌尖上的中国》的温情是绝大多数列举数据、搬弄文字、炫耀历史的纪录片所缺乏的。在当下的荧屏电视环境中,这种质朴的温情则显得格外难得。网友“明轮”说:“古装戏太穿越了,现实剧太乱情了,连同线下看盘的美剧也太化外了。‘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的话令人印象深刻。不真诚,别忽悠。应该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