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吧 关注:1,687贴子:8,437
  • 6回复贴,共1

萧萐父、李锦全主编与郭齐勇、冯达文主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萧萐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郭齐勇、冯达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


1楼2012-04-14 20:31回复
    萧萐父、李锦全教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 1982-198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全国统编教材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就被普遍使用,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材一等奖。这部80万字的经典老教材,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为指导,运用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论述了从先秦至近代的中国哲学发生发展的基本历程,线索明晰,条理清楚,哲学味浓,十分便于教学。


    2楼2012-04-14 20:37
    回复
      好,加精。


      4楼2012-04-15 10:16
      回复
        《中国哲学史》只读过冯友兰先生写的。


        IP属地:广东5楼2012-04-15 15:41
        回复
          郭齐勇教授编著的《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如下所注页码无特别注明者,皆出自此书),让我惊喜不已!因为这部著作不仅克服了诸多《中国哲学史》教材共有的弊端,而且开启了“中国哲史学”写作的新范式。读罢此书,深感有使其在学界流布之责任,故罗致如下文字,冀能生引介之效。
          其一,“哲学问题”与“作者理论”的有机结合。
          其二,“中国意味”与“西方方法”的有机结合。
          其三,“因事设论”与“学术创新”的有机结合。
          其四,“旧经验”与“新成果”的有机结合。


          6楼2012-04-16 11:45
          回复
            在现时代,我们对“中国哲学史”写作的期望是:不仅有明晰的“哲学问题”,而且有正确的“作者理论”,而哲学史的叙述正是通过它们的互动而展开;不仅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而且要积极接纳西方哲学的方法,并在中西哲学的比照、融会中凸显“中国哲学的自主性”;不仅要忠实中国哲学文献,“因事设论”,而且要超越文献,独创新论,从而使哲学史体现“事实性”与“价值性”统一;不仅要虚心地继承以往哲学史写作的经验,而且要积极地吸纳新的哲学史研究成果,从而使哲学史做到“新旧相资而新其故”,成为传播和弘扬中国哲学智慧的途辙。
            无疑,按照这些要求写出的“中国哲学史”,应该是一部比较科学、比较全面、比较新型的哲学史。因此之故,谓此书开启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新范式,殆不为过也。郭齐勇先生在“导言”中说:本书目的是“为初学者进入中国哲学的堂奥指出门径”,(第12页)而我们认为,其亦将成为吾人写哲学史之一门径也。
            (作者李承贵: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7楼2012-04-16 11:45
            回复
              一种3本,可以比较着看。


              8楼2012-04-16 11: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