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月之霜吧 关注:20贴子:977
  • 1回复贴,共1

“女儿悲、愁、喜、乐”酒令(五)云儿酒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女儿悲,将来终身指靠谁。女儿愁,妈妈打骂何时休。
女儿喜,情郎不舍还家里。女儿乐,住了箫管弄弦索。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这是秦少游描七夕艳词中的开头两句。"纤云弄巧"云影着巧,巧是变幻了的云。七夕时的云,都巧。
云儿在这次酒席宴上,是以唱曲的歌妓身份,被请来为几位公子哥儿取乐助兴的,十几年之后,相同的命运就要降临到巧姐身上,也就是说今天的云儿就是十几年后的巧姐。因此,云儿的令是影着未来巧姐的身世命运,不可等闲视之。第一句"女儿悲,将来终身指靠谁"。吃的是青春饭,处在欢乐场,风尘生涯;讲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午夜梦回,酒醒何处,形单影孤,怎能不悲从中来。第二句"女儿愁,妈妈打骂何时休"。这是暗影着巧姐被"狠舅奸兄"骗卖到花街柳巷之时,年龄当在十岁以下的小女童。有的读者可能要说了,你错了,烟花巷做的是皮肉生意,要这小女童做什么?其实封建社会这花街柳巷也极有讲究,当红挂牌的名妓不仅要年轻、貌美,而且要才艺超常。一说到才艺,讲究就多了,什么琴棋书画、诗词唱酬,要带眼的会吹、带弦的会拉,歌要唱的响偈行云,话要说的风流雅媚,要眉眼高低,善解人意。为了要培养这样一批鹞院的顶梁柱式的人才,鹞院的鸨娘是要煞费苦心的,每年都要花大价钱,挑选一批资质好,聪明伶俐的十岁以下的小女孩买来,有专门机构"教乐坊"对这些小女孩进行专门的训练,训练到十六岁时,才艺掌握的差不多了,人也出落的如花似玉,这时就成了鸨娘的摇钱树。从几岁到十六岁这一阶段的才艺训练是相当严酷的。那得边学艺,边做活。艺学的不好,拿"家法"——打、跪、针刺,无所不用其极;活做的不到位,同样的拿"家法"——罚饭、罚睡、罚跪,非常人所能忍受,女儿焉能不愁?第三句"女儿喜,情郎不舍还家里"。这一句一转,否极泰来,巧姐的命运出现转机,由小红、贾芸二人联手,内外勾结,使得板儿得识巧姐,一来二去,情愫暗生,看来巧姐得以脱籍,不单是刘姥姥念旧,板儿与巧姐的婚姻还有民主成分,恋爱的味道很浓。因此说女儿喜,得成心愿,当然要喜不自禁。第四句"女儿乐,住了箫管弄弦索"。这一句使我们想起了第五回,巧姐判词的那幅画,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这弄弦索正是美人巧姐在纺纱织布,箫管指的是欢乐场,巧姐被刘姥姥花重金从欢乐场中赎出,就再与箫管无缘分了,而是弄弦索,纺纱织布了,成了自食其力的良家妇女了。从这一"乐"字,看出巧姐很安于自耕自足的农家生活。



1楼2012-04-13 15:00回复
    看唱词:"豆蔻开花三月三,一个虫儿往里钻,钻了半日不得进去,爬在花上打秋千,肉从小心肝,我不开了你怎么钻?"从这段唱词看,巧姐脱籍之年当在十六岁之下,也就是说,巧姐还在"教乐坊"中学艺时与板儿相识、相恋。得以脱籍是双管齐下的结果,一方面巧姐明志,在教乐坊中大闹,一哭二叫三上吊;一方面刘姥姥肯出大价钱,舍得花重金往外赎,若不然的话,像巧姐这样马上就要成为摇钱树的人,鸨娘是轻易不会放的。这段唱词说明巧姐嫁入王家时还是姑娘身,从这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刘姥姥二进荣府回家时,曹雪芹先生不厌其烦的详尽的列出了荣府送给刘姥姥的所有钱物,刘姥姥一家用此钱物经过苦心经营,终于有所成就,而巧姐判词上的画,确是画的荒村野店,可见为赎巧姐,王家已倾家荡产。所以判词说"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刘姥姥在巧姐危难之时,念及她的太奶、姑姥、妈的恩德,不惧其贫,毅然出手,那也是位女中豪杰。曹雪芹先生不以刘姥姥贫、老为意,单捡其义薄云天处落笔,真正是大才,世法平等,菩萨心肠。好,不但文笔好,侠肝义胆更好。
    结令是"桃之夭夭"。诗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正当青春美年华,娇艳胜花,嫁于板儿,为王家带去吉祥,使其家兴旺发达。诗美,意境美,结令结的美。写至此,当搁笔,然意犹未尽。这"桃之夭夭"也有同音字,那就是"逃之夭夭",说的是巧姐得脱烟花柳巷苦海,有"鲤鱼脱却金钓去,摇头摆尾不再来"的欢快;有对未来生活的几多想往。男耕女织,自食其力,生活溶于自然的美景之中。
    诗曰:
    残冬腊尽冰雪消,微风细雨桃夭夭。
    男耕田间暖风醉,女织房内布有香。
    牛拉犁走悠悠步,布谷催人声声忙。
    四季轮转自有序,山青水绿好时光。


    2楼2012-04-13 15: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