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桐木吧 关注:27贴子:272
  • 2回复贴,共1

《电白乡情》报采访:聆听,山那边“菇稔花开”的声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聆听,山那边“菇稔花开”的声音
——记电白涯话歌手西桐木
《电白乡情》报记者:吴思雯
对于西桐木的名字,是从听了一首涯话歌曲《菇稔花开》后才得知的,当时一下子就被这突然而来的声音给震撼了,这是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熟悉是因为他是涯话,是我们电白本本土土的涯话;陌生是因为这种声音带着并不遥远的黄岭山那边的口音,而且是以音乐的形式出现——我从来都没有听过涯话以这种流行音乐的方式出现!更令人回味的是淳朴的歌声中唱出了一种80后才有的童年:阳春三四月,菇稔花开,插田,看牛,童年的伙伴,人来人往,时过境迁,谁在变化?歌声让所有的80后都会情不不禁地回到了自己快乐的童年岁月!
西桐木的声音为电白文化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这股风夹杂着一股泥土味,如山那边的菇稔花开,开在春天的阳光里,异常美丽,异常温暖!带着一种好奇,带着一种文化的信仰,带着一种对电白的热爱,笔者带你们去了解一下“西桐木”!
山里长大的孩子,愿做故乡里的一棵树
西桐木本名叫陈平,1980年生于电白县黄岭镇东华西坑垌村,“西桐木”的取名,就是源于他所在乡村名字的谐音,用西桐木的话说,他就是西坑垌的一棵树,虽然身居其外,却根扎故乡,一直喝着故乡的水成长。
西桐木从小就喜欢音乐,小时候就跟身边的伙伴一起学笛子,跟着伙伴们上山看牛,在山岗上吹笛子,晚上归家的时候,甚至骑在牛背上吹,过过真真正正的牧童生活。
平时放学,他的很多时间都用在音乐上了。他喜欢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吹笛子,或者跟着录音机的磁带学唱歌,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看见这孩子有这个兴趣,又懂事,也不多过问。在伙伴们之中,西桐木经常唱歌给他们听,从港台流行到民族民谣,甚至粤曲,西桐木都能唱上一阵。或者就是因为这种兴趣,西桐接触音乐多了,不知不觉之中,就学会了识谱,再加上音乐课上老师的指导,西桐木对音乐更是情有独钟,不断进步。
随着歌声的翅膀,成了一个快乐的音符
西桐木在读高中的时候,疯狂地迷上了吉他,和朋友借了200元去买了一把练习琴,开始他疯狂的学习之路。因为对音乐有着很大的兴趣,西桐木进步的很快,不多久就能自由弹唱了,每天下课呆在宿舍练琴,成了西桐木最快乐的事。那时候流行校园民谣,流行BEYOND,这些歌在西桐木的世界里都不知道唱过多少回。
有时在跟着吉他和弦哼唱的时候,西桐木觉得原来自己也可以原创,为了记住那些不经意的灵感,西桐木从省吃俭用的伙食费里拿出一笔钱来购买了一部小型录音机,将自己的哼唱的片段录下来,之后慢慢填上词,反复试听,直到满意为止。高二的时候,西桐木为班里创作了一首班歌,这首歌也就成了他的处女作。
西桐木在东北大连读的大学,这个时候,西桐木的创作水平逐渐成熟,一下子创作了50多首作品。那时他创作的一首校园民谣《小野花》曾在校园里传唱,并在大连广播电台某音乐频道一个多星期的来回展播,进了当地网络流行音乐比赛前10名……也就是在大学的时候,西桐木开始去学习研究音乐编曲,在朋友的指导下,西桐木先学会了做用电脑做MID,之后他勤奋实践,不断学习,换来了不断的进步。
2005年毕业后,西桐木认识了大连音乐人谢慧娟,进了她的“郎音乐工作室”担任MID制作和录音助理,后来谢慧娟得了尿毒症,双目失明,西桐木义务担起了工作室所有的任务,赚钱帮她治病。后来谢慧娟病重,临走前把郎音乐工作室交给了西桐木,西桐木在眼泪中接过了这个艰巨的任务……这些年工作室经营得很惨淡,但是西桐木从不放弃,只要有他的地方,就会有郎音乐工作室。谢慧娟对音乐的信仰影响着西桐木,如今,音乐也成为了他的信仰。



1楼2012-04-13 14:15回复

    音乐无语言界限,“菇稔花开”开出另一片精彩
    在众多的喝彩声中,西桐木深深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乐趣,音乐,不知不觉已经融进了他生活习惯里的一部分,大学毕业后就算是忙于工作,也未曾放下过手中的那把吉他,依然走在创作的路上。当西桐木听了一些茂名信宜那边的话剧和方言歌曲的时候,他也突发灵感,何不创作家乡话的音乐作品呢,语言是没有界限的呀,更何况现在家乡的涯话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文化呀,何不利用音乐这个工具好好发扬一下涯话文化!
    说干就干,于是西桐木开始酝酿试用家乡话涯话伴着吉他和弦哼唱,很快,涯话处女作品《有没有好像我一样》出来了,西桐木欣喜若狂,日夜制作,终于录制成功,发到网上,还真的受到了很多老乡的喜欢。随着校园民谣风格并带有浓厚电白农村色彩的作品《月光光》的上线,更是受到了家乡人对涯话的刮目相看:原来涯话如此可爱,还可以制作成音乐!《月光光》一下子被电白涯话六镇很多人传唱,甚至一些乡村小学拿来做本土音乐教材。
    这下西桐木更是一下不可收拾,2011连续创作了《菇稔花开》、《五月》、《八月十五月光圆圆》等涯话作品,更是受到广大涯话地区人的喜爱,而且影响范围涉及到广西以及中国其他客家话地区,中秋节晚上作品《八月十五月光圆圆》在世界华声广播-客家之声里向全世界传播,展示着电白涯话的另一种风采!
    多才多艺,低调做人,尽享快乐人生
    西桐木除了在音乐上自学成才之外,在美术、文学上也有一定的造诣。小时候他曾经跟书法爱好者外公学习毛笔字,时间长了,耳闻目染,亲临其境,深受艺术熏陶,也练就了善良、坚强、踏实的品格。
    他曾经开过画廊,作品被国内外众多人士收藏;做过石头工艺,将最不起眼的石头变成了众多人家中的艺术宝贝;办过个人书画作品展,在2007年底,他就举办了一次个人作品义卖展,将卖得的款全捐给了患尿毒症的谢慧娟;他做过很多不留名的善事,用真诚对待每一个人。
    大学期间他写有诗集《你的温柔寂寞了我的青春》、《我在远方》、《玉兰花开》等,作品都是现代风格,描述了青春期间对爱情的向往,对家乡的思念,对梦想的追求,对人生的思考……
    西桐木很低调,很少见到他在媒体露脸,他不喜欢那些选秀、比赛之类的娱乐活动,他觉得音乐属于艺术范畴,是不能拿来比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特色;在他的世界里,音乐和美术都是一种生活,而不是追求名利的工具。
    西桐木追求美好,他的世界观,一切都是美好的。他骨子里全是电白的情感,热爱电白大地,他的作品《电白是我家》就是最好的见证。他曾说,电白,地大物博,有肥沃的土地,有善良勤劳的父老乡亲,有辽阔的海岸线,有美丽的中国第一滩,有博贺的渔港,有放鸡岛,有全国闻名的香料,有一年四季的水果......这一切,都是他引以为豪的。
    这就是西桐木,一个朴实的电白人,在自己的简单位置上默默做着不简单的事情,将电白文化未曾被人挖掘的一方面变现得淋漓尽致,向世界展示着,同时展示着的,还有一份——电白人的骄傲。
    如今西桐木在一家私人企业里担任记者编辑的工作,业余的时间全用在艺术的创作和探索上了,愿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远走越广,远走越精,为电白人带来更多更美好的作品!
    2012年3月25日《电白乡情报》第二版
    


    2楼2012-04-13 14:15
    回复


      IP属地:广东3楼2012-04-14 01: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