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听,山那边“菇稔花开”的声音
——记电白涯话歌手西桐木
《电白乡情》报记者:吴思雯
对于西桐木的名字,是从听了一首涯话歌曲《菇稔花开》后才得知的,当时一下子就被这突然而来的声音给震撼了,这是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熟悉是因为他是涯话,是我们电白本本土土的涯话;陌生是因为这种声音带着并不遥远的黄岭山那边的口音,而且是以音乐的形式出现——我从来都没有听过涯话以这种流行音乐的方式出现!更令人回味的是淳朴的歌声中唱出了一种80后才有的童年:阳春三四月,菇稔花开,插田,看牛,童年的伙伴,人来人往,时过境迁,谁在变化?歌声让所有的80后都会情不不禁地回到了自己快乐的童年岁月!
西桐木的声音为电白文化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这股风夹杂着一股泥土味,如山那边的菇稔花开,开在春天的阳光里,异常美丽,异常温暖!带着一种好奇,带着一种文化的信仰,带着一种对电白的热爱,笔者带你们去了解一下“西桐木”!
山里长大的孩子,愿做故乡里的一棵树
西桐木本名叫陈平,1980年生于电白县黄岭镇东华西坑垌村,“西桐木”的取名,就是源于他所在乡村名字的谐音,用西桐木的话说,他就是西坑垌的一棵树,虽然身居其外,却根扎故乡,一直喝着故乡的水成长。
西桐木从小就喜欢音乐,小时候就跟身边的伙伴一起学笛子,跟着伙伴们上山看牛,在山岗上吹笛子,晚上归家的时候,甚至骑在牛背上吹,过过真真正正的牧童生活。
平时放学,他的很多时间都用在音乐上了。他喜欢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吹笛子,或者跟着录音机的磁带学唱歌,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看见这孩子有这个兴趣,又懂事,也不多过问。在伙伴们之中,西桐木经常唱歌给他们听,从港台流行到民族民谣,甚至粤曲,西桐木都能唱上一阵。或者就是因为这种兴趣,西桐接触音乐多了,不知不觉之中,就学会了识谱,再加上音乐课上老师的指导,西桐木对音乐更是情有独钟,不断进步。
随着歌声的翅膀,成了一个快乐的音符
西桐木在读高中的时候,疯狂地迷上了吉他,和朋友借了200元去买了一把练习琴,开始他疯狂的学习之路。因为对音乐有着很大的兴趣,西桐木进步的很快,不多久就能自由弹唱了,每天下课呆在宿舍练琴,成了西桐木最快乐的事。那时候流行校园民谣,流行BEYOND,这些歌在西桐木的世界里都不知道唱过多少回。
有时在跟着吉他和弦哼唱的时候,西桐木觉得原来自己也可以原创,为了记住那些不经意的灵感,西桐木从省吃俭用的伙食费里拿出一笔钱来购买了一部小型录音机,将自己的哼唱的片段录下来,之后慢慢填上词,反复试听,直到满意为止。高二的时候,西桐木为班里创作了一首班歌,这首歌也就成了他的处女作。
西桐木在东北大连读的大学,这个时候,西桐木的创作水平逐渐成熟,一下子创作了50多首作品。那时他创作的一首校园民谣《小野花》曾在校园里传唱,并在大连广播电台某音乐频道一个多星期的来回展播,进了当地网络流行音乐比赛前10名……也就是在大学的时候,西桐木开始去学习研究音乐编曲,在朋友的指导下,西桐木先学会了做用电脑做MID,之后他勤奋实践,不断学习,换来了不断的进步。
2005年毕业后,西桐木认识了大连音乐人谢慧娟,进了她的“郎音乐工作室”担任MID制作和录音助理,后来谢慧娟得了尿毒症,双目失明,西桐木义务担起了工作室所有的任务,赚钱帮她治病。后来谢慧娟病重,临走前把郎音乐工作室交给了西桐木,西桐木在眼泪中接过了这个艰巨的任务……这些年工作室经营得很惨淡,但是西桐木从不放弃,只要有他的地方,就会有郎音乐工作室。谢慧娟对音乐的信仰影响着西桐木,如今,音乐也成为了他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