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专家吧 关注:125贴子:295
  • 1回复贴,共1

【资料】 制定一套标准的待客之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这个奉行“顾客就是上帝”的商业时代,小店的待客之道不容马虎,制定一整套适宜的标准待客之道,力求让进店的每一个顾客都能享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是小店的成功之本。
具体而言,小店的标准待客之道可以分为:准备、迎客、了解需求、介绍商品、完成交易、特殊情况处理以及送客七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通常在小商店还没有开门或顾客还没有走入店内时就已开始进行。作为小店的主人,通常都要比小店开门时间提前半个小时来到小店做准备工作,准备工作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是店内工作人员形象方面的准备。为了能以更专业的形象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店主要注意个人的穿着以及打扮,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顾客。如果还有店员的话,最好是让其到店之后换上小店的制服或者统一着装,常见的一般有印有小店标志的围裙、帽子、小店的工作徽章。工作证等,且要能明眼识别店主与店员的区别,方便顾客的需要。
其次是商品方面的准备。店内工作人员要准备陈列架上的商品,使商品能够更加吸引顾客,一是要将商品擦拭一新——一尘不染的商品更能吸引顾客的注意力;二是要注意商品摆放的角度和高度——将商品摆放在顾客更容易注意到的显目之处,能更多地吸引顾客的目光。
最后是购物环境方面的准备。店主应注意销售场所周边的环境,站在顾客的角度体会对销售场所的整体感受。例如,灯光是否足够明亮、商品是否整齐、私人物品是否放在顾客看不到的角落等。
二、迎客阶段
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小店的工作人员应用微笑迎接顾客,而不是迫不及待地走上去迎接顾客,更不能急于追问顾客买什么,以免给顾客造成一种心理压力。
很多时候,店主仅仅一个微笑就能够传递给顾客关注和迎接的信息,通过这种目光交流,表示店主已经看到了顾客,随时愿意为他提供服务。在迎接顾客阶段前不能给顾客带来压力,否则顾客会没有心思更多地注意商品,而是考虑如何摆脱店内工作人员的询问,甚至是纠缠。
在迎接顾客阶段,店主应注意与顾客初次接触时在他心中为小店和商品树立良好的形象。据科学统计,当一位陌生人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产生第一印象只需40秒钟的时间,而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持续10分钟,不好的第一印象会持续7分钟,而你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再去建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如果顾客对店主产生了良好的第一印象,这种感觉会持续10分钟,这段时间足够小店的工作人员来推销商品;如果产生了不好的印象,就意味着失去了向这位顾客推荐商品的机会。
店主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接待技巧,满足顾客的不同需要:接待新上门的顾客要注重礼貌,以求留下良好印象;接待熟悉的老顾客要热情周到,使其有如巧遇挚友的感觉;接待性子急或者急事的顾客,动作要迅速快捷,不要耽搁顾客的事情;接待精明的顾客要有耐心,不要显出厌烦的情绪;接待女性顾客,要推荐新颖、漂亮的商品,满足女性爱美、求新的心态;接待老年顾客,要注意方便和实用,让老人感到公道、实在;接待需要参谋的顾客,要当好顾客的参谋,不要敷衍了事;接待自有主张的顾客,要让顾客自由地挑选,不要打扰顾客。小店迎客阶段的具体步骤为:
❤友好地与顾客打招呼。
用微笑与顾客打招呼,目的是向顾客传达一种愿意为他服务的意愿,千万不要给顾客太大的压力。
❤让顾客能够置身于商品中。
挡在顾客之前,会让顾客只注意到店内的工作人员而忽视了商品,所以一定要让顾客轻松地置身于商品中,自由地去选择他所喜欢的商品。
❤初次接触时,要注意私人空间。
在欢迎阶段,一定要注意与顾客保持适当的距离,通常陌生人之间的社交距离应该是1.2米,这样不会对顾客产生压力。



1楼2012-04-13 12:31回复

    ❤第二次接触可采用主动法或选择法。
    当顾客对某一种商品产生了兴趣,店主才应该去主动为顾客介绍商品。通常,当顾客长期停留在某一件商品面前时,或者当顾客用目光或者语言示意店内工作人员介绍商品时,说明顾客对这种商品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这时店主或者店员可以适时地上前为顾客介绍商品。
    ❤如有异议,简单呈现商品,与顾客保持社交距离。
    如果顾客对商品产生了一定的异议,店主不妨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商品,但是一定要注意,与顾客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
    ❤从始至终保持微笑
    很多顾客走进陈列架前只是为了了解商品信息,并不会购买商品,如果顾客并没有长期停留在某种商品面前,也没有要求店主介绍商品时,店主可以不做任何事情,微笑着看着顾客,让顾客尽情地去选择商品。
    ❤准顾客资格分析。
    准顾客资格分析可以帮助店主判断走进小店内的哪些顾客最有可能购买商品,哪些顾客购买商品的可能性非常小。最有可能购买商品的顾客,要具备三个条件:
    有钱。有钱即有支付能力。随着时代的变化,判断顾客支付能力的依据也已经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以前可以通过着装来判断顾客的支付能力,但是现在,用这样的方法判断一个人的支付能力已经越来越不准确了。现在往往通过顾客穿着的服装品牌和佩戴的饰物,通过观察顾客的个人修养,来判断他是否有足够的支付能力。
    有权。有权即有决策的权力。在买一件商品时,特别是当商品的价格达到一定程度时,一个家庭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权力决定买哪个商品,这时作为店主,就要分析在这个家庭中谁是最终作决策的那个人。
    【案例分析】
    一家茶具店来了一家人选购茶具,是母亲和两个女儿,母亲50多岁,大女儿30多岁,二女儿20多岁。三个人分别喜欢三种不同款式的茶具,这时小店的店员就显得比较盲目,对大女儿说她喜欢的这款茶具好,对母亲说她喜欢这款茶具非常实用,对小女儿说她喜欢的这款茶具非常时尚,最后这一家人相互交换了意见,说:“要不然咱们再回家商量商量。”可是,这一家人再也没有出现在这家小店里。
    所以,当一家人一起作决定时,店主不能企图去满足所有人,而要满足其中的决策人。判断有决策权的人,就是要注意观察家庭成员之间的肢体语言,当某一个家庭成员看完商品时,他会看一下另外一个人,那么那个人很可能就是他家的决策人,只有决策人才会专注地看商品而不会顾及别人的反应。
    有需求。有需求即对商品有购买的需求。在小店销售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店主向一位顾客介绍很多关于商品的信息,而顾客却说:“对不起,我还没打算购买”,这样店主的很多劳动就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所以判断顾客的需求也是判断准顾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准确地判断准顾客可以使小店的销售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提高小店的销售业绩。
    判断客户是否有购买需求,一般来说要分辨出小店的三类顾客,一类是经过小店、抱着欣赏的态度去观看商品的顾;一类是并不是想要马上购买,而只是想先收集相关商品信息的顾客;还有一类是很可能会实施购买行为的顾客。
    三、了解需求
    店主常犯的一个错误是,顾客出现时,就迫不及待地去介绍商品,而当顾客提出异议以后,再重新去询问顾客的需求。
    一家饰品的店主见一位女士走入店内,马上微笑着迎上前去:“小姐,您看这是新上市的一款发卡,是现在韩国最流行的款式,它身上镶嵌的都是奥地利水钻……”在销售人员介绍完发卡的一大堆优点之后,顾客终于说话了:“对不起,你介绍的很好,可是我已经有好几个类似的发卡了,我这次是想买一副耳环。”这时店主就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
    因此,店主必须了解来店购物的顾客的需求,在这个阶段,店主不妨运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掌握顾客的需求:
    


    2楼2012-04-13 12: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