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吧 关注:16,248贴子:239,958

回复:【探索】张良出生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怒赞小毛衣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6-05-21 09:32
回复
    张氏宗亲好!我也是张良之后!看了如上一些文章,觉得有一个问题要讨论:纵观中国历料来看,并无张国之记载,但只有一个可能是封给一个采邑,我数年前看过一个徽州某县修的明代手抄本,提到了张良祖上封了一个采邑,后来张良因功又得到了留侯采邑。
    希望往后多多交流研究!!!
    我微信号:liyangzdy
    QQ:348746111(加时都要注明:张氏宗亲)


    IP属地:江苏来自手机贴吧41楼2017-01-12 16:36
    收起回复
      原帖1楼没了好可惜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9-04-15 14:46
      收起回复
        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IP属地:贵州43楼2019-04-15 15:39
        回复
          张良故乡在河南平顶山郏县张店村
          2006年2月13日,张店村村民在一处废墟中,意外发现了一块红石石碑。该碑非常粗糙,直接使用了一块长方形的红石,没有打磨,更没有雕刻纹饰,但上面的刻字倒是清晰可辨。
          刻字是用汉隶书写的,内容为“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专家看后,颇感意外。“亮”和“元直”,显然是诸葛亮和徐福(也就是徐庶徐元直)。碑文清楚地显示,这是诸葛亮和徐庶拜谒张良祠后,留下的纪念碑刻。
          这个碑终结了张良故里在哪里的争论。由于诸葛亮的时代,离张良的时代并不遥远,人们不可能弄错张良的故乡。更何况,而诸葛亮所拜谒的张良祠,始建必然更早。因此,郏县张店是确信无疑的张良故乡。


          IP属地:江苏46楼2023-10-14 23:16
          回复
            建安六年诸葛亮21岁,距隆中对差6年,诸葛亮和徐福(字元直)去拜留候张良还是无名气的。石碑是诸葛亮的笔迹。现存郏县博物馆内。


            IP属地:江苏47楼2023-10-14 23:27
            回复
              而考证相关的历史记载,这块石碑也毫不突兀。诸葛亮是南阳人,但徐庶是地地道道的颍川人士。徐庶避难荆州时,结识了诸葛亮,两人十分投契。徐庶与诸葛亮交往,不可能不说起家乡的这位名人前辈——张良。于是,两人相伴前来张良祠拜祭,是很自然的事情了。由徐庶带路,诸葛亮显然不会走错地方。
              细细揣摩这块石碑,它的意义绝不只是证明张良故里的位置那么简单。
              依碑文中的“建安六年”推算,那年诸葛亮才21岁,离“隆中对策”的发生还有六年。这时,年轻的诸葛亮尚未出山,名气不大。
              石碑是否是两人亲刻,无法证实,但至少诸葛亮亲自书丹不会存疑。东汉记事,还在大量使用竹简,是很难保存到现在的。所以,诸葛亮的真迹,留世的极少,而青年诸葛亮的真迹,更是仅见于此。
              时的诸葛亮,籍籍无名,况且无职无爵,所以所刻的石碑才如此简陋。不过,诸葛亮的字方正清隽,洒脱飘逸,颇有可观之处,算是汉隶中的珍品。


              IP属地:江苏48楼2023-10-14 23:35
              回复
                张良故里在河南郏县张店村
                上世纪七十年代,严谨的历史学传统遭受“文革”破坏之后,新版《辞源》《辞海》“张良”词条的撰释者受学力所限,弄出了不应有的错误。新版《辞源》“张良”条于张良籍贯谓:“张良,汉韩人。”“汉韩人”,其义含混不清。新版《辞海》则谓:“张良,汉初大臣。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撰释者不知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城父”:一为“上城父”,在西,其故城在今河南宝丰东四十里李庄乡古城村,初属楚国,后属韩国;一为“下城父”,在东,其故城在今安徽亳州东南四十里城父镇,初属陈国,后属楚国。秦统一天下施行郡县制,于两城父均置“城父县”,汉承秦施行郡县制,为了便于管理将在上城父设置的“城父县”改称“父城县”,在下城父的“城父县”仍用秦旧名。张良家世代都是韩国人,而位于今安徽亳县东南的“城父”故城却从来都没有为韩国所有过,张良怎么可能“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呢?而汉改称父城县的“城父县”,在战国时期则一直是韩国的城父邑,且距韩国的早期国都阳翟及后来的国都新郑都不算太远,所以应该说袁宏《后汉纪》称张良乃“父城”人是确凿无误的。因《辞海》的权威性,使张良“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的说法流布甚广。进入八十年代,史学工作者开始针对《辞海》张良“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之误,进行研究考辨,相继出现了张良故里“山西屯留”说、“山西襄汾”说、“河南禹县”说及“河南襄城”“河南宝丰”“河南郏县”诸说。用研究张良故里的珍贵史料袁宏《后汉纪》“留侯张良出于父城”及顾胤《汉书古今集义》所引“张良出于城父”来衡量,山西屯留和襄汾与韩国之城父邑及汉颍川郡父城县毫不搭界,二地不可能是张良的故里,至多是张良的祖籍地,且是远祖的隶籍地。而“河南禹县”说虽也以袁宏《后汉纪》和顾胤《汉书古今集义》为据来证明张良故里在今河南禹州,但忽视了在韩国国都阳翟与城父邑之间隔着郏邑的客观史实。我们说只要肯定张良故里在韩国之城父邑或汉朝之父城县,那么禹县就不可能是张良故里。至于“河南襄城”“河南宝丰”“河南郏县”三说,实为一说,只是参照地不同而已。以襄城为参照,张良故里所在之韩国城父,在襄城紫云山西二十余里;以宝丰为参照,在宝丰东四十里;以郏县为参照,则在郏县东南三十里。张良故里既在韩国城父邑辖区之内,那么它具体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说它在郏县张店,原因有五:其一,今郏县张店位于战国韩国城父故城东十里,不仅在战国韩国城父邑也即汉父城县治下,而且为其近郊,山水形胜。在汝水以南、紫云山以西、滍水以北、今宝丰县城以东这片战国韩国城父邑也即汉之父城县所辖地方内,仅今郏县张店有张良故里的遗迹可考。其二,张店原有一座汉代所建张良祠,具备历史人物故里祠庙的诸多特征。祠内两株汉柏是其历史的最好证明,虽在上世纪50年代被毁,但目睹其状的老人健在者尚多,明清《郏县志》也留有记载。尽管各地汉以后所建留侯祠庙多有,但均无法与郏县张店汉代所建张良故里祠庙的特征相抗衡。其三,近年张店出土有诸葛亮《留侯祠铭》刻石,更给张良故里在张店增添一重证据。刻石残文可见:“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踪,观地势不巗,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诸葛亮与友徐元直少有大志,二十岁专至张店张良故里拜谒张良祠。徐庶是颍川人,他知张良故里在父城县境。诸葛亮少年时代曾随父祖流寓昆阳之北平顶山之阳,世称诸葛遗墟,与张良故里仅一山之隔,相距也就十多里,诸葛亮应是熟知张良故里张良祠所在的。其四,清道光咸丰年间,鲁山进士潘业将长孙女嫁与张店进士张崇为妻。张崇曾亲邀妻祖至张店观张良祠壁《博浪椎图》。潘业观后作诗一首:“孺子报韩志已奇,天涯更有莽男儿。纵然不尽祖龙寿,也是从来第一椎。”蕴含着清代地方文化人认可张店是张良故里的信息。其五,张店有丰富的张良遗迹和民间世代相传的轶事,也可资张店是张良故里的证明。韩国从周威烈王二年(韩武子元年、公元前424年)韩武子参与分晋自立为侯国,到韩王安九年(秦王政十七年)为秦所灭,共享国194年。在这194年中,初都河南宜阳韩国故城16年,韩景侯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州)32年,韩哀侯再迁新郑146年。以“大父(祖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少,未宦事韩”计,张良家是从祖父辈走上辉煌的。应该说,在张良的祖父开地出任韩昭侯相之前就已隶籍于城父邑了。即便在祖父、父亲任国相的数十年间,张家仍以城父故里为家。从“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良年少,未宦事韩”看,父亲张平逝世时,张良尚在少年,即12—18岁之间,少年张良虽到过父亲为相的韩都新郑,但更多的时间是在家乡生活。父亲卒后二十年,秦灭韩。这二十年张良仍未宦事韩,当然是以居家为主的。只是到了30岁以后,立志为韩报仇,张良才离开了故里。
                (作者:潘民中,历史学家,教授,河南省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


                IP属地:江苏49楼2023-10-16 23: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