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从20世纪开始谈起了,初期是启蒙的时期,到了抗日战争开始的又救亡大于启蒙[2],新中国成立后又是一个“再启蒙”的时期,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下,大家都来讨论美学,在新中国成立后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手稿——这些在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覆盖面,这些探讨主要是解决人性的复归(因为资本主义是“异化”的表现,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复归),50年代是这个目的、70年代也是同样、80年代更是如此。对此,斯大林主义寻找到了立场,我们讲的阶级斗争在抽象的方式是无法讨论的,一旦借助于艺术大众化、美学的形式能有时代的需要,哲学阶级斗争就由抽象变成具体,因为抽象不会产生阶级斗争的恨与痛。50—70年代设法突破,这样的背景下感觉、感受哲学,突破途径主要通过美学、艺术大众化的形式,因为美学及艺术是感性的,是可以感受的、知识内证的、无伤大雅的,手段也是人性的复归、思想的解放,对共产主义有解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