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画室吧 关注:112贴子:1,466
  • 6回复贴,共1

艺术与大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04-12 22:11回复
    最近杰夫·昆斯的讲座里所阐述的:“昆斯重复提出的‘通俗’或‘媚俗’,即日常生活商业氛围为绝大多数老百姓营造的价值标准,是对精英化的一种消减。这种消减正是人类文化,尤其是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在20世纪后半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就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的特征。” [1]
    


    2楼2012-04-12 22:13
    回复
      2025-05-21 13:55:58
      广告
      首先我们从20世纪开始谈起了,初期是启蒙的时期,到了抗日战争开始的又救亡大于启蒙[2],新中国成立后又是一个“再启蒙”的时期,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下,大家都来讨论美学,在新中国成立后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手稿——这些在社会主义国家有可能覆盖面,这些探讨主要是解决人性的复归(因为资本主义是“异化”的表现,马克思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复归),50年代是这个目的、70年代也是同样、80年代更是如此。对此,斯大林主义寻找到了立场,我们讲的阶级斗争在抽象的方式是无法讨论的,一旦借助于艺术大众化、美学的形式能有时代的需要,哲学阶级斗争就由抽象变成具体,因为抽象不会产生阶级斗争的恨与痛。50—70年代设法突破,这样的背景下感觉、感受哲学,突破途径主要通过美学、艺术大众化的形式,因为美学及艺术是感性的,是可以感受的、知识内证的、无伤大雅的,手段也是人性的复归、思想的解放,对共产主义有解释的可能。
      


      4楼2012-04-12 22:14
      回复
        经过这样第一个漫长的“春天”,到了80年代才迎来第二个“春天”,大家通过美学及艺术来讨论,任务也是解放哲学,关心的焦点有可能无效(如同50年代的大讨论),但是讲人性具体、谈人性形象,自由与自然的统一、善与真的统一是必然的,这些都是强调感性。比喻“老王”是阶级敌人,是从概念出发的,才能真正产生阶级的憎恨,最终是通过他诉诸于行动,对人的主观性有另外一种肯定就是在今天演变为一种审美的、大众文化的活动——都是感觉、感知的层面,高尚的情感结束了,所以如今与艺术紧密地结合了。
        


        5楼2012-04-12 22:14
        回复
          798


          6楼2012-04-13 00:28
          回复
            一堆一低


            8楼2012-05-14 16:47
            回复
              是啊


              9楼2013-04-09 09: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