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崇武
提要:金代理学接续北宋理学在北方的微弱血脉,在经过一段衰而 不绝的时期后,以南宋理学的北上为契机,开始了一个复苏阶段。尽管在金朝遭到不少反对 ,但在一些大学者的积极倡导下,理学还是慢慢扩大了影响。一些理学世家的家学传统也得 到继承和发扬。到金亡前后,学者们对理学的研习已成为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现象。
关键词:金代 理学
《元史·赵复传》云:“北方知有程朱理学,自复始。”将金代从理学史上一笔勾销。这一 错误说法影响很大,直到现在,有些学者还在沿袭这种说法。虽然金代理学成就不高,但它 毕竟接续了北宋理学在北方的微弱血脉,同时又与南宋理学有一些接触,我们不能无视它的 存在。基于金代理学发展的特点,以下将分三部分进行探讨。
一 衰微期(1127—1188):北宋理学的残存影响
金灭辽、北宋,统一北方,学术重心随重建的宋政权南移。然而,理学在北方的影响并未全 然消失。如刘因《泽州长官段公墓碑铭》所云:“宋治平中,明道程先生为晋城三年,诸乡 皆立校。暇时亲至,为正儿童所读书句读。择其秀异者,为置学舍粮具,而亲教之。去邑经 十余年,服儒服者已数百人。由是,尽宋与金,泽恒号称多士。”[注解:《静修文 集》卷4。]郝经《先曾叔大父东轩老人墓铭》也有类似说法。显然,那些接 受了理学的北方儒者不可能全部南迁或在战乱中死尽,因而在金朝统治下的北方也势必保留 着北宋理学的余脉。
先从河东南路的泽州谈起。泽州陵川(今属山西)的郝氏家族十分著名。它的代表人物在金代 有郝震,在元代则有郝经。郝经六世祖郝从义为程颢门人[注解:《宋两先生祠堂记 》,《陵川集》卷27。按,元好问《郝先生墓铭》称郝天挺的曾祖为郝元,《宋元学案补遗 》加以采纳。笔者倾向于郝经的说法。],一再传至郝震(1164?—1202?)。郝 震为郝经曾叔祖,“讲NFDD2道艺,渊汇日邃,以经旨授学者,折之以天理人情,而不 专于传注。尤长于理学……自号东轩老人。盖陵川学者以郝氏为称首,郝氏之学浚源趋本 而张大之者自东轩始。”[注解:《先曾叔大父东轩老人墓铭》,《陵川集》卷36; 《 宋元学案补遗》卷14《郝氏续传》。]郝氏家族世代以儒学为业,到郝震这一 代,昆季七人皆治经力学,教授州闾,声誉越来越高。在郝天挺、郝天这一辈人为族尊之 时,陵川的县令、县丞一到任就要上郝门礼谒,县学中总有郝门成员任教。郝氏家族在当地 还是很有影响的。
除了晋城,程颢还当过北方多处地方官,并和程颐一起游历过许多地方。洛学有着十分广泛 的影响。至于张载、二程长期著书讲学的关中、伊洛之地,以及北宋都城开封,理学影响自 然更为深远。如开封人白贲,从他的父亲到他的孙子白渊,都以经学闻名于金朝。白贲《客 有求观予〈孝经传〉者感而赋诗》一诗概括了理学一些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
古人文莹理,后人但工文。文工理愈暗,纸札何纷纷。君看六艺学,天葩吐奇芬。 诗书分体制,礼乐造乾坤。千歧更万辙,要以一理存。如何臻至理,当从践履论。跋涉经险 阻,钻研阅寒温。孝弟作选锋,道德严中军。仰观及俯察,万象入见闻。不劳施斧凿,笔下 生烟云。高以君唐虞,下以觉斯民。君如不我鄙,时来对炉薰[注解:《中州集》卷 9。]。
显然,白贲完全是个理学信徒,而且他还十分希望其他人能成为他的同志。因而,尽管郝经 说绍兴以来程颢学说南传,北方学者只有河东人才知道有程颢,事实上并非如此。再如,东 京路盖州熊岳(今属辽宁)人王遵古潜心伊洛之学,他“好学守道,天下目为‘辽东夫子’” [注解:《王黄华墓碑》,《遗山先生文集》卷16;王去非《博州重修庙学碑》,《 金文最》卷69。];京兆府路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杨庭秀“雅善文词,注程、 杨《易传》”[注解:《凤台县志·名宦》。];河北西路栾城(今属 河北)人赵鼎被李纯甫推许为“颇知道学”[注解:《中州集》卷8。] ,等等。当然,这些人不一定是在原籍接受理学的,但我们也无法证明他们一定就不在原籍 接 受理学,我想,各地应当仍有理学影响的存在。上述诸人除白贲外都是进士出身,看来其余 晦而不显的研习理学者肯定还有一些,只不过限于材料,今天我们已无法知道了。
提要:金代理学接续北宋理学在北方的微弱血脉,在经过一段衰而 不绝的时期后,以南宋理学的北上为契机,开始了一个复苏阶段。尽管在金朝遭到不少反对 ,但在一些大学者的积极倡导下,理学还是慢慢扩大了影响。一些理学世家的家学传统也得 到继承和发扬。到金亡前后,学者们对理学的研习已成为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现象。
关键词:金代 理学
《元史·赵复传》云:“北方知有程朱理学,自复始。”将金代从理学史上一笔勾销。这一 错误说法影响很大,直到现在,有些学者还在沿袭这种说法。虽然金代理学成就不高,但它 毕竟接续了北宋理学在北方的微弱血脉,同时又与南宋理学有一些接触,我们不能无视它的 存在。基于金代理学发展的特点,以下将分三部分进行探讨。
一 衰微期(1127—1188):北宋理学的残存影响
金灭辽、北宋,统一北方,学术重心随重建的宋政权南移。然而,理学在北方的影响并未全 然消失。如刘因《泽州长官段公墓碑铭》所云:“宋治平中,明道程先生为晋城三年,诸乡 皆立校。暇时亲至,为正儿童所读书句读。择其秀异者,为置学舍粮具,而亲教之。去邑经 十余年,服儒服者已数百人。由是,尽宋与金,泽恒号称多士。”[注解:《静修文 集》卷4。]郝经《先曾叔大父东轩老人墓铭》也有类似说法。显然,那些接 受了理学的北方儒者不可能全部南迁或在战乱中死尽,因而在金朝统治下的北方也势必保留 着北宋理学的余脉。
先从河东南路的泽州谈起。泽州陵川(今属山西)的郝氏家族十分著名。它的代表人物在金代 有郝震,在元代则有郝经。郝经六世祖郝从义为程颢门人[注解:《宋两先生祠堂记 》,《陵川集》卷27。按,元好问《郝先生墓铭》称郝天挺的曾祖为郝元,《宋元学案补遗 》加以采纳。笔者倾向于郝经的说法。],一再传至郝震(1164?—1202?)。郝 震为郝经曾叔祖,“讲NFDD2道艺,渊汇日邃,以经旨授学者,折之以天理人情,而不 专于传注。尤长于理学……自号东轩老人。盖陵川学者以郝氏为称首,郝氏之学浚源趋本 而张大之者自东轩始。”[注解:《先曾叔大父东轩老人墓铭》,《陵川集》卷36; 《 宋元学案补遗》卷14《郝氏续传》。]郝氏家族世代以儒学为业,到郝震这一 代,昆季七人皆治经力学,教授州闾,声誉越来越高。在郝天挺、郝天这一辈人为族尊之 时,陵川的县令、县丞一到任就要上郝门礼谒,县学中总有郝门成员任教。郝氏家族在当地 还是很有影响的。
除了晋城,程颢还当过北方多处地方官,并和程颐一起游历过许多地方。洛学有着十分广泛 的影响。至于张载、二程长期著书讲学的关中、伊洛之地,以及北宋都城开封,理学影响自 然更为深远。如开封人白贲,从他的父亲到他的孙子白渊,都以经学闻名于金朝。白贲《客 有求观予〈孝经传〉者感而赋诗》一诗概括了理学一些基本范畴和基本原则:
古人文莹理,后人但工文。文工理愈暗,纸札何纷纷。君看六艺学,天葩吐奇芬。 诗书分体制,礼乐造乾坤。千歧更万辙,要以一理存。如何臻至理,当从践履论。跋涉经险 阻,钻研阅寒温。孝弟作选锋,道德严中军。仰观及俯察,万象入见闻。不劳施斧凿,笔下 生烟云。高以君唐虞,下以觉斯民。君如不我鄙,时来对炉薰[注解:《中州集》卷 9。]。
显然,白贲完全是个理学信徒,而且他还十分希望其他人能成为他的同志。因而,尽管郝经 说绍兴以来程颢学说南传,北方学者只有河东人才知道有程颢,事实上并非如此。再如,东 京路盖州熊岳(今属辽宁)人王遵古潜心伊洛之学,他“好学守道,天下目为‘辽东夫子’” [注解:《王黄华墓碑》,《遗山先生文集》卷16;王去非《博州重修庙学碑》,《 金文最》卷69。];京兆府路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杨庭秀“雅善文词,注程、 杨《易传》”[注解:《凤台县志·名宦》。];河北西路栾城(今属 河北)人赵鼎被李纯甫推许为“颇知道学”[注解:《中州集》卷8。] ,等等。当然,这些人不一定是在原籍接受理学的,但我们也无法证明他们一定就不在原籍 接 受理学,我想,各地应当仍有理学影响的存在。上述诸人除白贲外都是进士出身,看来其余 晦而不显的研习理学者肯定还有一些,只不过限于材料,今天我们已无法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