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曲调先有情
——记小语五年级上第六单元习作指导
府学小学 李燕
一、课前分析
小语五年级上第六单元是一组以“父母之爱”为内容的课文,分别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各自以感人的故事讲述了父母不同形式的爱。《同步轻松练习》(简称大本)围绕这四节课也配套了四个阅读小短文,分别是《》、《》、《》、《》,同样记叙了几个爱的故事。单元口语交际设置了三个小话题,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习作六便是在这些安排之后的总结式输出。
从如今的学生状况分析,其一:对父母的爱有感受,能体会,也乐意回报。但是,基本上理解到父母表现出来的关心关怀,不理解严厉,不能忍受被忽略。也就是说,对如何是爱,认识并不准确。其二:能感知到爱,但因为认识不深入,在表达上便不能抓住爱的细节。在写作上便存在一但提笔,头脑一片空白,只能概念化地想起“生病”“辅导功课”这一类题材。究其原因,情被埋在心里,没有激发出来。于是,我在这单元作文的设计上采取了层层推进,吹气球并找捅破点的方式去挖掘学生心中蕴涵的情。
二、“谁解其中味”——第一层课文教学设计
本单元课文设计我初次尝试了化繁为简式教学,每课用一个大问题带动学生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在文中用心形标示出使自己心动的语句,而后谈看法,在学生的汇报中父亲的坚定坚持决不放弃的意志以及儿子对父亲无比的信任慢慢被分析出来。大问题中“为什么称他们为了不起的父与子”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理解到父母伟大的爱。
《慈母情深》中抓了学生的疑问:有的语句没有表现出母亲爱孩子啊?课的重点反而放在这些句子上,理解到母亲如此贫苦辛劳,却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为孩子掏钱买书,学生终于理解了这种看似无情却有深情的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我设计了让学生想象巴迪父母在读诗时的心理活动,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心理活动,却让学生替换了角色,设身处地思考,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巴迪父母鼓励、激励与警示的爱。
很欣赏这单元课文的安排,这四课中爱是有不同的外在表现的,这也是学生理解得模糊且说不清道不明的几种爱。但归根结底,都是伟大的爱,是父母给予我们的爱。认识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感动的前提,感动是回报的前提。想通过语文课传递出“孝顺”、“回报”这一中国传统孝悌观,第一步是让孩子先认识到什么叫父母之爱。果然,孩子在完成同步训练的小短文时就针对“如何理解父母打你”有这样的回答:“”“”“”“”“”……
“谁解其中味”,每个学生都该去解,都该深深地解!
三、“暗波涌动”——第二层语文活动
先是认识,再是观察体味。由课本出来的认识放到生活中就是观察身边的长辈,体味他们对自己的付出。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安排了查找文章,内容为“父母伟大的爱”。目的是理解爱的无私。通常,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爱的伟大就是爱的无私,那种全然不顾自我的无私奉献。设计目的是撩动学生心底的深情,把柔软的心用小针刺痛一下。同时还安排了小日记,记下父母对你伟大的爱。但是,日记内容明显干瘪,可见,柔软的心被刺痛并不能激发他的写作欲望也不能唤起他对写作材料的回忆。
《慈母情深》课后,安排了搜集内容范围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文章,以体会平常的爱。同时让学生采访家长,设计问题是:说说你对我爱的付出?学生通过日记记录了采访过程,大部分家长讲的仍然是概念化的爱,如守护病床,如接送孩子。究其原因,家长太无私了,他们已经忘却了自己的付出,已经视为寻常事。我想,这就是孩子写不出来父母之爱的根本原因——寻常。都视为寻常,把很多情感都视作平常,大人如此,孩子如此,每个人都如此。而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呼唤出寻常背后的不寻常来。这篇采访记录虽然没有写得多么感人,但是,孩子在采访前后一定有很多心理活动,他在回顾,在琢磨,在通过件件小事找那些爱的付出。至此,我相信,情感是在暗波涌动。
——记小语五年级上第六单元习作指导
府学小学 李燕
一、课前分析
小语五年级上第六单元是一组以“父母之爱”为内容的课文,分别是《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各自以感人的故事讲述了父母不同形式的爱。《同步轻松练习》(简称大本)围绕这四节课也配套了四个阅读小短文,分别是《》、《》、《》、《》,同样记叙了几个爱的故事。单元口语交际设置了三个小话题,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习作六便是在这些安排之后的总结式输出。
从如今的学生状况分析,其一:对父母的爱有感受,能体会,也乐意回报。但是,基本上理解到父母表现出来的关心关怀,不理解严厉,不能忍受被忽略。也就是说,对如何是爱,认识并不准确。其二:能感知到爱,但因为认识不深入,在表达上便不能抓住爱的细节。在写作上便存在一但提笔,头脑一片空白,只能概念化地想起“生病”“辅导功课”这一类题材。究其原因,情被埋在心里,没有激发出来。于是,我在这单元作文的设计上采取了层层推进,吹气球并找捅破点的方式去挖掘学生心中蕴涵的情。
二、“谁解其中味”——第一层课文教学设计
本单元课文设计我初次尝试了化繁为简式教学,每课用一个大问题带动学生思考。
《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在文中用心形标示出使自己心动的语句,而后谈看法,在学生的汇报中父亲的坚定坚持决不放弃的意志以及儿子对父亲无比的信任慢慢被分析出来。大问题中“为什么称他们为了不起的父与子”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理解到父母伟大的爱。
《慈母情深》中抓了学生的疑问:有的语句没有表现出母亲爱孩子啊?课的重点反而放在这些句子上,理解到母亲如此贫苦辛劳,却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为孩子掏钱买书,学生终于理解了这种看似无情却有深情的爱。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我设计了让学生想象巴迪父母在读诗时的心理活动,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心理活动,却让学生替换了角色,设身处地思考,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巴迪父母鼓励、激励与警示的爱。
很欣赏这单元课文的安排,这四课中爱是有不同的外在表现的,这也是学生理解得模糊且说不清道不明的几种爱。但归根结底,都是伟大的爱,是父母给予我们的爱。认识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感动的前提,感动是回报的前提。想通过语文课传递出“孝顺”、“回报”这一中国传统孝悌观,第一步是让孩子先认识到什么叫父母之爱。果然,孩子在完成同步训练的小短文时就针对“如何理解父母打你”有这样的回答:“”“”“”“”“”……
“谁解其中味”,每个学生都该去解,都该深深地解!
三、“暗波涌动”——第二层语文活动
先是认识,再是观察体味。由课本出来的认识放到生活中就是观察身边的长辈,体味他们对自己的付出。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安排了查找文章,内容为“父母伟大的爱”。目的是理解爱的无私。通常,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爱的伟大就是爱的无私,那种全然不顾自我的无私奉献。设计目的是撩动学生心底的深情,把柔软的心用小针刺痛一下。同时还安排了小日记,记下父母对你伟大的爱。但是,日记内容明显干瘪,可见,柔软的心被刺痛并不能激发他的写作欲望也不能唤起他对写作材料的回忆。
《慈母情深》课后,安排了搜集内容范围是“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文章,以体会平常的爱。同时让学生采访家长,设计问题是:说说你对我爱的付出?学生通过日记记录了采访过程,大部分家长讲的仍然是概念化的爱,如守护病床,如接送孩子。究其原因,家长太无私了,他们已经忘却了自己的付出,已经视为寻常事。我想,这就是孩子写不出来父母之爱的根本原因——寻常。都视为寻常,把很多情感都视作平常,大人如此,孩子如此,每个人都如此。而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呼唤出寻常背后的不寻常来。这篇采访记录虽然没有写得多么感人,但是,孩子在采访前后一定有很多心理活动,他在回顾,在琢磨,在通过件件小事找那些爱的付出。至此,我相信,情感是在暗波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