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孟峄吧 关注:51贴子:25,525

郑愁予《错误》解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项,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胜利后到北京,曾就读于崇德中学。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8年大学毕业后,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多年。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研究,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郑愁予其人其诗都给人一种神秘感。他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他却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
    郑愁予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郑愁予不以为然,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仁侠也好,浪子也罢,总而言之,“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种人。”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这个九行小诗共分三节。
    第一节的两句诗写“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莲花的开落”是个变化着的意象,它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与她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她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第二节五行诗全写“我”对她的想象: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我”仍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犹如小城的傍晚,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这几行诗不禁让我们想起宋代柳永的《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 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由此也可见出郑诗的古典韵味。
    第三节写“我”从想象中回到现实,我从她的身边路过,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全诗最让人激赏的字眼,与她越来越近确实是美丽的,但不能相见无疑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全诗情意缠绵,格调凄婉,含蓄蕴籍,韵味悠长。
    这首诗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愁予风”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这首诗有很大的关系。 


  
  解读一: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句。
  
   三月的江南,如莲花的女子,穿行在莲花中,岁月已过,容颜如莲花开落,真是人间绝美的意境,诗人总是喜欢把美丽的女子比作莲花,把长长的相思寄托莲子,"莲子清如水".
  
   从小到大,有多少诗篇是关于江南的?现在终于明白了白居易的那句饱含了多少深情的诗———“能不忆江南?”
  
  绵延的长江,把中国分成了两半,一半是铁马秋风,一半是杏花春雨。而每一个北方人的头脑中,可能都积淀着这样的意识,重新踏上江南的土地……
  
  
  但我不是归人,只是一个过客。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项,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三月的柳絮如此安静,一切静物皆在三月复生,所以一直以来,就有三月是恋爱的季节.然而,三月的你的心却是静静的河底的石头,河水流过,岁月流过,却丝毫不曾改变你当初站立的位置,恰如一处风景,静立!
  
   春光如画,我看见寂寞的你穿行在岁月之间,繁花似落,笑容不现,仿若莲花,洁白无语!
  
   而这所有风景浓缩的原因在于: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一切的外在沉静,内心如此之绝望的原因在于:我不是归人,我是过客!
  
   仿佛听到<绿袖子>的声音,绕人而过.
  
   青石板上,水珠滴滴落落,春风依旧,岁月无声.
  
   仿佛一切皆为无妄之臆想,什么也不曾经过.......
  
    
  解读二:
  
  
  我打江南走过,原因是因为那儿有等我的人,或是情妇,或是恋人.
  
  她是一个很漂亮的女子,容貌如莲花,正因为如此,所以浪漫的我经常打江南走过,不是说江南多才子,才子多风流,所以才会有秦淮八艳流传在世上,才会有<桃花扇>的千古留香.
  
  能够让我回顾的女子,当然有一颗沉静的外表艳丽的内心,即时下流行的闷骚之说.
  
  即使你如此之美丽,然而,每一个生长在现代的人多为怕负责任的人,每一个稍稍有些才识的青年,当然不会被儿女情长所迷,所以现在社会才会流行试婚或是只恋爱不结婚,不然我在一颗树上吊死的话,满园春色让谁去观赏呢?
  
   所以好心的我,不忍心春色枯萎,当然绝对不会伤害你,我只能告诉你,我只是你生命中的过客......
  
   正因为我的洒脱,你才会一直思念我,因为我留给你的都是美好的回忆:譬如江南丝竹,譬如名典咖啡,譬如长亭送别......
  
   一切皆是美丽的,美丽的原因则是:
  
   我不是归人,我是过客!
  
   呜呼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1楼2006-11-25 10:16回复
    顶了


    2楼2006-11-25 18:50
    回复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答答的马蹄声是雒览龅拇砦?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参考资料:高中课本第一测的第三课 


      这首诗的风格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书写了男女久别的愁绪,且有一种哀怨的情怀,莲花暗指女子,把情人久别的愁苦和不得相聚的惆怅,曲折的表现了出来,应该是心上人。 
      《错误》赏析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 

      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 

      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 

      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这是一首绝对 

      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 

      故事。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 

      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 

      传统。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 

      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 

      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 

      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 

      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 

      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 

      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 

      不露,又悠长深远。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 

      的,因为日盼夜 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 

      无限的失望。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这"美 

      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或许,有些人会把诗中的"我"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 

      而这种理解是未尝不可的。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 

      种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 

      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缘故, 

      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之感。不过,如果尝试 

      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 

      证。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 

      "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种人"两行,皆表现出女子深守闺中,等 

      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 

      裸着的臂用纱样的黑夜缠绕。于是,垂在腕上的星星是我的女奴" 

      亦透露了女子在冷清寂寞的悠长岁月中,空等着男子归来的凄凉心 

      境。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全篇幅不长,但所表现 

      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从结构上看,隐 

      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 

      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 

      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 

      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大景,最后落墨 

      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将诗情层层 

      推向高潮。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 

      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 

      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 

      一个小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 

      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 

      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 

      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 

      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 

      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 

      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若与此诗的中国性 

      联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表现的 

      意境。 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 

      "莲花"、"柳絮"、"马蹄"、"春帏",特别是"东风"这一 

      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 

      意,再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杨牧在《郑愁予传 

      奇》的长篇文章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 

      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强调了郑愁 

      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体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 

      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 

      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 

      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因而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 

      利落,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或堆砌词藻,竭力以最忠 

      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 

      《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 

      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感动人。这种情感不伪装、 

      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3楼2006-11-25 21:15
      回复
        • 222.86.223.*
        我有所感悟


        4楼2008-04-10 10:02
        回复
          • 125.92.222.*
          很好,支持!


          5楼2009-03-21 20:10
          回复
            • 218.22.69.*
            这首诗的意境美 语言美 结构美 意象美 情感美 等等都被作者 一一说尽了 既有感性的欣赏 又有理性的评说 情景交融 这篇解读的文字与郑愁予的这首诗一样 本身也是一首美丽的诗文 我真的很喜欢!


            6楼2009-04-28 19:56
            回复
              • 125.77.233.*
              收藏了,感谢!


              7楼2009-05-05 08:51
              回复
                • 60.212.166.*
                有没有什么歌能很好的唱出这种感觉,歌词还是原来的


                8楼2009-05-16 18:02
                回复
                  情感动人!


                  9楼2009-05-17 11:34
                  回复
                    • 58.20.227.*
                    哪里有 情感动人啊


                    10楼2009-05-25 18:21
                    回复
                      • 202.112.90.*
                      ``````````````````对你的评论很无语


                      11楼2009-06-03 12:07
                      回复
                        • 60.162.210.*
                        杏花春雨的江南。。。。。。


                        12楼2009-07-12 17:59
                        回复
                          • 220.176.101.*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答答的马蹄声是雒览龅拇砦?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参考资料:高中课本第一测的第三课  
                          这首诗的风格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书写了男女久别的愁绪,且有一种哀怨的情怀,莲花暗指女子,把情人久别的愁苦和不得相聚的惆怅,曲折的表现了出来,应该是心上人。  
                          《错误》赏析  
                          郑愁予的《错误》这首小诗,轻巧清隽,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  
                          口的佳作。如果说,郑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鸣、最能打动人心灵  
                          深处的地方,莫过于美与情,那么《错误》这首诗可谓其中的佼佼  
                          者,为诗人奠定了他在台湾诗坛上不可忽视的地位和影响。  
                          初看这首诗时,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这是一首绝对  
                          的中国诗,是一首属于中国人的诗,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  
                          故事。因此,这首诗的外壳虽标榜着学习西方技巧的现代派,但它  
                          所传达出的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是不可置疑的。  
                          《错误》一诗,承受的可说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  
                          传统。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日  
                          以继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  
                          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  
                          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满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  
                          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  
                          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刘禹锡《春词》中"新妆宜面  
                          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与上述所咏的怨情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含蓄  
                          不露,又悠长深远。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  
                          的,因为日盼夜 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  
                          无限的失望。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这"美  
                          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或许,有些人会把诗中的"我"理解为浪子无家可归的悲哀,  
                          而这种理解是未尝不可的。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  
                          种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  
                          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缘故,  
                          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失落惆怅之感。不过,如果尝试  
                          把郑愁予的其他诗作与《错误》相对比的话,不难找出有力的旁  
                          证。如郑愁予《情妇》中"我想,寂寥与等待,对妇人是好的"和  
                          "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种人"两行,皆表现出女子深守闺中,等  
                          待主人公归来的主题。另一首诗《窗外的女奴》中"我是南面的神,  
                          


                          13楼2009-07-14 11:57
                          回复
                            • 222.214.167.*
                            ding


                            15楼2009-07-24 17:26
                            回复
                              • 121.29.170.*


                              16楼2009-08-23 18: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