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常德丝弦是湖南丝弦的一种。常德丝弦是流行于常德沅江、澧水一带的地方曲艺,它主要分布于:石门县、桃源县、鼎城区、汉寿县等地区。明末清初时,随着江浙一带的民歌和时令小调的传入,与常德本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不断发展演变而成的。主要以扬琴、琵琶、三弦、胡琴为伴奏,以常德方言为演唱,以唱为主,说为辅,说唱相结合。
常德丝弦主要可分为:牌子丝弦、板子丝弦、过场音乐等三大部分。据上世纪50年代整理的统计资料来看,常德丝弦曾共有近300首曲目,现保留下来的只有100多首曲目。这些曲目的内容、形式、结构、节奏节拍、旋律风格、情绪都各具特色。其中曲牌体的曲调在丝弦音乐中数量较多,至少有200多首。例如[元宵歌]、[剪剪花]等就属于牌子丝弦。板子丝弦与戏曲中的创腔手法有些相似,它分“川路”和“老路”两种。“川路”的音乐风格表现为明快、刚劲;“老路”则表现为浑厚、悲怆,多用于长篇故事中。过场丝弦大都篇幅短小,音域也不宽,但是其内容的节奏、调式、调性等多表现出一种活泼、喜庆的情绪,同时也是渲染气氛的需要,能带给人们一种欢乐的场面。
常德丝弦音乐具有相对完整的体系,其音乐功能也有独到之处,它有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既能表现历史故事,又能说唱民俗民风,而且在创腔与演唱中都以传情达意为主,特别讲究"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腔从字出,音随韵转"的润腔方法,在强调口语化、说唱化的同时,注重旋律的优美,俏丽和抒情性。
常德丝弦现保留下来的100多个传统曲目中,大部分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其中优秀传统曲目《宝玉哭灵》、《鲁智深醉打山门》、《双下山》、《王婆骂鸡》、《昭君出塞》等历来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建国后,涌现出《新事多》、《夸货郎》、《风雪探亲人》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怀男孩的肚子曲目,在全国广为传唱。20世纪80年代以来,常德丝弦走向复兴。如《瓜中情》、《待挂的金匾》、《俏婆婆上大学》等曲目获国家级“群星奖”金奖,还有《芷兰雅韵》等曲目赴马来西亚演出,深受海外友人的喜爱。常德丝弦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社会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