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极其缺少这样的现代文学作品,我认为,为求佛教更加发扬光大,我们必须鼓励青年作者从事致力于现代文学方式的写作!我放下了我在文坛上的微名,我不去利用我已经建立了微名声誉来写些可大赚钱的讨好小说,正当我的一本小说“冰崖”成为畅销书之际,我毅然把那有利形势放弃,转而埋头写作这本吃力不讨好的“虚云”,我要做一个佛教现代文学的尖兵前卫作者,我要打破成例,开创佛教现代文学作品的嚆矢,我要抛砖引玉,希望今后有更多青年作者致力佛教文学写作,向世界进军!我的动机和愿望,或者太大,但是,我是至诚的。
于是我不能拘束于细微的考据,我不限制自己于“句句属实”的写作,我的计划是整体的,我必须顾及世界文学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水准,我若无足够的材料,是难以达到传达文学使命的。我认为,佛教“现代文学”作品,并不等于是直接把经论搬到纸上去传教,当然也不是专门学术性的论文,也不是“考据学”的记事文。现代的佛教文学,必须另创一格现代文学的形式内涵,方可以打出一条大路来!才有希望借故事作品而潜移默化世界的怀疑者。
实在说,当我计划写“虚云”一书之时,我不但想到它的文学构成,我也考虑到它每一章节的戏剧效果,我以文学电影的编导眼光来设计它,我以艺术摄影的镜头来特写它,我甚至联想到它的配乐。同时,我要插入佛教的真理和中国近代史,使之交织成一个复合的立体文学小说——新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作品。
当我写“冰崖”之时,我已初次探讨宗教与哲学和人性,那是探讨天主教的,写时很用心,但隔了几年,连自己都不愿再看它。我不满意它,所以我全副精神集中作更深入的研究探讨来写这一本“虚云”,我要再上一层楼!
记得一九六二和六三年,我的两篇短篇小说侥幸先后在维也纳被选为代表中国现代文学短篇小说,名列世界最佳短篇小说,与世界各国名家并列,那时年少,不免沾沾自喜,也自以为大有可为。至今回顾,只觉得浅薄幼稚。
一九六五年,我的第一部中文长篇小说,一百万字的“微曦”出版,描写一个中国少年怎样在战乱中痛苦挣扎成长,我写时边写边流泪,感情流露于笔下,此书后来幸获文学奖,并使我幸选为中国杰出青年,各方奖掖交至,此书至今仍居畅销之列。但是今日回顾,亦感觉其幼稚,描写中国人的苦难仍不够深入,虽然台湾的电台仍然不时播讲此书,引起青年人为苦难的中国人流泪,替身为苦难中成长的中国青年流泪,越南读者纷纷寄来带泪痕的来信,出了三十多版的此书,仍然受到欢迎,但我仍感它太不成熟。
其后,我的“昨夜星辰”长篇小说,首创中文小说心理分析医学题材,分析了人性与细微心理,但是我回顾之下,感到它虽有些微深度,却不够称为有意义的作品,为谋生计,我停止写作十年之久。
直到一九七八年,“冰崖”与“紫色北极光”出版,我才重新在作品中找到自己,而且开始走上探讨真理哲学之途,但我知道仍是太肤浅的。
一九八o年,我与素未谋面的沈九成居士在通信中,讨论及我计划写“虚云”的意图,我提出我上述的构想,承沈先生多有鼓励及寄赠佛书,沈先生叫我“壮胆”去写。稍后,我和亦未见过面的台北“天华”前任主编陈慧剑居士也讨论到我的计划,陈居士也鼓励我不少,谢冰莹教授也不断鼓励我写,家母也赞成我写,错了以后再改。
于是我从一九八o年五月开始写“虚云”,写得很苦、很困难,一直到现在,我仍在写它,还没写完成。这本小说,可说是我写作二十年来最艰钜的一本书,眼高手低,力不从心,我兢兢业业,一本初衷,仍以向世界文学进军为目标(够不够水准是另一问题)!也更感谢“内明”杂志开明采用连载,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我一定要好好写完它的。
这其中,我只中断了三、四个月来写一本长篇小说“希望的火炬”(The Torch ofHope),那是写一个加拿大青年患了骨癌绝症,失了一腿,仍然不懈奋斗,独腿跑步,横越加拿大东西两岸,为癌症研究,对癌症作战而筹款。他跑到中点,已跑了三千多公里,终于不支倒下,病重逝世,但是他的勇气与慈悲心,引起了全世界的敬仰(这个真实的故事,我写了十万字,交由“皇冠”出版)。这是我认为我的作品中有意义的一本,写的时候,几乎篇篇都泪滴稿纸。
于是我不能拘束于细微的考据,我不限制自己于“句句属实”的写作,我的计划是整体的,我必须顾及世界文学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水准,我若无足够的材料,是难以达到传达文学使命的。我认为,佛教“现代文学”作品,并不等于是直接把经论搬到纸上去传教,当然也不是专门学术性的论文,也不是“考据学”的记事文。现代的佛教文学,必须另创一格现代文学的形式内涵,方可以打出一条大路来!才有希望借故事作品而潜移默化世界的怀疑者。
实在说,当我计划写“虚云”一书之时,我不但想到它的文学构成,我也考虑到它每一章节的戏剧效果,我以文学电影的编导眼光来设计它,我以艺术摄影的镜头来特写它,我甚至联想到它的配乐。同时,我要插入佛教的真理和中国近代史,使之交织成一个复合的立体文学小说——新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结合作品。
当我写“冰崖”之时,我已初次探讨宗教与哲学和人性,那是探讨天主教的,写时很用心,但隔了几年,连自己都不愿再看它。我不满意它,所以我全副精神集中作更深入的研究探讨来写这一本“虚云”,我要再上一层楼!
记得一九六二和六三年,我的两篇短篇小说侥幸先后在维也纳被选为代表中国现代文学短篇小说,名列世界最佳短篇小说,与世界各国名家并列,那时年少,不免沾沾自喜,也自以为大有可为。至今回顾,只觉得浅薄幼稚。
一九六五年,我的第一部中文长篇小说,一百万字的“微曦”出版,描写一个中国少年怎样在战乱中痛苦挣扎成长,我写时边写边流泪,感情流露于笔下,此书后来幸获文学奖,并使我幸选为中国杰出青年,各方奖掖交至,此书至今仍居畅销之列。但是今日回顾,亦感觉其幼稚,描写中国人的苦难仍不够深入,虽然台湾的电台仍然不时播讲此书,引起青年人为苦难的中国人流泪,替身为苦难中成长的中国青年流泪,越南读者纷纷寄来带泪痕的来信,出了三十多版的此书,仍然受到欢迎,但我仍感它太不成熟。
其后,我的“昨夜星辰”长篇小说,首创中文小说心理分析医学题材,分析了人性与细微心理,但是我回顾之下,感到它虽有些微深度,却不够称为有意义的作品,为谋生计,我停止写作十年之久。
直到一九七八年,“冰崖”与“紫色北极光”出版,我才重新在作品中找到自己,而且开始走上探讨真理哲学之途,但我知道仍是太肤浅的。
一九八o年,我与素未谋面的沈九成居士在通信中,讨论及我计划写“虚云”的意图,我提出我上述的构想,承沈先生多有鼓励及寄赠佛书,沈先生叫我“壮胆”去写。稍后,我和亦未见过面的台北“天华”前任主编陈慧剑居士也讨论到我的计划,陈居士也鼓励我不少,谢冰莹教授也不断鼓励我写,家母也赞成我写,错了以后再改。
于是我从一九八o年五月开始写“虚云”,写得很苦、很困难,一直到现在,我仍在写它,还没写完成。这本小说,可说是我写作二十年来最艰钜的一本书,眼高手低,力不从心,我兢兢业业,一本初衷,仍以向世界文学进军为目标(够不够水准是另一问题)!也更感谢“内明”杂志开明采用连载,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我一定要好好写完它的。
这其中,我只中断了三、四个月来写一本长篇小说“希望的火炬”(The Torch ofHope),那是写一个加拿大青年患了骨癌绝症,失了一腿,仍然不懈奋斗,独腿跑步,横越加拿大东西两岸,为癌症研究,对癌症作战而筹款。他跑到中点,已跑了三千多公里,终于不支倒下,病重逝世,但是他的勇气与慈悲心,引起了全世界的敬仰(这个真实的故事,我写了十万字,交由“皇冠”出版)。这是我认为我的作品中有意义的一本,写的时候,几乎篇篇都泪滴稿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