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国文化分成雅文化和俗文化两个部分,恐怕不会有多少人反对;但如果要用“儒墨互补”来对这两种文化的并存进行解释的话,那疑惑或反对者则会大有人在。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目光放在问题的主导方面,甚至在一种惯性的作用下,用对问题主导方面的认识,来取代对其他方面的认识。用“儒道互补”的观点来解释中国文化,的确有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功效。但如果说它能包罗万象,则不免有失严密了。严格地说,“儒道互补”所能解释的,主要是体现贵族文人思想观念与生活情趣的雅文化。不能否认它对俗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作用,但如果像解释雅文化一样地用“儒道互补”来解释俗文化的话,那就未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以《水浒传》为例,梁山好汉聚义起事的绿林精神,尽管可以部分地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中得到解释,但这种解释绝非像它解释雅文化那么明快,能解释绿林文化思想渊源的,恐怕非墨家不可。
《水浒传》所表现的绿林文化精神,是墨家影响下的侠文化的组成部分。墨家才是孕育绿林文化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