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吧 关注:7,624贴子:98,656

回复:蟑螂防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4.扩散
蟑螂的扩散分为主动扩散和被动扩散两种。
主动扩散:
蟑螂主动扩散方式通过它们爬行或滑翔而散布到其他场所。蟑螂的这项活动主要是为了一是觅食、找水,二是寻找适宜的栖息环境和生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食物以及隐蔽场所等。如在冬季寒冷季节室温低的情况下多数就会主动移居到比较温暖的环境中,如炉灶、暖气管、电器等部位;在夏天酷暑高温季节,为了避免高温,它可以作较远距离的迁移、爬行、滑翔到较为凉爽的场所,如下水道等。蟑螂的主动扩散主要是通过墙洞、门窗的缝等向周围水池等地集中扩散。
蟑螂很少发生大量迁移,只在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如洪水泛滥时,可见成群的美洲大蠊从下水道迁移,分别寻找适宜的新住处。如2007年台州路桥一餐饮型客户电话救急,门口因大雨导致大量美洲大蠊在白天从下水道向四处逃串。
被动扩散:
蟑螂在全球遍布,主要是被动扩散的结果。在35000万(3.5亿)年前生活在非洲大陆,后随着通商的船只、货物被带到欧洲、亚洲、美洲的一些港口,随时间的推移和交通的发展,商贸货物交换的频繁,使得全球各地都有它的栖息、繁殖。蟑螂的扩散中,交通工具起着重要的作用。蟑螂一直是船舶、火车的重要害虫,密度都非常高。货物的携带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IP属地:浙江49楼2012-04-06 01:25
回复
    小蠊是以成若虫为主,大蠊以卵鞘为主。


    IP属地:浙江50楼2012-04-06 01:26
    回复

      5.活动的昼夜规律
      蟑螂是一种昼伏夜出,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活动节律,据观察蟑螂一般从晚19时开始活动,大都在20-24点,活动达到高峰(上半夜活动比较频繁,下半夜活动逐渐减少),而后逐渐下降,至黎明前又会出现一个小高峰,4时终止。美洲大蠊19时开始活动,21时活动增加,22-24时达高峰,至2时下降7时消失(单峰型);日本大蠊19时左右开始活动,21时开始上升,23时达活动高峰,4时逐渐下降,6时终止(单峰型);
      德国小蠊一般19时开始活动,20时大量出现,22时为最高峰,以后逐渐减少,直至凌晨4时又出现小高峰,5时下降,6时消失(双峰型);褐斑大蠊19时出现活动,21时急剧上升,22时达高峰,1时活动开始下降,2—4时有小回升,5时消失(双峰型);黑胸大蠊19时左右就有繁活动,20点钟即成高峰,21时到22时活动减少,23时和2时又会出现两个小峰,翌晨4时活动终止(三峰型)。


      IP属地:浙江51楼2012-04-06 01:26
      回复

        6.季节消长与越冬
        蟑螂活动与繁殖和其他昆虫一样受温度影响,有明显的季节消长,当温度低于15℃时,绝大多数蟑螂活动不活跃,15-37℃是最活跃 繁殖也最快,室温超过40℃有趋于死亡。室温低于7.5℃时进入越冬状态。4℃时就不能活动,零下5℃死亡。
        不同地区蟑螂的季节消长略有所不同。上海和江、浙地区,黑胸大蠊是居民家的优势种群,在4月中旬开始活动,随着气温逐月上升,活动增强、密度明显上升, 7~9月为活动盛期, 8月为密度高峰。从10月起,随气温下降而活动逐渐减弱, 12月到翌年3月为越冬期。这一地区美洲大蠊季节消长与黑胸大蠊基本相同。
        南方地区的福建、广西因受亚热带气候影响,室内终年有蟑螂活动,但有明显的消长规律,如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都在6月为高峰期;南宁市美洲大蠊在6月和8月呈双峰型。
        东北地区的日本大蠊一般于4 月上旬开始活动, 5月密度明显上升, 6月出现高峰, 7月中旬密度有所下降, 8月又出现第二高峰, 9月又见下降, 10月下旬活动明显减弱,进入越冬期,季节消长曲线呈双峰型。
        在冬季,在无取暖设备的建筑物内,蟑螂都匿藏在阴暗和较暖的隐蔽地点越冬。成虫、若虫和卵鞘都可以越冬,而以若虫和卵鞘为主。从目前的资料看来,它们的越冬是静止而非滞育。根据这一情况,在冬季开展灭蟑螂活动比较有利,一是找到的蟑螂,由于它们处于静止状态,容易捕打;二是在靠近热源附近,比较集中,容易采取杀灭措施。
        但是冬季室内有取暖设备的情况下和在南方地区,室温较高,蟑螂可以终年活动,不出现越冬状态。如在哈尔滨的冬天,室外气温常在- 20℃左右,客观存在室内因较温暖,德国小蠊照常活动。这时期蟑螂比夏季更为集中,大多聚在有暖气的房间里,紧挨热源栖息。


        IP属地:浙江52楼2012-04-06 01:27
        回复

          五、蟑螂与传播疾病的关系


          IP属地:浙江53楼2012-04-06 01:27
          回复

            蟑螂之所以是一种很重要的卫生害虫,在于它可携带多种病原体。蟑螂虽然主要是通过机械性传播病菌,但由于它适应性强、侵害面广、食性杂、繁殖快,既可在垃圾、厕所、盥洗室等活动,又可在食品上取食,因而可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传播细菌和寄生虫卵:现已查明:蟑螂可携带40多种致病菌,如:鼠疫杆菌、麻风分支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可引起肠道及胃炎的多种沙门氏菌等。此外,蟑螂还能携带引起食物中毒的多种致病菌。同时蟑螂还能携带蛔虫卵、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卵、鞭虫卵、蛲虫卵、蠕虫卵等。
            霉菌:现已从蟑螂身上检出发现多种霉菌,如青霉、毛霉、黄曲霉菌、酵母、木霉、根霉等12个种属。
            病毒:实验研究已确认:蟑螂能携带、保持并排出病毒,包括: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使人产生过敏反应:蟑螂体内的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蟑螂体表携带的细菌、寄生虫卵及蟑螂尸体干后的粉未,人接触后会产生过敏反应。反应的途径可经过同蟑螂的直接接触或被动接触,而引起过敏性皮炎;如皮肤水疱疹、皮肤骚痒等。当吸入粪便尘埃或尸体干粉引起呼吸道过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婴儿哮喘等;人们吃进被蟑螂爬过的食物,也可引起过敏反应,被蟑螂咬伤后也能引起过敏反应。


            IP属地:浙江54楼2012-04-06 01:28
            回复

              六、密度的测定


              IP属地:浙江55楼2012-04-11 17:25
              回复

                1.定点定时观察法(目测法):选定固定观测点,于晚上熄灯后,20-24小时,用红色透明纸或红绸布,覆盖在手电筒上,使用红色光源寻找蟑螂,观察计数15分钟,每隔一小时观察1次,连续3次。发现的蟑螂总数,除以观察次数,即为密度,其密度单位单位为“只数/15分钟”。如果蟑螂数很多,无法目测计算,可以用“+”表示。即:1-10只为“+”;11-50只为“++”;51-100只为“+++”:100只以上为“++++”。方法调查比较方便,不受场地和条件限制,无需特殊工具。但费时,容易产生人为误差,为克服认为误差,需定人、定时、定点。
                密度计算公式:
                阳性率=阳性房间÷监测房间×100%
                虫情指数=发现虫数÷阳性房间或检查次数


                IP属地:浙江56楼2012-04-11 17:26
                收起回复

                  2.药激法:用0.3%二氯苯醚菊酯酒**对蟑螂栖息地点进行喷洒,观察每间房间(15平方米为一间)在喷药后10分钟内激出的蟑螂数。以此确定侵害率(%)和密度(只/房),这是灭蟑效果考核检查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优点是:方法简便,可以在白天进行考核,立即获得调查结果,调查的蟑螂侵害率和密度指数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缺点是:调查结果与喷药人员的经验有很大关系。 密度计算公式:
                  阳性率=阳性房间÷监测房间×100%
                  虫情指数=发现虫数÷阳性房间数


                  IP属地:浙江57楼2012-04-11 17:26
                  回复

                    3.粘捕法:即用粘蟑盒粘捕蟑螂,是目前各省市统一使用的蟑螂密度调查方法。一般采用 “ZA型蟑螂粘捕盒”,其规格为:20×15㎝2,有粘胶纸和外套盒组成,使用时先将粘胶纸板上的防粘纸撕去,在胶板中心约放2克新鲜面包屑作为诱饵,放粘胶板于外盒中。调查时,将它放在蟑螂活动场所,每15㎝2放2盒,晚放晨收,密度表示:“只/盒·夜”。优点是:方法简便,粘捕效果好,所得数据比较客观,携带粘捕盒也很方便。缺点是:在低密度场所捕获率较低,有时因粘胶质量不好,如粘胶流淌、粘性不强或持效不太长等问题,而会影响调查结果。
                    密度计算公式:
                    阳性率=阳性房间÷监测房间×100%
                    虫情指数=捕获虫数÷布放盒数


                    IP属地:浙江58楼2012-04-11 17:27
                    回复

                      4.询问法:通过向职工、居民询问了解,有无蟑螂,具体部位,侵害程度等,可作为摸底调查,也可以与药激法粘捕法结合。


                      IP属地:浙江59楼2012-04-11 17:27
                      收起回复

                        七、蟑螂的综合防治


                        IP属地:浙江60楼2012-04-11 17:28
                        收起回复

                          2、物理防治
                          可根据蟑螂的生活习性,因地制宜设计各种简便易行的捕杀器和方法。因为不含化学药物,所以适宜在不便使用杀虫剂的场所杀灭蟑螂。一般使用方便、经济,在蟑螂密度较低的场所应用尤为适合。
                          2. 1 人工捕杀 在早春和冬季,更替衣服或被褥时,翻箱倒柜地搜查藏在里面的蟑螂及其卵鞘。这时气温低,蟑螂活动力差,很容易捕获,捕获的卵鞘可压碎,或集中起来烧掉。
                          2. 2 开水烫杀 厨房是蟑螂集中栖息的场所,用开水浇灌缝隙、孔洞及角落,可轻而易举地杀死隐藏在里面的蟑螂和卵鞘,如采用开水对切菜砧板缝隙浇烫杀灭缝隙中的蟑螂。
                          2. 3 粘捕 由一张粘胶纸板和一只纸盒组成。粘胶纸板上涂一层蟑螂粘胶,胶面上覆盖一张防粘纸,诱捕纸盒形状像屋顶,四边有开口(图) 。使用时将防粘纸撕掉,将此粘胶纸板放入纸盒中,在粘胶纸板中央放一小块甜面包,当蟑螂闯入盒内就被粘牢,无法逃脱。蟑螂粘胶不含杀虫剂,对人畜无害,可放置在家庭、饭店、旅馆、医院和轮船等场所诱杀蟑螂。美国堪萨斯州的科学家研制了一种诱杀雄性蟑螂的性味捕捉装置,主要是一种带有气味的有毒粘性纸。这气味同雌性蟑螂分泌出来的性外激素的气味完全一样,能把雄性蟑螂引诱到粘性捕捉纸上面毒死。只要有一点点这种性外激素, 8 m左右范围内的雄性蟑螂就能在5 s之内跳入这种陷阱装置。


                          IP属地:浙江63楼2012-04-11 17:32
                          收起回复



                            IP属地:浙江64楼2012-04-11 17:33
                            收起回复

                              2. 4 堵塞 对隐蔽在洞缝内的蟑螂,可用熟石灰和粘性较强的泥土堵塞,使蟑螂不能爬出,最终饿死其中,并有抑制卵鞘孵化的作用。堵塞应在白天进行,因白天蟑螂隐匿于内。
                              2. 5 蟑螂捕捉器 该捕捉器为一四方形塑料扁盒,四边都有一个长方形入口。在入口处装有一片薄铝膜构成的单向活门,盒子中央放置诱饵。蟑螂自活门爬进捕捉器中,只进不能出就被捕获了。在空罐头瓶或广口瓶中放入少许诱饵,如面包屑、红糖之类香甜食品,瓶口内壁涂上一圈凡士林或香油。晚上把他放在蟑螂经常活动的地方,用纸板搭一条“引桥”(图) , 蟑螂诱入瓶中就难于逃出。


                              IP属地:浙江65楼2012-04-11 17: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