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
(范蠡张良春秋简录)
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卑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劳忧者自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不妄取,不妄予,不妄想,不妄求,与人方便,随遇而安。
---洪应明《菜根谭》
引 子
吴越时期的范蠡和汉朝时期的张良,都是让我敬佩的人。我敬佩他们的不光是他们的才学还有他们那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随意淡泊。这后一点是我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范蠡初出山去帮助勾践时还是三十不到的青年人,但却以老年人都不曾有的稳重辅佐勾践的复国大计。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陪伴勾践在吴国做奴隶,一呆就是三年。他教导勾践学会忍,用平生的智慧帮助战后的越国重建,他敬重他的对手伍子胥,他总能在关键时刻最冷静。二十二年,人的一生中能有几个二十二年。范蠡把一生中最美好的二十二年奉献给了越国,那二十二年里他不是不知道“越王为人鸟喙,不可与同利也”,但我想他心里想的并不是勾践一个人,而是整个越国的黎民百姓。如果没有一个能力超强的人去辅佐勾践,勾践是太有可能的沉不住气而拖着整个越国再一次陷入水深火热中,那时就不是他越王勾践再去吴国做奴隶那么简单了,而是整个越国的彻底灭亡!范蠡深深明了这一点,他以他道家的修养来约束着勾践,帮着勾践出谋划策,制订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政策,当越国终于雪了国耻,当他最后助勾践北上称霸中原后,他却坚持不受加官进爵,选择离开,毫不恋栈。他极清楚自己的位置所在,一开始是试验自己到底有多少能力,没想到这一试验就把自己最宝贵最美好的二十二年搭在了越国。但他不后悔,他于这些年里磨练了自己,贮积了别人用一辈子都学不到的知识。最后不受勾践的威胁飘然离开,去经营自己的另一片天地。
在另一片天地里,范蠡照样活的有滋有味,弃政从商,被后人尊为商战始祖。范蠡的一生是传奇的、理性的。“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用来说范蠡真是在合适不过的了。
张良和范蠡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出身于贵族中,同样的最后家道中落。同样是出色的谋士,同样的最后辞官归隐。所不同的是,范蠡是被请出山来辅佐那个鸟喙之人,而张良是主动投靠到市井无赖出身的刘邦。范蠡拿越国当成一块试验田,春天撒种秋天收成,一步步地实现心中的理想。张良扶佐刘邦,最后重被请出山而保太子,为汉室江山鞠躬尽瘁。
历史上所留张良的资料太少,查资料时他的名字总是与萧何、韩信在一起,要不就和刘邦的名字在一起。他的生平事迹介绍还不如萧何多,不如韩信多,更无法与刘邦比。这样一个汉初三杰中的人物默默地看着历史一点点将他淡忘,默默地看着后人大加地研究韩信,为刘邦写传。我想,这也应该是他的意思。“等功名于物外,置荣利于不顾”,杜门谢客,深居简出,功成身退。这刘邦与勾践是大同小异的人物,都是可共患难不可共荣华之人。张良何等机智之人,汉朝建立后,他假托神道,将功名利禄看成身外之物,弃官后的生活虽不向范蠡那般再辉煌一把,但也是无惊无险,不用改姓名不用害怕汉室王朝对自己的迫害,心安理得地生活在自己的封地里安详平安地渡过一生。
(借这里将这两位大谋略家的生平事迹做个简介,张良虽没有什么单独的成本成书的传记或专门的研究,但他的思想他的智慧却是世人所共知的。他的事迹也常在史料中出现。范蠡的事迹虽也不少,但应该是朝代离的远些或古人对经商者不是那么看中,所以他的名气倒远不如张良了。好在咱们是现代人,现代人的思想就是与古代人的思想不一样,我想现代人更认为范蠡是最有智慧的人了。在那个时代,范蠡能做到陶朱公,真也是极了不起的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