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公共道德建设的思考
一是理性认识公共道德状况。一般来说,我们对公共道德状况的是基于媒体的资讯,而媒体的特点是注意小概率事件,而发生的一些道德失范事件从发生频率来说属于小概率事件。对大量的、每时每刻体现在人们恪守道德准则的行为并不是媒体聚焦的重点,这是媒体的特征所在,无需指责。然而,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小概率事件得出了公共道德极端低下的判断,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只有理性认识公共道德状况,才不会扭曲人们恪守公德的意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规范正在形成过程中,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互相碰撞、互相交融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困惑、行为紊乱,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需要我们正视。尽管如此,我们也会明显地感觉到,正在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正在逐步渗透到每个人意识中,越来越强烈地发挥它的指导、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二是在全面、系统地落实已有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载体、丰富内涵。提升公民道德素质需要培育社会道德资源,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很难想象,一个不守法、不遵纪的人会有多么高尚的社会公德意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漠视法律、漠视制度的现象,不仅在破坏我们的社会秩序,而且会传递到人们的道德观念上,磨损社会公德准则,最终会导致人们普遍的道德失范。因此,培育社会道德资源首先应当是全面、系统地落实已有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校正人们基本的公德意识。在这个基础上跟随社会前进的脚步,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内涵,创新与丰富的基本原则应当是:互动而不是说教,喜闻乐见而不是僵硬呆板。三是以加强职业道德为重点,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也需要每一个公民积极参与。当前,应以加强职业道德为重点,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在一个职业道德良好的机构或场所,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自然产生出保护这种状态的意识。反之,面对没有职业道德的人、身处职业道德较差的机构和场所,人们的心境会变差,社会公德的约束意识也会降低。加强每个行业职业道德建设不仅可以培育本行业从业人员的公德意识,还可以长久地影响他人的公德意识,而且职业道德建设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如果每个窗口行业都能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有一个大的提升,必然会对全社会的公德意识提升作出较大的贡献。
要以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根本,不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持续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围绕普及文明风尚、维护公共秩序、提高服务水平、改善城乡环境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开展礼仪知识宣传、礼仪知识竞赛等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人们在公共场合中,讲公德、守秩序、促和谐,推进道德养成、优化社会秩序。进一步倡导环保理念,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讲究卫生、保护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突出“建设和谐家园”这一主题,在丰富节日内涵,挖掘民俗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等方面见成效。要充分利用各类节假日,组织开展“缅怀先烈、爱我中华”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展示地域文化魅力,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持续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精心组织道德模范巡回宣讲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深入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崇尚、关爱、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困难对象实施帮扶,在全社会树立“好人有好报”的理念。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