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飞到2026吧 关注:151贴子:17,107


1楼2012-03-27 16:33回复

    我当然不是诅咒他死,他可以废掉小皇帝,杀光那些反对自己,可以自己当皇帝,那样他可以活的更长,可以带领满洲人创造更大辉煌,他可以成为现在妇孺皆知的多尔衮大帝,可以将前后的那些皇帝彻底笼罩在自己的光环下,他可以……可他竟然没有,也许是还有来的及,可他终究是没有……所以自己才彻底被他打动,彻底替他惋惜,彻底将他崇拜,彻底的无法忘记……就像那句著名的话:走的人还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已经死了,但他还活着……至少,他会一直活在自己心中……至少,英雄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不曾离去……他永远不会从我们心中离去……永远

    


    3楼2012-03-27 16:41
    回复
      2025-05-29 12:59:40
      广告
      快速发表回复...熬鹰,是一次从肉体到心灵对鹰的彻底戕害,一个高傲、自由的灵魂,经一番自徒劳的挣扎后,最终会因悲愤、饥渴、疲劳、恐惧而无奈屈服,成为猎人逐兔叨雀的驯服工具。凡亲眼看过熬鹰惨烈场景的,都终生难忘。 这是一只刚刚成年的苍鹰,嘴尖锐而弯曲,披一袭铁灰色毛羽,带有利钩的趾爪苍劲有力,但它的腿却被一条铁链拴住。 第一天,猎人在鹰的周围布上绳网,绳网的外面摆放着鲜嫩的羊肉和清水,苍鹰对此不屑一顾。自从不慎撞入猎人布下的机关被缚那一刻起,苍鹰就表现出暴烈悍野的气质,两只虬劲的鹰爪不停地抓挠,将铁链哗哗抖动,口中发出一阵阵悲愤苍凉的唳啸。猎手在网绳外冷笑着。鹰愤怒地一次次向他扑击,但一次一次都被铁链拽回,重重地摔倒在地。徒劳地扑击中,鹰的体力一点点耗去。 夜幕降临,深秋的风带着砭骨的寒意。猎人在场地边生起一堆火,火光下,雄鹰的两只眼血红,怒视着不怀好意的猎手。猎手的眼睛也是血红的,和鹰对峙着。 第二天,当第一缕晨光染上雄鹰的羽毛时,它更加愤怒急躁了。它隐隐觉出腹中的饥饿,猎手殷勤地将羊羔肉捧到它眼前。雄鹰凶猛地撑开门扇般的翅膀向猎手扑去。猎手急忙躲闪,但还是被鹰鼓起的劲风扫了个趔趄。鹰对鲜嫩的羊肉置之不理,只用喙去喙击铁链,啪 —— 啪 —— 啪发出爆响,鹰喙已鲜血淋漓,鹰仿佛不知疼痛,一如既往地啄击着。鲜血,一点点滴下来。又是一夜对峙。两天两夜过去了,猎人在与鹰的对峙的过程中一点点磨灭着它的野性,消磨它的意志,使它产生对人的敬畏心理。猎手看到,夜深后,在无边黑夜的包围下,苍鹰的戾气一点点消散,但猎手不敢松懈,他怕稍不慎即会前功尽弃。当第三天阳光普照时,鹰嘴已经结满黑硬的血痂,淤血甚至堵塞了鼻孔,眼中集结的怒气消散殆尽,疲弱的身躯仿佛再也拖不动沉重的铁链,蕴满黄金般光泽的眼睛不时半眯,似随时都会睡去。猎人手拿棍子,不停地撩拨它(这已使它几日几夜不能安睡了)。无可忍耐之下,苍鹰的怒气又一下子凝聚,但已没有了锐气。它喑哑的叫声缺乏底气,少了威慑,多了悲伤与无奈。秋风袭来,鹰的毛羽显得苍老凌乱毫无光泽,再也找不出昔日天之骄子的神情 —— 它的体力与意志都濒临崩溃。 又一个白日过尽寒夜降临。在猎手精心安排的场地下,响起阵阵野兽的嗥叫。雄鹰拢紧身上的毛羽,将身体畏畏缩缩移向火堆,它感到自己的孤独无助。野兽的嗥叫逼近了,鹰身上开始有了明显的颤栗。猎人清楚地看到,鹰眼里闪过一丝乞怜。猎人走进网围将鹰抱入怀中,抚摸鹰的头部,它不再挣扎啄击,任猎人的手指从头顶滑下,顺着修长的脖颈,抚摸到宽阔的背脊。鹰驯服地舒展开身体,眼睛里透出温和与顺从的光。这时猎人再将鲜嫩的羊肉托上掌心,鹰迅速地一块块叨入口中 —— 一只鹰熬成了! 猎手的体能也快熬尽了,他得睡上三天三夜才能恢复元气。 当这只鹰再次出现时,不是蹲踞在猎手的肘上肩上,就是在猎手的头上低飞盘旋,待到远方猎物闪现,它便会迅猛出击 …… 猎手得到猎物时,会大度地将肠子、肝肺等扔给它。 一个桀傲自由的灵魂从此消失。


      来自掌上百度6楼2012-11-05 15:42
      回复
        快速发表回复...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大妃,就是第一妃子,正福晋,按汉人的话来说多尔衮是嫡出。大妃阿巴亥共有三子,长子阿济格,次子多尔衮,三子多铎。
          努尔哈赤死时阿巴亥才只有三十七岁,而努尔哈赤死亡年龄是六十八,两人足足相差三十有余,老夫少妻,而这位少妻十二岁就嫁给努尔哈赤,据说丰姿饶艳,可想而知,阿巴亥是如何深受努尔哈赤宠爱。而这种宠爱在历朝历代带来的结果经常就是枕头风,子凭母贵,应该说她的孩子非常有希望被立为下一任皇帝。无论立嫡还是立贤,多尔衮可说都是不二人选。多尔衮从小表现非常好。努尔哈赤生前就评论多尔衮“聪慧多智,谋略过人”,事实证明这位父亲还是非常有眼光和远见的。


        来自掌上百度8楼2012-11-05 16:53
        回复
          快速发表回复...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母亲是努尔哈赤的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大妃,就是第一妃子,正福晋,按汉人的话来说多尔衮是嫡出。大妃阿巴亥共有三子,长子阿济格,次子多尔衮,三子多铎。
            努尔哈赤死时阿巴亥才只有三十七岁,而努尔哈赤死亡年龄是六十八,两人足足相差三十有余,老夫少妻,而这位少妻十二岁就嫁给努尔哈赤,据说丰姿饶艳,可想而知,阿巴亥是如何深受努尔哈赤宠爱。而这种宠爱在历朝历代带来的结果经常就是枕头风,子凭母贵,应该说她的孩子非常有希望被立为下一任皇帝。无论立嫡还是立贤,多尔衮可说都是不二人选。多尔衮从小表现非常好。努尔哈赤生前就评论多尔衮“聪慧多智,谋略过人”,事实证明这位父亲还是非常有眼光和远见的。


          来自掌上百度9楼2012-11-05 16:53
          回复
            快速发表回复...我一直觉得,某衮这人,对所有满人都是轻蔑的,鄙视的,觉得他们的智商都不如自己;对汉臣也是如此,因为他鄙视汉臣没有气节,鄙视他们的虚伪和内讧。同时,又因为这种鄙视的心理一直存在,所以某衮懒得和这些不如自己的人怄气或者打压他们。因为不是一个档次的,所以某衮懒得和他们一般见识


            来自掌上百度11楼2012-11-05 17:05
            回复
              快速发表回复...我一直认为,清朝十三个皇帝当中,没有一个比得上多尔衮的。如此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真的不知道那么多种火器的好处吗?   举一个例子,攻打大同时,最后一次御驾亲征的多尔衮给北京的诏书中,不但一一写出了需要即时运来的重炮各自的名称,甚至直接将那些需要前来大同的炮手的名字也写了出来。我特意看了,不是随便说出一两个,而是一一指名道姓! 想想一下,一个实际上的皇帝,自己有几门火炮、有哪些熟练的炮手,记得一清二楚,说明什么?还能说他不重视火器吗?那清军不使用火枪的理由也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即便是象滑膛隧发枪这样的高级玩意儿,求真务实的多尔衮还是发现,在战场上这东东一样的不好使。 俺又想到甲申年山海关一役,清兵原来的路线是绕到北长城破墙入关,多尔衮考虑到山路崎岖,没有命令随军携带火炮。后来吴三桂于翁后清降,多尔衮临时改变战略,决定直捣山海关,马上命人回到盛京调火炮。再有,当年多铎与李自成的闯军决战于潼关,多尔衮也是命多铎等到重型火炮调到潼关才总攻的。
              汤若望是如何看待多尔衮的。作为顺治的忘年交以及天主教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皇帝的特别眷顾,人们通常会认为汤若望对多尔衮的评价会带付有色眼镜。然而并非如此,汤这个人还是知恩图报的。  事实上多尔衮对待汤若望并不比顺治对他差,要说差别,就是多尔衮始终当汤若望是一介臣子,而顺治对待汤若望就如父如友如师。汤若望对多尔衮的评价还是相当客观中肯的,他认为多尔衮是清帝国的缔造者和统治者,是实际上的皇帝。而且就在别人都对多尔衮诚惶诚恐的时候,汤若望是唯一大胆预言多尔衮命不久长的。但是就是在多尔衮死前的几个月,也没有忘记这个忠心为清朝服务的洋人,他特别赐给汤若望一块崇文门内的土地以供其建造心心念念向往的西洋式大教堂,并赐银一千两作为建造费用,这在当时已属创举。当远东第一座西洋式天主教大教堂落成时,这时已经是顺治十年,当时的北京居民争相围观,蔚为奇景。 
              


              来自掌上百度12楼2012-11-05 18:29
              回复
                快速发表回复...多尔衮怎样评价自己:)“王上曰:予不说马御史的不是。但我素性。遇有干誉邀名之事,不惟我不肖为,即见人为之,亦不胜其羞耻。”(《摄政王起居注》)
                转贴:西洋-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眼中的多尔衮     卫氏本人对这位阿玛王是挺欣赏的,现引文如下: “皇帝遗命他六岁的儿子继承帝位,托付自己的兄弟们忠实谨慎地辅佐这个小孩子。让最年长的兄弟作辅政,这些人都是小皇帝的叔伯,组成一个优秀的集团,不抱有任何野心地拥戴这个孩子治国。  “在年幼的皇帝登基的同一天,他把年长的叔叔认作摄政和父亲,用鞑靼语言称他为阿玛王,就是皇父的意思。皇帝把所有的军机事务交给他办理,让他掌握整个统治权,因为他具有超人的谋略和精明,并以勇武和忠实著称。他的聪明才智使最有学识的中国人都钦佩不已,他的公正仁慈赢得平民百姓的爱戴。” “1651年初,阿玛王可悲地死去了。这件事掩盖了鞑靼胜利的光辉。阿玛王使鞑靼获得了中国,由於他的贤明公正仁慈和军事才能,鞑靼人和中国人都对他很敬畏。这个当权者的死给朝廷带来很大的麻烦,。。。” “但是我肯定,阿玛王之死必然给鞑靼帝国留下后患,使他们产生大混乱。因为他们很难找到一个象阿玛王那样令人敬畏,精通兵法,善於治国的人才。” 讲到豪格之死,卫谈到 “这个戴着胜利桂冠的征服者回到北京,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奖赏,反而受到摄政阿玛王的贬辱平白无故地断送了性命。由於在几个月的行军和艰苦工作中,死亡的人数比战场上战死的人还多,他受到玩忽军务的指责。他天性直率,本以为自己会大手褒杨而不是责备。他极为愤怒,把鞑靼式的帽子扔在地上,轻蔑地践踏它,由於这种行为,他被囚禁在专为犯罪的皇族设置的监狱中。但是他不愿意在成为皇族中第一个在中国遭受侮辱的人,在被带到中国人称为高墙的监狱之前,就在自己的宫中可悲地上吊自杀了。这个勇敢的亲王应该有更好些的命运,很多人认为阿玛王出自竞争的心理去贬低他,但我认为阿玛王是害怕这个有勇有谋得人作出鲁莽的举动破坏鞑靼的事业才这样做的。” “在这段叙述中,也许没有什么值得赞美的东西,但当你想到,鞑靼人在七年时间里,征服了如此辽阔的地域,比一支军队七年内能走的路程还要多,这时值得钦佩的”
                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西文名马尔蒂诺·马尔蒂尼。他于崇祯十三年(一**〇)来中国,两次到杭州传教。后居北京。顺治七年,他曾亲睹清世祖大婚典礼,多尔衮死后,他在《鞑靼战纪》中记载说:“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阿玛王(多尔衮)华丽的陵墓,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
                说沈阳故宫收藏了当年多尔衮用过的刀,比平常人用的要长大约一半,足以可见多尔衮的勇猛。
                关于其言谈。很多人认为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无非是一介武夫,粗鲁无比。如果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在鞑鞜漂流记和李朝实录中,均有多尔衮善言谈而又幽默的描述,而且颇有咬文嚼字的文人能力。在故宫历史档案多尔衮摄政日记(国民党撤出大陆之时,从故宫带走了重要的史料和宝物,中途丢失,从而得以公诸于世,现在已经出书,为原版文言文,取名多尔衮摄政日记)中,更是清晰地展现出多尔衮的政治头脑和干练手腕。先举一例来说明:
                王上曰:“闯贼暴戾百姓,痛恨我大清。此来新政也,只如常小民便自悦服。”
                大学士等对曰:“为汤武殴民者桀与纣也!王上新政比明季多善如FU,免钱粮、严禁贿赂,皆是服人心之处。”
                王上曰:“善与不善,惟天可表。”
                又云,“崇祯之亡,天数已定。彼时总有良臣也,济不得事。”
                又云,“崇祯皇帝也是好的,只是武官虚功冒赏,文官贪赃坏法,所以把天下失了。”
                又云,“予在东边时,每见此中朝报,下以此蒙上,上得旨意亦以此蒙下,最为可笑。后来越看不得了,所以径不看了。”
                王上良久复云:“御史赵开心,驳了他一个本,再不见上了。人臣进言,是的自是,即偶然说的不是,何妨再上!”大学士等对: “想他有敬慎的意思。”
                王上曰:“他家中定做下几个本也不可知。”
                言迄,大学士刚林等持冠带品级跪前呈览。
                是日也,王上霁色而谈,言无不尽,诸臣悉为畅快,移时方出。
                多尔衮通满、汉、蒙、朝四种语言,有载他曾与朝鲜国王、世子同出狩猎,不带翻译,只带侍卫,却相谈甚欢。而且善于学习,他的汉化倾向在皇太极时期甚至使得黄台吉产生了警惕。


                来自掌上百度13楼2012-11-05 18:31
                回复
                  2025-05-29 12:53:40
                  广告
                  快速发表回复...王上良久复云:“御史赵开心,驳了他一个本,再不见上了。人臣进言,是的自是,即偶然说的不是,何妨再上!”大学士等对: “想他有敬慎的意思。”王上曰:“他家中定做下几个本也不可知。”言迄,大学士刚林等持冠带品级跪前呈览。是日也,王上霁色而谈,言无不尽,诸臣悉为畅快,移时方出。侍读陈具庆恭记。
                  顺治二年 六月初六 王上问:“赵开心日日上疏,想他皆属宿构。”大学士等奏:“赵御史叨蒙钦赏,图报方殷,自然有怀必尽。” 
                  六部督察院诸臣入见。王上曰:“方今江南平定,人心归附,若不乘此开基一统,岂不坐失机会。诸臣各宜同心一力,因时建功,凡属职业当务,切实恪共底绩,勿尚虚名,徒饰浮说。”又言:“果能矢忠矢公,清廉勤慎,各尽职业,天下自致太平。”又曰:“明季诸臣,窃名誉,贪货利,树党羽,肆排挤,以欺罔为固然,以奸佞为得计,任意交章,烦渎主听,使其主眩惑,用人行政,颠倒混淆,以致寇起民离,祸乱莫救,覆辙在前,后人炯鉴!”
                  冯铨奏曰:“诸臣所言所为,俱难逃王上洞察。”王上曰:“别的聪明我不能,这知人一事,我也颇用功夫。”
                  王上谕洪承畴曰:“凡我所心爱之人,虽万金不惜。昨赐卿衣帽所直无几,卿此行须用心做事。”承畴对曰:“感王上厚恩,敢不竭尽心力。”奏事毕各退。
                  又谕大学士:“我在东边只闻洪军门是至清的好官,其用兵上阵亦有可观。如松山之役,我颇劳心焦思,亲披坚执锐。卿后虽无成,亦是见卿之能。我之体弱精疲亦由于此。”大学士冯铨奏曰:“洪军门前虽得罪,今承使南方,功成亦可赎罪。”王上曰:“我亦见他做得来,诸王也荐他,故令他南去。”诸臣饭毕,王上各赐香瓜一银盘,大学士等顿首谢,趋出。


                  来自掌上百度16楼2012-11-05 19:31
                  回复
                    快速发表回复...闰六月二十一日,……大学士等奏都察院具揭为赵开心讨衣帽。王云:与他。良久又云,不是为剃头赏他,但因他敢言。大率赵开心言事十件,未必尽是,然可听者居多。大学士等曰:敬如王谕。
                    王上曰:“即如明朝宫女数千,王府亦多宫女。此时也照此行之可乎?!”遂问宫女选于何处。大学士等奏曰:“朝廷传旨令礼部选,王府请圣旨选于其 国。”王上笑而问曰:“目前就行此事如何?”大学士等奏曰:“此时天下初定,民心惊恐,此事必不可行。臣等仰见王上圣德,亦必不行此事。” (汗呐,似乎是有点好色。。。)


                    来自掌上百度17楼2012-11-05 19:32
                    回复

                      多尔衮 孝庄秘史 (MV)


                      18楼2012-11-06 16:38
                      回复

                        美人吟


                        20楼2012-11-07 16:41
                        回复

                          


                          21楼2012-11-07 16:46
                          回复

                            君不见


                            22楼2012-11-07 16:48
                            回复
                              2025-05-29 12:47:40
                              广告

                              多尔衮MV-月光


                              23楼2012-11-07 16: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