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误以为袴褶就是北朝流行的那种膝盖下面扎带子的大口裤的名称,刚才翻了一些资料才发现我错了,原来褶是配合大口裤穿着在身上的短衣,也就是我们在陶俑里常见的那种长度到大腿中部的短衣,属于胡服的一种。下面的大口裤,只叫袴,不应称为褶袴。
褶袴,也就类似于衣裳这个词,上衣下裳,是配合着穿在身上和腿上的一整套,不是单件。而且这种服饰不但胡人穿,汉人也穿,不但百姓穿,公卿王侯也穿。也就是说,高家男人们平时也会这样穿,而且很有可能朝服的下面也是穿这种裤子的,当时这是一个流行风尚,裤子口越大越时髦越尊贵。
当然,还有一种穿法,就是外面穿袍子,里面穿裤,我猜测这种裤子就是小口裤了,因为那种大口裤在袍子里肯定会导致行动不便的。这一点从娄昭君的列传里也可以反映。
“(娄昭君)慈爱诸子,不异己出,躬自纺绩,人赐一袍一裤。”
像这个复原图,右侧的官员所穿的是北朝最流行的服饰,也就是上“褶”,下“袴”,外罩“裲裆”,这样说大家就更容易理解了。裲裆是加在身上的类似马甲一样的东东,主要是为了保暖,穿戴也方便,也用于戎装,也就是裲裆甲。
当时的皮带已经有了插针式的便利设计,用于裲裆上面的带子以及腰带。所谓“金带”,就是皮革的带子上面镶黄金的,一般人是没有的,所以它出现在史书里时,只有王侯人物才能戴的。

娄睿墓壁画里穿裲裆的武士,注意看肩头的插针的皮带扣设计

以下部分为度来的资料,可供参考。
裤褶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装,上衣为褶,比襦略长的上衣,袴即裤子,男女均穿。北朝的袴褶除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普遍服饰外,基本上用作戎服,也可作为马
上之服;其裤舒散者可作为便服使用,是北朝服饰的一个特点,通身红色的袴褶又叫“红袴褶”,为皮制。
北朝以后,受北方少数民族尚武、善骑射、从戎、打猎的
影响,逐渐被南、北方汉族官宦庶民采纳,并在此基础上百官的朝服将袴的裤口放大,褶的袖口加宽,右衽改成左衽,即其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左衽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南北朝的裤有小口裤和大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方便,故用三尺长的锦带将裤管缚住,称为缚裤。
《魏志·崔琰传》记载,魏文帝为皇太子时,穿了裤褶出去打猎,有人谏劝他不要穿这种异族的贱服;而到晋朝裤褶就规定为戒
严之服,天子和百官都可以穿;《宋书·帝纪》说,宋后废帝(刘昱公元473年至476年)就常穿裤褶而不穿衣冠;《南史·帝纪》则说,齐东昏侯把戎服裤褶
当常服穿;在后魏朝服都穿裤褶,《梁书·陈伯之传》记载,褚缉写了一首诗以讽刺后魏人,诗曰:“帽上着笼冠,袴上着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反映
了当时的衣着情况,三国两晋时期,裤褶服主要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到南北朝时期袴褶则在汉族中也流行开来,汉族上层社会男女也都穿裤褶,用锦绣织成料、毛
罽等来制作,脚踏长靿靴或短靿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