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月吧 关注:1,924贴子:48,712
  • 13回复贴,共1

【中国历史人物】 被朱棣诛灭十族的方孝孺(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
 方孝孺生于1357年,卒于1402年,浙江宁海人。是朱元璋的皇长孙朱允炆的老师。因为太子朱标 死得早,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这就是建文帝。后来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夺取了皇位。要方孝孺写即位诏书。方孝孺坚拒不从,被灭十族(九 族加门生共十族),遭难者达873人。


1楼2012-03-15 13:11回复

    方孝孺画像
    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 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诛十族。
    被灭“十族”的方孝孺
      太祖在位三十年,病殁,享年七十一。由于太子早逝,遗诏传位于太孙允炆。方孝孺被称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辅佐朱元璋孙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满朝廷(其实是 一大派系)。燕王朱棣打下金陵后,第一个要收服的就是方孝孺,偏偏这位老夫子一身傲骨,两次见新皇帝都是披麻戴孝、嚎啕痛哭,朱棣低声下气请他代拟诏书 (逼他表态),他只写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朱棣问他:“难道你不怕死吗?”方孝孺答:“要杀便杀,诏不可草。”朱棣:“难道不顾及你的九族吗?”方孝 孺:“不要说九族,诛十族也不怕。”这一下皇帝火了,在方孝孺九族之外,加上“门生”“朋友”凑成十族,统统杀掉。


    2楼2012-03-15 13:12
    回复
      2025-05-10 15:42:35
      广告
      散文《蚊对》
      明代·方孝孺
      原文
        天台生困暑(1),夜卧絺帷中(2),童子持翣扬于前(3),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
        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4),拂肱刺肉,扑股噆面(5),毛发尽竖,肌** 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 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6),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噆吾血者耶?皆尔不谨,褰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 置火于端,其烟勃郁(7),左麾右旋(8),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童子闻之,哑尔笑曰(9):“子何待己 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10)!夫覆载之间(11),二气絪缊(12),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糜鹿与庸狨 (13),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 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14),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15),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 矣(16),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 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粟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 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17),吮其膏而盬其脑(18),使其饿踣于草野(19),离流于道路(20),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 今子一为蚊所噆,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


      5楼2012-03-15 13:25
      回复
        赏析
          《蚊对》 选自《逊志斋集》 卷六。文章以天台生被群蚊叮咬,责骂童子为引子,引出童子的一段尖锐的答话。话中指斥了剥削者比蚊子尤为厉害,“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 其饿踣于草野,离流于道路”,血淋淋的剥削压迫事实,比蚊子叮人更为残酷。更为甚者,他们的“呼天之声相接”,但却“无恤之者”。但作者只是站在传统儒家仁政思想的基础上来说的,不可能认识到阶级的压迫与剥削。文章绘声绘色,写得颇为生动。
        注释  (1)天台生:作者自称。   (2)絺(chī帷)细葛布蚊帐。   (3)翣(shà):扇子。   (4)慕:思念。   (5)噆(cǎn): 叮咬。   (6)饫(yù):饱,足。   (7)勃郁:风吹烟回旋的样子。   (8)麾:通“挥”,挥舞。   (9)哑(è)尔:笑的样子。   (10)尤:指责,归罪,怨恨。   (11)覆载之间:指天地之间。   (12)二气:指阴阳二气。絪缊(yīn yūn):天地间阴阳二气交互作用。《易*系天下》:“天地絪缊,万物化淳。”言天地间阴阳两气交互作用,万物感之而变化生长。   (13)庸狨(rōng):大牛和金丝猴。   (14)罗:捕鸟的网。   (15)黾(měng):金线蛙。   (16)泰:极。   (17)陵:同“凌”,侵侮,欺压。   (18)盬(gǔ):吸饮。   (19)踣(bó):跌倒,僵仆。   (20)离流:流离,离散。
        


        6楼2012-03-15 13:27
        回复

          --------------------------------------------------------------------------------------
          译文
             天台生因为天气热而难受。晚上躺在细葛做的蚊帐里面,童子手里拿着大扇子在前面挥动,舒服极了,于是就睡着了。过了很久,童子也睡着了,丢掉大扇子,靠 在床边,鼾声像打雷一般。天台生惊醒过来,以为快要刮风下雨了,抱着自己的膝盖坐在那里。不久,耳旁听到飞动鸣叫的声音,像是唱歌、又像是在倾诉,像是充 满哀怨、又像是充满思慕;接着就攻击天台生的手臂,刺入到他的肉里面去,扑向他的大腿,咬啮他的脸面,让天台生毛发都竖了起来,肌肉也几乎要颤动。天台生 两手用力合拍,掌心湿湿的、好像是汗水,拿来闻闻,竟是鲜血的腥味啊!天台生吓一大跳,不知该怎么办,就用脚踢了踢童子,呼叫他说:“我被小虫咬得难受, (你)赶紧起来找蜡烛照明。”蜡烛来了,蚊帐全都开了,原来有几千只蚊子聚在蚊帐边。蚊子们看到烛火,四散乱飞,好像一群蚂蚁,好像一堆苍蝇,尖尖的嘴 巴、饱饱的肚皮,通体涨大变红。天台生骂童子说:“这不正是啮吮我血的东西吗?都是你不谨慎,把蚊帐拉开而放它们进来!况且这些东西是异类,如果好好预防 的话,它们又那能害人呢?”童子拔了些蒿草、捆成一卷,就在草端点起火来,烟随着风回旋,童子拿着蒿草左右挥来挥去,绕床好几圈,把蚊子赶到门外去了。童 子回报天台生说:“可以好好睡觉了,蚊子都赶走了。”
            天台生于是拂拭席子,正要睡觉,忽然呼喊老天而感叹地说:“老天您为什么要生出这种小东西来伤害人呢?”
          


          7楼2012-03-15 13:28
          回复
              童子听了,哑然失笑地说:“您为什么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又过分又固执地怨恨老天呢!天地之 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产生变化,赋予它形体、授给它本质,使人和物得到了区分。大的动物是犀牛、大象,怪异的动物是蛟龙,凶暴的动物是老虎、花豹,驯服 的动物是糜鹿、金丝猴;长羽毛的是飞禽、是走兽,**无毛的是人、是虫;无不都有供养。虽然有大小长短的不同,然而寄托形体在这天地之间,都是一样的。如 果从我们人类的角度来看的话,则会认为人类高贵而动物低【百度】贱;


            8楼2012-03-15 13:30
            回复
              如果从天地的角度来看的话,则果真有那个高贵、那个低【百度】贱呢?现在我们人类自抬身价,号称是天地 间的主


              9楼2012-03-15 13:31
              回复
                ……http://baike.baidu.com/view/1484079.htm人吗?今晚蚊子动一下嘴巴,您就对老天哀号而加以控【百度】诉。假如那些被人类所吃的动物,它们也都向老 天哀号控【百度】http://baike.baidu.com/view/1484079.htm告的话,那么老天要处罚人类,又该怎么办呢?


                10楼2012-03-15 13:32
                回复
                  2025-05-10 15:36:35
                  广告
                   “况且动物被人类吃,人类被动物吃,这是不同的种类,还可以说得过去。而且蚊子还对人谨慎畏 惧,大白天不敢暴露他们的形迹,躲在看不见的地方来观察人,乘人疲惫松懈的时候,然后才有所谋求啊!现在同样是人类,吃着米粟、喝着热汤,这是相同的啊! 养活妻女、教育小孩,这是相同的啊!穿戴容貌,也没有不相同的啊!可是人类却在大白天里公然乘着同类有间隙的时候来欺负他,吮吸他们的脂膏和脑髓,让他们 饿倒在草野间,让他们在道路上流离失所,呼天抢地的声音连接不断,也没有人怜悯他们。现在您一被蚊子咬啮,就立即睡不安稳,知道同类相残却好像没听见过一 样,这难道是君子先别人后自己的道理吗?”
                    天台生于是将枕头扔到地上,拍打心窝、发出长叹,披上衣服、走出门口,一直坐到天亮。


                  11楼2012-03-15 13:32
                  回复
                    《指喻》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的一篇散文。文中借郑君生病而未能及时医治,几乎酿成大错之事,说明防微杜渐的重要性,是一篇典型的以小喻大的文章。


                    12楼2012-03-17 00:02
                    回复
                      《指喻》原文
                        浦阳[1]郑君仲辨,其容阗然[2],其色渥[3]然,其气充然[4],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5]焉,隆起而粟[6]。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7],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8]刺状,肢体心膂[9]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10]。终日可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11],否亦将为[12]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13]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14]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15]疮痏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16]之余,吏之戕摩[17]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18]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19],非久于布衣[20]者也。《传》[21]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22]九月二十六日述。


                      13楼2012-03-17 00:04
                      回复
                        注释  [1]浦阳:唐时设浦阳县,五代吴越改名浦江,今属浙江湖州市。   [2]阗(tián)然:丰满的样子。   [3]渥(wò)然:红润的样子。   [4]充然:充盛的样子。   [5]疹(zhěn):皮肤上起的红色小颗粒。   [6]粟:谓小米粒那么大。   [7]握:四寸为一握   [8]剟(duō)刺:亦作“刺剟”,即刺的意思。   [9]膂(lǚ):脊梁骨。   [10]瘳(chōu):病愈。   [11]肝膈(gé):肝脏和膈膜,这里泛指人体的内脏。   [12]为:治。   [13]君:指郑君仲辨。   [14]傅:涂   [15]特:只。   [16]疲敝:也作“疲弊”,困苦穷乏。   [17]戕摩:残害、消灭。   [18]无虞:无忧。   [19]虑周行果:思虑周密,行为果断。   [20]布衣:指平民。   [21]传:指《左传》。《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22]洪武辛酉: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   [23]余:我


                        14楼2012-03-17 00:04
                        回复
                          《指喻》译文
                            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他的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神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对此感到疑惑,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拿给人看,看得人像以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像割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受痛的。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设法寻求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治愈。一天治得好,用艾草就可以了!过十天要治得好,用药草才可。到成了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肝脏、横隔膜,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除非能从内部治它,否则病势不会停止,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涂有效的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变成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当初发生,容易处理时,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忽它而不加顾虑,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很长的时间,用尽了脑筋,精疲力竭,才仅仅能把这祸患克服。天下像这拇指的人太多了!我们可以说,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轻忽它。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戒惧的。
                            从前天下的情形,有像郑先生的身体一样的强壮无病痛吗?爱天下的人,能像郑先生那样爱惜他的身子吗?可是足以成为天下的大患的,何止于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痏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痏不敢忽视它,只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因而几乎形成大病。何况一般人对问题,总是以非常疏忽态度来看待它,又加上国家久经战乱,民力疲困之后,一般官吏残害剥削百姓,更加速问题的恶化,此种事情加速祸害的形成是非常严重的!侥幸问题还没发生,就认为不必忧虑而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居平民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三折肱而成良医。”(一个人曾三次折断手臂,接受那么多的医疗经验,经验有了,自己也就成为疗伤的良手了。)郑先生以后如果居官的话就应该以“拇病”的例子来作借鉴。


                          15楼2012-03-17 00: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