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墨泊书吧 关注:128贴子:4,901

【诗词格律】想学的进来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度娘 防河蟹


IP属地:北京1楼2012-03-13 02:03回复
    第三节 平仄
    知道了甚麽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甚麽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著,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於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1],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著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於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裏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麽,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裏,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於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裏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裏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麽,入声字在你的方言裏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於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麽,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裏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著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人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IP属地:北京4楼2012-03-13 02:16
    回复
       第四节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甚麽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竝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裏“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於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麽,散文与诗都用得著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是例子还不合於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於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破厚腹中空。
      这裏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关於诗词的对仗,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裏。
         [1] “铿锵”,乐器声。指宫商协调。
         [2] 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 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 “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裏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IP属地:北京5楼2012-03-13 02:17
      回复

        凭甚麽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著,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於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1],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著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於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裏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麽,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裏,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於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裏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裏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麽,入声字在你的方言裏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於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麽,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裏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著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人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第四节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甚麽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竝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裏“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IP属地:北京10楼2012-03-13 02:24
        回复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於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麽,散文与诗都用得著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是例子还不合於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於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破厚腹中空。
          这裏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关於诗词的对仗,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裏。
             [1] “铿锵”,乐器声。指宫商协调。
             [2] 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 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 “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裏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第二章 诗律
          第一节 诗的种类
          关於诗是种类,问题是相当重复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法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1]。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於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於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於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IP属地:北京11楼2012-03-13 02:24
          回复

            (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30]。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31]。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c)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b)类。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a)(c)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这是(a)(c)两类的结合。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b)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於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於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於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於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於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页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於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IP属地:北京17楼2012-03-13 02:24
            回复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於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八)古风式的律诗
              在律诗尚未定型代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才是律诗。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éng),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鹤”,古读入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当然,这所谓“应该”是从后代的眼光来看的,当时律诗既然还没有定型化,根本不产生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例如: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32]
              作者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的平仄规则。第一句第六字应仄而用平(“堂”)[33],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相”),第三句第六字应平而用仄(“磬”),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更见”),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渔樵”)。第五六两句是“失对”,因为两句都是仄起的句子。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一般的平仄规则(虽然可以为拗救)。除了字数、韵脚、对仗像律诗以外[34],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篇古风。又如:
              寿星院寒碧轩
                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霑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35]?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摇”),这种三平调已经给人一种古风的感觉。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尺”字古属入声)[36]。第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夏”)。第四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第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绿雾”),第六字应仄而用平(“人”)。第五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四字应仄而用平(“蝉”),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叶”)。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应仄而用平(“林”)。第八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鹤骨”),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缘”)。第七句第五字(“对”)也不合於一般平仄规则。跟“摇窗扉”一样,“霑人衣”、“穿林飞”、“何缘肥”都是三平调,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参看下文第六节第四小节《古体诗的平仄》)。作者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和失粘。若依上面的衡量方法,第二句是失对,第五句和第七句都是失粘。
              


              IP属地:北京18楼2012-03-13 02:24
              回复

                凭甚麽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著,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於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1],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著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著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著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於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裏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麽,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裏,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於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裏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裏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麽,入声字在你的方言裏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於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麽,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裏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著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人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著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第四节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甚麽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竝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裏“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IP属地:北京24楼2012-03-13 02:24
                回复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於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麽,散文与诗都用得著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是例子还不合於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於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破厚腹中空。
                  这裏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关於诗词的对仗,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裏。
                     [1] “铿锵”,乐器声。指宫商协调。
                     [2] 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 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 “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裏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第二章 诗律
                  第一节 诗的种类
                  关於诗是种类,问题是相当重复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法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1]。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於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由於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於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IP属地:北京25楼2012-03-13 02:24
                  回复

                    (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30]。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31]。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c)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b)类。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a)(c)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这是(a)(c)两类的结合。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b)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於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於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於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於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於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页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於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IP属地:北京31楼2012-03-13 02:24
                    回复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於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八)古风式的律诗
                      在律诗尚未定型代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才是律诗。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éng),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鹤”,古读入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当然,这所谓“应该”是从后代的眼光来看的,当时律诗既然还没有定型化,根本不产生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例如: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32]
                      作者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的平仄规则。第一句第六字应仄而用平(“堂”)[33],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相”),第三句第六字应平而用仄(“磬”),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更见”),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渔樵”)。第五六两句是“失对”,因为两句都是仄起的句子。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一般的平仄规则(虽然可以为拗救)。除了字数、韵脚、对仗像律诗以外[34],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篇古风。又如:
                      寿星院寒碧轩
                        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霑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35]?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摇”),这种三平调已经给人一种古风的感觉。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尺”字古属入声)[36]。第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夏”)。第四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第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绿雾”),第六字应仄而用平(“人”)。第五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四字应仄而用平(“蝉”),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叶”)。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应仄而用平(“林”)。第八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鹤骨”),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缘”)。第七句第五字(“对”)也不合於一般平仄规则。跟“摇窗扉”一样,“霑人衣”、“穿林飞”、“何缘肥”都是三平调,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参看下文第六节第四小节《古体诗的平仄》)。作者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和失粘。若依上面的衡量方法,第二句是失对,第五句和第七句都是失粘。
                      


                      IP属地:北京32楼2012-03-13 02:24
                      回复
                        虽然很基础,但是这是技术贴阿,还是定了。支持下LZ


                        36楼2012-03-13 11:21
                        回复
                          能不能手把手教啊 这个看的眼花


                          IP属地:上海37楼2012-03-17 15:51
                          回复
                            其实还有一部分。。。不过百度不给发了


                            IP属地:北京38楼2012-03-18 03:49
                            回复
                              诗词很难学啊,我都没有激情了


                              39楼2012-03-19 17: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