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antasyr01吧 关注:12贴子:199
  • 2回复贴,共1

301·00-04《毛诗传笺通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1楼2012-03-07 14:59回复
    本书点校说明
      在清代学者解释和研究《诗经》的众多著作中,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是最著名的几部之一。至今想要较为深入的研究一下《诗经》,这部书仍然是必须参考的。
      ……
      清代学术的主流,从批判宋学的空疏开始,继而转入对古代典籍特别是儒家经典的重新校勘、注释和分门别类的或综合性的研究。多数学者主张继承和发扬汉代经学的传统,从而形成了以经学为中心内容的所谓汉学,产生了大量著作。其中《毛诗传笺通释》是有关《诗经》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清史稿》本传说,马氏著此书,同时陈奂著《毛诗传疏》,都号称‘专门之学’,‘由是治《毛诗》者多推此两家之书’。《诗经》的传授,在汉代有《齐诗》、《鲁诗》、《韩诗》三家,都属于今文经学,《毛诗》则属于古文经学。各家所依据的本子在文字上有差异,对诗意和文义的具体解释也有许多不同。汉代以后,《三家诗》相继亡佚,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只有《毛诗》。《毛诗》的汉人注释,主要有毛亨的《传》,郑玄的《笺》。《传》、《笺》都十分简略,唐代孔颖达著《毛诗正义》,对《传》、《笺》做了详细的疏释。马氏对《正义》和其他唐、宋学者的注释都不满意,在吸收前人特别是清代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做了疏释,因而名为《毛诗传笺通释》。
      这部书的主要优点,我认为首先是发挥了清代学者擅长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和名物考证的优势,特别是运用了依声求义的方法来校勘、解释文字。《诗经》是群经中产生时代较早的一部(此外还有《周易》和《尚书》),文字多古音古义。而且毛诗依据的文本是古文经,其中假借字比较多。作者能广征博引,触类旁通,‘以古音古义证其讹互,以双声叠韵别其通借’(《自序》),有时一个字(实字或虚字)能从古书中找出十个以上通假的例证,并求出本字本义,从而纠正了请以前许多学者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的解释,比较准确地解释了字义和语法,使一些疑难问题涣然冰释。其中有不少创见,不仅对正确理解《诗经》文义有帮助,而且对理解其他古书文义也有启发。其次,在一些问题上能够采取比较实事求是的态度。例如对毛《传》和郑《笺》,并不完全盲从,凡认为毛《传》、郑《笺》或两者都解释错了的地方,都一一指出,并另立新说。对毛《传》和郑《笺》的同异,也注意辨明。毛《传》属古文经学,而郑玄则融会今古文,他解《毛诗》,虽然‘宗毛为主’,但‘如有不同,即下己意’(《郑志》)。所谓‘己意’,实际上主要是吸收了《三家诗》特别是《韩诗》的异说。对《传》、《笺》的同异,孔颖达《毛诗正义》等书往往以同为异,或混异为同,本书一一纠驳,有许多是很有说服力的。此外,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摒除了门户宗派之见,对散见古书的《三家诗》遗说,凡认为有助于解释《诗经》的,都加以引证。对唐宋元明人的著作特别是朱熹《诗集传》,也有所采取。对清代学者的见解,引用更多。但本书也有若干严重缺点。首先是作者过于尊信《诗序》,他敢于批评毛《传》、郑《笺》的错误,对《诗序》则极少批评,几乎完全依照《诗序》来解释每首诗的本事和主题思想,对具体文字的解释也都屈从于《诗序》所定的框框,这就造成了若干牵强附会和歪曲,束缚和妨碍了对诗意、文义的正确理解。其次,喜好依照《三礼》来解释《诗经》中的礼制。《三礼》比《诗经》晚出,其中含有不少儒家理想和造作的成分,未必完全符合《诗经》时代的制度与风习,将两者等量齐观,也难免造成一些牵强。至于书中表现的其他封建观点和迂腐之处,更不用说了。上述优点和长处,缺点与局限,当然基本上也是当时许多汉学家不同程度地共同具有的。而最难令人原谅的则是本书引用书证不够谨严。汉学重证据,引书特别多,常凭记忆或转引,不能一一核对原书,同时原书本身也有不同的版本,因而发生一些错误是难免的。但相对而言,本书的错误较多。而且有些书证还很牵强。如卷一《召南召南考》论证‘南’为国名,此说本身不为无据,但其中引《吕氏春秋?音初篇》‘实始作为南音’为一证,而音初篇原文还提到‘东音’、‘西音’‘北音’、东、西、北都表方位,很难说南字不表方位而是国名。又引高诱注说:‘南音,南方南国之音。’我查了几种版本,都作‘南方国风之音’,……此外还有些引文,查原书根本没有那样的话。广雅书局翻刻本书,廖廷相在跋语中也举了些例子,指出‘马氏著此书,草草刻成,未及详校,其中引用不免讹舛’,甚至说:‘岂《自序》所谓“意有省会,复加点窜”者欤?’这就是怀疑马氏有意窜改引文了。我想这样说也许言之过重,但研究者如果想要采用他的某一说法,对他所引的部分书证恐怕还有必要核查一下的。
      以上所说,只是点校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初步印象,说不上是对本书全面而确切的评价,仅供参考而已。无论如何,本书在清代有关《诗经》的著作中仍属上乘,是很值得有关研究者一读的。
      本书有道光十五年乙未学古堂初刻本,现在流传的已极少。光绪十四年(公元一八八八)由广雅书局翻刻了一次(后编入《广雅书局丛书》),对初刻本的讹误(包括引书的错误)有所订正,大致情形见于廖廷相的跋语(见本书附录)。同年王先谦编印《皇清经解续编》收入此书,翻刻时也有所校正。二者订正之处有所不同,同时在翻刻中又各自产生了一些新的刊误,所以存在一些异文。这次整理,鉴于初刻本讹误较多,故采用广雅书局本为底本,以《皇清经解续编》本(校语中简称续经解本)为校本。……以上合计校改九百馀处,其中荣有不当或不必之处,好在除极少数明显错误迳依校本改正外,都写有校语,读者自己可以判断和复原。避清讳和孔丘讳的字,如玄作元、胤作允、历作历或厤、丘作邱以及缺笔之类,一般都迳改。少数讹体字根据《说文》等字书改正,异体字在同一条内交错出现容易引起误会的适当统一,都不出校。另外,本书少数诗篇的名称与通行本《毛诗》有所不同,如……现在一律改从通行本(除在篇题下出校外,其他引用处均迳改),以便于读者查找。马氏自编的目次过于简略,另编了一个《本书检目》以便检索。但原《目次》附有马氏按语,故仍保存。
      陈金生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
    


    2楼2012-03-07 15:1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毛诗传笺通释.(清)马瑞辰撰,陈金生点校.中华书局.1989


      IP属地:广东3楼2012-03-07 15: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