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瘫吧 关注:28,592贴子:1,941,526
  • 4回复贴,共1

脊 髓 病 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位于椎管内,是脑干向下的延伸部分。其上部在枕骨大孔处于延髓相连(以C1脊神经根的最高根丝发出之处为界),下端形成终丝,终于第一尾骨的骨膜。
脊髓呈微扁圆柱体,全长42-45cm,自上而下发出31对脊神经:
颈段8对、胸段12对、腰段5对、骶段5对、尾神经1对。
脊髓也相应分成31个节段,但表面并无节段的界限。
脊髓有两个膨大:称颈膨大和腰膨大。
颈膨大(C5-T2):发出支配上肢的神经根。
腰膨大( L1-S2):发出支配下肢的神经根。
(见图—脊髓外形)
脊髓表面有六条纵行的沟裂
腹面:前正中裂,深达脊髓前后径1/3,脊髓前动脉在此通过。
前外侧沟(左右各一),脊髓前根由此出脊髓。
背面:后正中沟,深入脊髓背索,将脊髓对称地分成左右两部分。
后外侧沟(左右各一) 脊髓后根由此入脊髓。(见图—脊髓沟)
脊髓由三层结缔组织的被膜所包围: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
最外一层为硬脊膜,是硬脑膜在椎管内的延续。
最内层为软膜,紧贴于脊髓表面。
硬膜与软膜之间为的薄而透明的为蛛网膜。
椎管内有三个腔
硬膜外腔:硬脊膜与椎管骨膜之间的空隙称为硬膜外腔,其中有静脉丛和脂肪组织。
硬膜下腔:硬膜与蛛网膜之间为硬膜下腔,其间无特殊结构。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其间充满脑脊液与脑蛛网膜下腔相连。(见图—脊髓的内外结构)
脊髓与脊柱的关系:(见图-脊髓与脊柱的关系)
在12周时的胎儿,脊髓充满整个椎管全长。随着胎儿的生长,脊椎的生长速度大于脊髓的生长速度,因此,在初生婴儿脊髓已不充满整个椎管。
成年时,脊髓下端只达到第一腰椎的下端,仅相当于椎管全长的2/3(成年脊髓全长为42-45cm),这使脊髓节段与脊椎节段不在同一平面上。脊髓节段的位置比相应的脊椎位置高,所以在定位诊断时须注意到这一差异,不然会导致重大的定位误差。
颈髓(C1-C8) 较颈椎高1节椎骨,
上中胸髓(T1-T8) 较相应的胸椎高2节椎骨,
下胸髓(T9-T12) 较相应的胸椎高3节椎骨,
腰 (L1-5) 相当于T10-12
骶髓(S1-5) 相当于T12和L1
为了临床方便,可以从以下公式,从已知脊髓的病变的节段,来推算脊椎的节段。
颈椎节段=颈髓节段-1
胸椎节段=上中胸髓节段(T1-T9)-2
胸椎节段=下胸髓节段(T10-T12)-3
腰髓位于 T10-T12
骶髓位于 T12 和 L1
脊椎的表面标志
C7棘突 颈部第一个高出的棘突
T3棘突 两肩胛冈内端的连线
T7横突 两肩胛下角的连线
L3横突 脐平线
L4棘突 两髂嵴最高的连线
S2椎体 两髂前上棘的连线
脊髓的内部结构: (见图—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的横断面上,可见有灰质和白质两种组成。
灰质:主要有神经细胞和一部分胶质细胞组成,位居中央,
呈“H"形或蝴蝶形,分前、后角、侧角、前联合、后联合
前角:内含运动神经细胞,属下运动神经元。
后角:为传递痛、温觉和部分触觉的第二级感觉神经细胞。
侧角:C8-L2、S2-4节段尚有侧角,为交感和副交感中枢。
C8-L2侧角:主要是交感神经细胞,发出纤维至前根交感
神经径路,至支配和调节内脏和腺体的功能
C8-T1侧角:发出纤维支配同侧瞳孔扩大肌、睑板肌、眼
眶肌、同侧面部血管及汗腺,病变后产生
Horner综合症。
Horner综合症:表现为病变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凹陷、面部不出汗
S2-4 侧角:为脊髓副交感中枢,
支配膀胱、直肠和性腺功能。
白质:包绕于灰质外周的结构,主要包含神经纤维及胶质细胞。
分为前索:位于前角及前根的内侧
侧索:位于前后角之间
后索:位于后正中沟与后角、后根之间
主要由上行(感觉)和下行(运动)传导束组成。
下行传导束:皮质脊髓束(锥体束)、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等上行传导束: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前后束、薄束、楔束等.



1楼2012-03-07 14:24回复
    皮质脊髓束:传递对侧大脑皮质的运动冲动至同侧前角细胞,支配随意运动;
    脊髓丘脑束:传递对侧躯体皮肤的痛、温觉和轻触觉至大脑皮层
    薄束:传递同侧下半身深感觉与识别性触觉,楔束在T4以上才出现,传递同侧上半身深感觉和识别性触觉;
    脊髓小脑前后束:传递本体感觉至小脑,参与维持同侧躯干与肢体的平衡与协调。
    中央管:灰质的中央有小管,称中央管。
    脊髓的血液供应 (见图—脊髓的血液供应)
    脊髓前动脉(anterior spinal artery)
    起源于两侧椎动脉的颅内部分,在延髓腹侧并成一支,沿脊髓的前正中裂下行,贯穿脊髓全长。供应脊髓横断面前2/3区域的血供
    脊髓后动脉(posterior spinal artery):
    起源于同侧椎动脉的颅内部分,左右各一根,在脊髓的后外侧沟下行,供应脊髓全长。不组成连续的纵行血管,略成网状。主要供应脊髓的后柱和后索,为脊髓横断面的后1/3的血液供应。由于分支间吻合较好,因此较少发生供血障碍。
    沟动脉(sucal artery) (见图—脊髓的动脉供应)
    在前正中裂中,每一厘米的脊髓前动脉发出3-4支小血管,其不
    规则地左右交替深入脊髓,称为沟动脉。供应脊髓横断面的前
    2/3的血液供应。沟动脉为终末支,较容易发生缺血性病变,特
    别是T4和L2节段,血供较差,较易发生病变。
    脊髓根动脉(radicalar artery) (见图——脊髓根动脉的起源)
    除了以上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外,脊髓颈段还有来自颈部的椎动脉分支及甲状腺下动脉分支供应,胸、腰、骶段还接受来自肋间A、腰A和髂内和髂外诸动脉的分支供应。这些分支沿着脊神经根进入椎管,通称为根动脉。
    根动脉进入椎间孔后,分为前、后两支:
    根前动脉(anterior radicalar artery)
    根后动脉(posterior radicalar artery)
    脊髓冠状动脉环:根前动脉、根后动脉与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吻合,构成脊髓冠状动脉环,环绕在脊髓表面,分出无数小穿透支进入脊髓,供应脊髓实质外周部分的血供。
    根动脉在颈6胸9 腰2处三支根动脉较大。不但供应本节段,还可供应上下邻近多个节段。由于这一补充血供,使脊髓的动脉血流十分丰富不易发生缺血。但胸4节段和腰1节段常容易发生供血不足,其原因为:
    胸4节段 在颈6和胸9两根动脉分布区的交界处
    腰1节段 在胸9和腰2两根动脉分布区的交界处,
    该两处的血液供应较为薄弱,当脊髓的主要动脉(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发生栓塞时,常在相邻两根动脉分布区的交界处,即T4(C6-T9交界处)和L1(T9和L2)发生血供不足现象。临床上称为脊髓前动脉综合症。 (见图—根动脉的供应特点)
    脊髓表面有6条静脉,分别位于:
    前正中裂、左、右前外侧沟、后正中沟、左、右后外侧沟
    脊髓静脉血液经根前静脉和根后静脉引流至椎静脉丛,向上与延
    髓静脉相通,在胸段与胸腔内奇V和上腔V相通,在腹部与下腔V、门V、盆腔V相通。椎V丛内压力很低,没有瓣膜,其血流方向不定,常受腹腔压力的变动而改变(如负重、咳嗽、屏气等),构成感染和恶性肿瘤转移入颅内的可能途径。 (见图——脊髓静脉回流)
    [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 脊髓损害主要表现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1.运动障碍 脊髓不同部位受累表现瘫痪形式不同 (图—运动障碍)
    脊髓灰质前角或/及前根病变: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如脊髓灰质炎
    侧索中皮质脊髓柬损害: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前角和侧索同时损害:产生混合性瘫痪,见于肌萎缩侧束硬化。
    2.感觉障碍
    后根损害:产生节段性感觉障碍(深、浅感觉均有障碍)(见图)
    后角损害:表现为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即同侧痛温觉障碍,深
    感觉及部分触觉仍保留,是由于深感觉和部分触觉纤维
    不经后角而直接进人后索;如病变累及两侧常有明显束
    


    2楼2012-03-07 14:24
    回复
      带感。
      白质前连合损害:损害两侧脊髓丘脑束的交叉纤维,表现为对称性
      节段性痛温觉丧失,而触觉因有未交叉的纤维在后索及
      前索中直接上升,故无明显障碍,称为感觉分离现象。
      脊髓丘脑束损害:引起传导束型感觉障碍,表现为对侧损害节段平
      面以下痛温觉减退或消失,深感觉保留。 (见图)
      后索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及部分触觉减退或缺失,行走
      如踩棉花感(感觉性共济失调)见于脊髓痨。(见图)
      3.脊髓半侧损害 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s)
      病变同侧损害节段以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同侧深感觉障碍、
      病变对侧损害节段以下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而触觉存在,
      病变侧损害节段以下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由于后角细胞发出的纤维先在同侧上升2、3个节段后再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所以产生对侧传导束型感觉障碍的平面较脊髓受损节段的水平低。 (见图—脊髓半切综合症)
      4.脊髓横贯性损害
      表现受损节段以下双侧感觉、运动全部障碍、大小便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当脊髓受到急性严重的横贯性损害时,早期呈脊髓休克(spinal shock),表现肌肉松弛、肌张力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和尿潴留等,一般持续1—6周;以后逐渐进入高反射期,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和反射性排尿等。 (见图—脊髓横贯性损害)
      5.脊髓各节段横贯性损害临床表现
      脊髓受损节段的判断主要是依据:神经根刺激症状、感觉障碍平面、肌肉萎缩、反射改变、棘突压痛及扣击痛、辅助检查。
      脊髓的五个主要节段损害的表现是:
      (1) 高颈段(C1—4):出现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四肢呈痉挛性瘫痪、括约肌障碍、四肢无汗。常伴枕部疼痛及头部活动受限。引起高颈髓损害的最常见的病因是环枕部畸形 、外伤和炎症等。 (颈椎推拿后四肢瘫)
      C3—5损害可出现膈肌瘫痪、呼吸困难,
      有些病变可由枕骨大孔波及后颅凹,引起延髓小脑症状,如吞咽困难、饮水咳呛、共济失调、眩晕及眼球震额,甚至波及延髓的心血管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占位性病变可阻塞小脑延髓池而引起颅内压增高。
      (2)颈膨大(C5—T2):
      双上肢呈周围性瘫痪,双下肢呈中枢性瘫痪,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括约肌障碍,上肢有节段性感觉减退或消失,可有向肩部及上肢放射性根痛。
      C8—T1侧角受损时产生同侧Horner征
      上肢腱反射改变有助于病变节段的定位:
      C5或C6病变:肱二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而肱三头肌反射亢进.
      C7病变:肱二头肌反射正常而肱三头肌反射减弱或消失.
      (3)胸髓(T3—12):双上肢正常,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出汗异常,大小便障碍,伴相应胸腹部根痛或束带感。T4、5水平是血供较差、易发病部位,感觉障碍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损的部位,
      如:T4相当于**水平 T6 剑突水平 T8肋缘水平,
      T10平脐 T12在腹股沟水平
      腹壁反射:对应的脊髓反射中枢:(见图—Beevor征)
      上腹壁反射T7—8、中腹壁反射 T9—10、下腹壁反射:T11—12
      如:T10病变,下半部腹直肌无力,上半部肌力正常,患者仰卧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被上半部牵拉而向上移动,称为Beevor征。
      (4)腰膨大(L1—S2):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及会**感觉丧失,大小便功能障碍,
      损害平面:L2—4时膝反射消失
      S1—2时踝反射消失
      S1—3受损出现阳萎
      腰膨大上段受损:神经根痛区在腹股沟或下背部
      下段受损:根痈表现为坐骨神经痛
      (5)脊髓圆锥(S3—5和尾节):无下肢瘫痪及锥体束征,**周围及会**皮肤感觉缺失,呈鞍状分布,
      髓内病变:分离性感觉障碍,**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碍,脊髓圆锥为括约肌功能的副交感中枢,故圆锥病变可出现真性尿失禁。
      (6)马尾: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损害症状及体征可为单侧或不对称,根性痛多见且严重,位于会**、股部或小腿,大小便功能障碍常不明显或出现较晚。
      


      3楼2012-03-07 14:24
      回复

        急性脊髓炎
        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是指原因不明的脊髓白质脱髓鞘或坏死所致的急性横贯性损害。又称急性横贯性脊髓炎、非感染性炎症型脊髓炎(myelitis of noninfectious inflamatory type)
        本病包括不同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感染后脊髓炎、疫苗接种后脊髓炎、脱髓鞘性脊髓炎(急性多发性硬化)、坏死性脊髓炎和副肿瘤脊髓炎。
        一、 病因
        病因未明,大部分可能因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早在1957年,亚洲流行流感之后,世界各国报导,脊髓炎的发病率均有升高,因此推测本病与流感病毒感染有关。但是后来发现,在流感合并脊髓炎的患者的血清中,流感病毒抗体滴定度升高,但脑脊液中抗体正常,神经组织中也未能分离出病毒,从而不能证明本病直接与病毒感染有关。
        大量临床资料提示,多数病者在脊髓症状出现之前1-4周有发热、腹泻等病毒感染的症状,为此,目前认为本病可能是病毒感染后所诱发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 病理
        脊髓炎可累及脊髓全长任何节段,以T3-T5节段最常受累,病损可为局限性、横贯性、多灶融合或散在于脊髓多个节段。
        肉眼观察,可见病变部位软膜充血、脊髓肿胀,严重者质地变软。切面可见灰白质界限不请,有点状出血。
        显微镜下,软膜和脊髓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侵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亦可杂有少量的中性粒细胞。灰质中神经细胞肿胀,变性和脱失。大量吞噬细胞和胶质细胞增生。
        三、 临床表现
        1.多发生在青壮年,男女均可患病,无明显差异。多数在脊髓症状出现前数天或数周有病前有病毒感染史,如发热、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腹泻等,或有预防接种史。
        受凉、过劳、外伤等常为发病的诱因。
        2.起病较急,常在数小时至几天内出现脊髓损害症状,2-3天内、发展至完全性横贯性损害。部分患者可伴有背部疼痛、腰痛、束带感、肢体麻木、乏力等先驱症状。
        典型的脊髓横贯性损害
        1. 运动障碍:
        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如起病急,而又严重,则在病变早期有脊髓休克现象,即肢体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均消失,尿潴溜。
        出现休克的病因不尽清楚,可能为脊髓低级中枢突然失去高级中枢的抑制,而脊髓中枢的神经元又尚未有独立功能。而出现的一种暂时的功能紊乱现象。
        脊髓休克时间的长短,还受脊髓损害的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的影响。如果脊髓损害为完全性的,或并发尿路感染、褥疮者,休克期较长。
        随着休克期的恢复,肌张力逐渐增高,部分肌力恢复,腱反射逐步出现,伸性反射恢复,出现病理反射。
        2. 感觉障碍 :
        急性期病变节段以下所有的感觉消失,有些病人在感觉消失区上缘可有1-2个节段的感觉过敏区,或有束带状感觉异常。
        感觉恢复较运动慢,随访记载,即使在15年之后,部分病员仍残留感觉障碍,甚至于在完全恢复体力劳动的某些患者中,仍有一定的感觉减退和感觉异常区。
        3. 膀胱、直肠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脊髓炎早期(休克期间时),大小便潴留,膀胱无充盈的感觉,逼尿肌松弛呈无张力性膀胱,容量达1000ml或更多,当膀胱充盈过度,压力超过括约肌耐受力时,出现尿失禁,称为充盈性尿失禁。
        随着脊髓功能的恢复,膀胱容量缩小,尿液充盈到300—400m1时即自主排尿,称反射性神经原性膀肮。
        除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外,还有病变节段以下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无汗或少汗,皮肤营养障碍、指甲松脆和角化过度等。
        随着脊髓功能的恢复,膀胱逼尿肌逐步出现节律性收缩,可见到尿液从导尿管周边冲出,逐步出现尿意和排尿功能,以后逐步恢复至正常排尿功能。有的报导,2周恢复排尿功能为50%,因为即使脊髓横贯性损害,脊髓功能不能恢复者,其排尿功能可在骶髓中枢控制下恢复自主节律性排尿功能,但无尿意。常常呈现为节律性尿失禁,残余尿较大。
        休克期,**括约肌松弛,大便失禁,随着脊髓功能的恢复和肌张力增高,常出现便秘。
        在治疗中,膀胱治疗不当,长期连续引流而没有定期使膀胱充盈,在脊髓功能恢复时,可发展为痉挛性膀胱,容量缩小,尿量充盈到300-400ml,即自动排尿,称为反射性神经元性膀胱。
        恢复期
        非横贯性脊髓炎,则症状较轻,肢体瘫痪不完全,恢复快。横贯性脊髓炎,如无重要并发症,3-4周后进入恢复期。
        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开始逐渐增高,肌力开始恢复,常自远端开始,感觉平面逐渐下降,腱反射逐渐增高,病理反射出现。排尿功能逐渐恢复,一般在3-6月可基本恢复,少数病例遗留程度不等的后遗症。
        上升性脊髓炎
        起病急骤,感觉平面在 1-2天内甚至于数小时内上升至高颈髓,出现吞咽困难,瘫痪由下肢迅速上升波及上肢,甚至于延髓支配的肌群。出现吞咽困难、构音不请、呼吸肌瘫痪,常可引起死亡。
        脱髓鞘性脊髓炎(demyelinative myelitis)
        即急性多发性硬化(MS)脊髓型
        临床表现与感染后脊髓炎相同,但临床进展较缓慢,可持续1—3周或更长时间;大多数患者前驱感染不确定或无感染史。
        其典型临床表现是,一侧或双侧麻木感从骶段向足部和股前部或躯干扩展,并伴有该部位无力及下肢瘫痪,进而膀胱受累,躯干出现感觉障碍平面。诱发电位及MRI检查可发现CNS其他部位损害。
        六 治疗:
        病因治疗:首先明确诊断,然后及早手术治疗。
        急性压迫争取在6小时内减压手术。
        脓肿手术后合并用足量的抗菌素,
        恶性肿瘤手术后合并化疗、放疗。
        手术后瘫痪肢体的康复治疗,预防并发症。
        预后:取决于压迫的病因、受压时间及其可能解除的程度
          髓外硬膜内肿瘤多数是良性,预后较好 。
        髓内肿瘤预后较差、
        受压时间短的预后好,受压时间长的预后差。
        慢性压迫发挥其代偿功能,预后较急性好。
        


        4楼2012-03-07 14:24
        回复
          这贴使人在脊髓损伤上有了更好的了解


          IP属地:山东5楼2012-03-07 15: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