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四月,晋南的天气还是忽冷忽热。早上穿羊毛衫、上午又得脱了。但行在路上,能看见车窗外平绿油油的的麦田地里五颜六色的花圈和纸幡。就像不断提醒来来往往的人们:清明节要来了。
我们要去的地方洪洞是个有故事的地方。它地处临汾盆地北端,东倚霍山,西屏吕梁,汾河由北向南纵贯;气候适宜、交通便达,是山西最富庶的地方。而也许就是因此,在元末明初中原地区饱经战乱、水、旱、蝗、疫连年发生,人丁锐减、赤地千里的时候,山西这个地方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口密度较大。于是,就有了明初朱元璋登基之后开始的大移民传说。据说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共组织了8次大规模移民活动,涉及到18个省、490多个县市、882个姓氏。所以,洪洞这个地方就与数以亿计的中国人有了血脉渊源——尽管这些“事实”大多都未见诸正式史册,但天长日久,故事就成了事实、传说就成了历史。洪洞这个地方也就因此而举世闻名了。当然,洪洞的名声还与名剧《苏三起解》有关洪洞的名声还与名剧《苏三起解》有关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这戏词近乎尽人皆知了。

“大槐树祭祖园”就在洪洞城内。清明前夕,那里有个为期一周的文化节、今年已是第22届。清明祭祖当然具有特别的意义,而我正好到了临汾、所以就慕名来了。但到了以后才发现,这个占地面积很大的园区、是前几年才建。气势不小但却很难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一座树根状的大门倒还算有些特点,但也无历史关风月而只是一处现代景观。有座旧大门本来还算比较老些却已被闲置多年,在园子的东南角上静静呆着。

洪洞是临汾一带(古平阳)人口最多的属县。据民国《洪洞县志》记载:“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此即是有关洪洞大槐树移民最早的历史记载。据传——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鹳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不忍离去。于是,大槐树就此成了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了。也是据传——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而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这样一来,洪洞就成了许多中国人的祖居地。而在我国历史上,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应属罕见;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更是仅此一例。为此,已故画家董寿平先生(洪洞人)有题词:“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古槐树下老鹳窝。”

我们那天去时还距清明两天、又在文化节活动期间。但祭祖园内的游人并不算多。祭祖园内的建筑确实也算宏伟、但明显的感觉就是缺少一种厚重感,甚至会使人产生许多错觉。本是一处伤心地、却修得像座花园。小桥流水、鸟语花香,亭台楼阁,富丽堂皇,就好像那段移民的岁月有多么壮丽辉煌。而事实上,所谓的移民史就是一部生离死别的血泪史啊——妻离子散、背井离乡,哪里谈得上有什么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