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柯吧 关注:17贴子:261
  • 9回复贴,共1

【真正的教师启蒙的余光】 by 钱理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编者:2月21日,本报独家刊发陕西师大附中语文老师杨林柯写给家长和学生的万言信《这样执着,究竟为了什么》,就是这封万言信,让我们深深触动,观察当下,思索未来,分析教育正面临的大转折——孩子们如何成长?中国教育的明天在哪里?正如一位本地中学老师在本报组织的市民论坛上说,“杨林柯老师的事在西安基础教育界影响非常大”。而一直关注中国教育问题的著名人文学者、北大教授钱理群也在本报专访中,赞其为“这是中国教育界的一场‘静悄悄的**’”。本周,钱老言犹未尽,发来一篇文章,特此编发。



1楼2012-03-04 14:34回复
    寻找真正的教师


    2楼2012-03-04 14:34
    回复
      2025-05-10 13:33:09
      广告
      一个自愿自觉的改革者


      4楼2012-03-04 14:35
      回复
        中国教育如果缺乏自下而上的民间改革的支撑和制约,就会带来一切依靠行政指令,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
          杨老师是一位中年教师,这也是我的一个关注重点。我对中年这一代有过这样的观察:“他们上大学期间,或直接受到启蒙主义教育,或着还赶上了启蒙主义的余光”,因此,他们多少还保留着教育的理想主义;但“他们加入中学语文教师队伍后,又直接承受着日趋严重的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和诱惑”,因此,“这一代教师的分化是最为严重的,有的迎合而高升,被应试体制培养成接班人;有的消沉了;然而,也还有人在艰难中坚守”。杨老师大概就是这样的坚守者,他们在当下中国教育体制内,既事实上支撑着整个教育,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内心的焦虑、煎熬,恐怕是我们这些局外人所难体味的”,因此,他们也是最需要理解与支持的。
          而我最为看重的是杨老师所做的一切,完全是出于内在生命的需要。杨老师说:“教书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别无选择,只希望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延续一下我的生命”。因此,对杨老师来说,认真教书和进行教育实验,不是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而是“我需要”;不是为了“让他人满意”,而是要“自己满意”。我曾说过,中国教育改革基本上完全是自上而下,由政府行政部门主导的,这既有其合理性,因为教育从来就是国家行为;但如果缺乏自下而上的民间改革的支撑和制约,就会带来一切依靠行政指令,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像杨老师这样的发自内心的改革意愿和行为,就显得特别有意义。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杨老师这样的真正的教师,自愿自觉的改革者,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中国教育和改革的动力、依靠对象和骨干力量。但现实却不是这样。我们所说的“杨老师现象”,就是真正的教师却被视为教育的“异端”、“不识时务者”。家长上告,领导谈话,处于被排斥与孤立的尴尬境地。而且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南方周末曾发表我为深圳马小平老师写的文章《教育本质上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据报道,马老师曾被许多家长围住,责问他为什么不按应试教育的一套教学,马老师显得很疲惫,甚至有些手足无措,最后泣不成声。我读到这一幕时,心都凉了,感到阵阵刺痛。教育改革的动力被当作阻力,教育的依靠对象成了被忽视、指责乃至打压的对象,这无异于教育和教育改革的“自噬”与“自杀”。我们是在用自己的手来摧毁好不容易形成的民族教育的筋骨和脊梁啊:这难道还不触目惊心吗?——这就是我的“忧”之所在。
        


        5楼2012-03-04 14:35
        回复
          讨论教育的“最大公约数”


          6楼2012-03-04 14:36
          回复
            不能让高考把功利化教育推向极致


            8楼2012-03-04 14:36
            回复
              即使全国的大教育环境我们改变不了,至少小环境还是可以逐渐改善的。
                现在的问题,或者主要危险在于,在一些家长、学校领导、学生以及部分社会舆论那里,高考的要求被绝对化,以至唯一化,成了学校教育的全部,这就把狭窄化的功利教育推到了极致,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正是杨老师所要质问的:"如果我们让学生的词典里只有''拼搏''、''奋斗''、''成功''这几个可怜的词,那么,请问:学生的生活在哪里?请所有的家长,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正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就要为他的一生发展负责,万万不能以任何借口,剥夺孩子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否则,我们将后悔一生!"
                其实,即使从功利的目的,我们也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我经常对北大的学生说,知识社会和信息社会对人才是有自己的特殊要求的,一是应变能力要强,二是创新能力要强。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一个素质、学养的竞争,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自己的发展,就需要有三种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研究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开阔性、广泛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想象
              力,等等,这都是不能等到大学来培养,而要从中小学训练起的。从这个角度看,杨老师遭到一些家长质疑的、对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才是真正有远见的。
                不可否认,老师、学校领导、家长、学生之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意见分歧和矛盾,杨老师说得很对,要所有的人都赞同自己,是不可能的。现在的问题是,面对分歧和矛盾,我们总是以恶意猜度别人,并往往采取告状之类的非理性的极端手段,人为地造成矛盾的激化,关系的紧张,这是当下中国社会相互不信任的风气在教育领域的表现。
                我们现在是社会环境、教育环境都有了病,这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是最不利于内部健康力量的发展的。像杨老师这样的真正的教师遭遇如此困境,这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也正可以从改变教育生态环境这里入手,即使全国的大教育环境我们改变不了,至少在我们所在的地区、城市、学校、班级的小环境,还是可以逐渐改善的。在我看来,这一次由《华商报》组织的讨论,就是改变教育生态的有意义的尝试,通过坦诚交流,教师、教育领导部门、家长、学生和社会舆论之间,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如果我们能因此营造出一种扬善抑恶、宽容、宽松的教育气氛,鼓励实验,允许失败,不横加干涉,不相互指责,不骂杀也不捧杀,在这样的环境里,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校园内外各种力量的积极性都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和良性互动,我们的教育和改革就真的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人上有人,学无止境。
              


              9楼2012-03-04 14:37
              回复
                2012年03月03日【华商报】


                10楼2012-03-04 14:38
                回复
                  2025-05-10 13:27:09
                  广告
                  顶了,精了!


                  IP属地:陕西来自掌上百度11楼2012-03-04 23:30
                  回复

                    杨老师思考的问题代表了亿万家长和教师正在苦苦求解的问题即:如何做到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辨证统一,有考试就有应试,考试在变,应试也在变,有的学校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辨证统一得好,双丰收,有的学校应试教育抓得很紧反而应试效果很差,此间学问极深,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愿共同探讨,如有意向请联系qq657600499
                    


                    12楼2012-03-09 18: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