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名盖世活武松
冀中汉
“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人十字坡”,这是著名剧作家田汉先生写给一位德艺双馨的京剧大师的一副联语。这位德艺双馨的京剧大师,就是被人们誉为武生泰斗活武松的盖叫天先生。
盖叫天,原名张英杰,号燕南,1888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西演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父亲张开山,佃农为生。他出生的时候正值李鸿章当直隶总督,河北连年水灾,民不聊生。为了活命,高阳乡下不少人家让人把孩子带出去学戏,盖叫天的大哥张英甫(艺名“赛阵风”,工武旦)及四哥张英俊(艺名“七金子”,工文武老生)都是这样离家出去学戏的。盖叫天8岁时也进了天津隆庆和科班学戏,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张英杰在隆庆和科班,由一位齐先生开蒙,10岁那年,在天津以“小金豆子”艺名正式登台。后来他与四哥到上海天仙茶园投奔正在那里唱戏的大哥张英甫,这时改学老生戏,由陈福奎教授《马芳困城》、《打金枝》、《三娘教子》等。不久在老天仙茶园初次登台饰演《打金枝》中的唐皇,其时年仅11岁,这一时期曾到汉口天一茶园、仙乐茶园等处演出。
13岁时,到杭州拱宸桥天仙茶园出演。这是他首次到杭州演出,他想再用小金豆子的艺名,好像“土”了点。大伙儿说,是不是另取个艺名。那时谭鑫培,艺名“小叫天”,在京剧界红极一时,张英杰就说,我就叫“小小叫天”吧!不料,座中有人冷笑地说:“人家小叫天是什么人,你也配叫这个名儿吗?”这句话使张英杰恼了,他说:“我为什么就不能叫这个名儿?谭老板是南北闻名的好角,我现在不如他,所以叫小小叫天。但是也不能把人看死了,说不定哪一天还要盖过他呢?我也不叫小小叫天了,干脆就叫盖叫天得了”。于是就以盖叫天的艺名在杭州天天仙戏馆搭班演出,主演了《天水关》、《翠屏山》、《断后龙袍》等,一下子唱红了。他在杭州共唱了一年半,然后去苏州演出,都很受欢迎。
14岁到上海参加玉仙茶园的班子,班主是王鸿寿,与他同台演出的有赵如泉、谢月庭等人,15岁在上海春仙茶园演出《白水摊》、《伐子都》等戏,渐渐改演主武生戏,先后与汪笑侬、吕月樵等同台。1904年,16岁的盖叫天倒了仓,正式改演武生。盖叫天的名声也逐渐响起来了。
盖叫天是师承南派武生创始人李春来的艺术的。当时李春来是红极一时的武生,与俞菊笙、黄月山鼎足而立。盖叫天私淑李春来,并执弟子之礼。但他在李春来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造,在二十三四岁的青年时代,就已经能够突破陈规,创造出许多新鲜的武打与刀枪套路。他一生排演了许多新戏,如《年羹尧》、《七擒孟获》、《劈山救母》、《武松》等。其中有连台本戏,有根据外国翻译小说改编的戏,也有老戏新编或在演出上的整理加工。他在《乌江恨》中演的“霸王别姬”,与北方杨小楼、梅兰芳的就完全不同;在《西游记》中更是开创了南派盖派猴戏的先声。
盖叫天特别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精神境界的展现。他在舞台上“精、气、神”十足。每一个人物一戳一站都不离人物的性格与剧情。他擅演全部《武松》、《一箭仇》、《恶虎村》等戏,在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熠熠的古代英雄形象。他的武戏是武戏文唱,就是注重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刻画。比如他演《快活林~打店》重点不放在“打”上,而是在前面的“文场子”——行路上。他演的全部《武松》,不仅刻画了武松英武勇敢、嫉恶如仇的鲜明性格,而且展现他从质朴单纯的青年到成熟沉稳的反抗官府的英雄好汉性格发展的过程。盖叫天演武戏,但刻画人物非常细致,如《乌江恨》演到“霸王别姬”,虞姬自刎,项羽割下战袍一角,盖在虞姬脸上,又割下虞姬的一绺青丝,衔在口中,然后提枪上马,冲出重围,表现了项羽柔情的一面和他失败英雄的悲剧下场。
盖派艺术十分讲究造型美与动态美。无论扮相、动作、步法、身段、舞蹈、开打,都刻意追求美。舞台形象具有雕塑美、动态美及节奏感。无论是《狮子楼》中武松前弓后箭步,背手执刀的亮相,《恶虎村》中黄天霸鹰展翅的身段,都显得光彩照人,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在《武松打虎》中,他一手用力伏虎,一手挥拳欲下,似有千钧之力,不仅神采飞扬。盖叫天还善于运用甩水发、髯口、鸾带、罗帽等优美动势,呈现一种像草书一般的动势美,《恶虎衬》中黄天霸踢鸾带即是例子。
冀中汉
“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人十字坡”,这是著名剧作家田汉先生写给一位德艺双馨的京剧大师的一副联语。这位德艺双馨的京剧大师,就是被人们誉为武生泰斗活武松的盖叫天先生。
盖叫天,原名张英杰,号燕南,1888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西演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父亲张开山,佃农为生。他出生的时候正值李鸿章当直隶总督,河北连年水灾,民不聊生。为了活命,高阳乡下不少人家让人把孩子带出去学戏,盖叫天的大哥张英甫(艺名“赛阵风”,工武旦)及四哥张英俊(艺名“七金子”,工文武老生)都是这样离家出去学戏的。盖叫天8岁时也进了天津隆庆和科班学戏,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张英杰在隆庆和科班,由一位齐先生开蒙,10岁那年,在天津以“小金豆子”艺名正式登台。后来他与四哥到上海天仙茶园投奔正在那里唱戏的大哥张英甫,这时改学老生戏,由陈福奎教授《马芳困城》、《打金枝》、《三娘教子》等。不久在老天仙茶园初次登台饰演《打金枝》中的唐皇,其时年仅11岁,这一时期曾到汉口天一茶园、仙乐茶园等处演出。
13岁时,到杭州拱宸桥天仙茶园出演。这是他首次到杭州演出,他想再用小金豆子的艺名,好像“土”了点。大伙儿说,是不是另取个艺名。那时谭鑫培,艺名“小叫天”,在京剧界红极一时,张英杰就说,我就叫“小小叫天”吧!不料,座中有人冷笑地说:“人家小叫天是什么人,你也配叫这个名儿吗?”这句话使张英杰恼了,他说:“我为什么就不能叫这个名儿?谭老板是南北闻名的好角,我现在不如他,所以叫小小叫天。但是也不能把人看死了,说不定哪一天还要盖过他呢?我也不叫小小叫天了,干脆就叫盖叫天得了”。于是就以盖叫天的艺名在杭州天天仙戏馆搭班演出,主演了《天水关》、《翠屏山》、《断后龙袍》等,一下子唱红了。他在杭州共唱了一年半,然后去苏州演出,都很受欢迎。
14岁到上海参加玉仙茶园的班子,班主是王鸿寿,与他同台演出的有赵如泉、谢月庭等人,15岁在上海春仙茶园演出《白水摊》、《伐子都》等戏,渐渐改演主武生戏,先后与汪笑侬、吕月樵等同台。1904年,16岁的盖叫天倒了仓,正式改演武生。盖叫天的名声也逐渐响起来了。
盖叫天是师承南派武生创始人李春来的艺术的。当时李春来是红极一时的武生,与俞菊笙、黄月山鼎足而立。盖叫天私淑李春来,并执弟子之礼。但他在李春来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造,在二十三四岁的青年时代,就已经能够突破陈规,创造出许多新鲜的武打与刀枪套路。他一生排演了许多新戏,如《年羹尧》、《七擒孟获》、《劈山救母》、《武松》等。其中有连台本戏,有根据外国翻译小说改编的戏,也有老戏新编或在演出上的整理加工。他在《乌江恨》中演的“霸王别姬”,与北方杨小楼、梅兰芳的就完全不同;在《西游记》中更是开创了南派盖派猴戏的先声。
盖叫天特别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精神境界的展现。他在舞台上“精、气、神”十足。每一个人物一戳一站都不离人物的性格与剧情。他擅演全部《武松》、《一箭仇》、《恶虎村》等戏,在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光彩熠熠的古代英雄形象。他的武戏是武戏文唱,就是注重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刻画。比如他演《快活林~打店》重点不放在“打”上,而是在前面的“文场子”——行路上。他演的全部《武松》,不仅刻画了武松英武勇敢、嫉恶如仇的鲜明性格,而且展现他从质朴单纯的青年到成熟沉稳的反抗官府的英雄好汉性格发展的过程。盖叫天演武戏,但刻画人物非常细致,如《乌江恨》演到“霸王别姬”,虞姬自刎,项羽割下战袍一角,盖在虞姬脸上,又割下虞姬的一绺青丝,衔在口中,然后提枪上马,冲出重围,表现了项羽柔情的一面和他失败英雄的悲剧下场。
盖派艺术十分讲究造型美与动态美。无论扮相、动作、步法、身段、舞蹈、开打,都刻意追求美。舞台形象具有雕塑美、动态美及节奏感。无论是《狮子楼》中武松前弓后箭步,背手执刀的亮相,《恶虎村》中黄天霸鹰展翅的身段,都显得光彩照人,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在《武松打虎》中,他一手用力伏虎,一手挥拳欲下,似有千钧之力,不仅神采飞扬。盖叫天还善于运用甩水发、髯口、鸾带、罗帽等优美动势,呈现一种像草书一般的动势美,《恶虎衬》中黄天霸踢鸾带即是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