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除了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可以直接吸收外,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都是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均不能直接吸收。它们必须先在消化道内经过分解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消化道的黏膜进入血液,送到身体各处供组织细胞利用。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结构简单、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就称为“消化”。食物经过消化后,通过消化管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叫“吸收”。消化和吸收是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对于未被吸收的残渣部分,消化道则通过大肠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
可以说,消化系统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系统。但是.如果这个重要的系统出现了毛病,就会诱发一系列的疾病,如食管炎、急慢性胃炎、腹泻、消化性溃疡、便秘、胃下垂、脂肪肝、酒精肝、胆囊炎、胰腺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消化系统是我们补充营养、补充能量的主要渠道,如果消化系统有了疾病,即使再好的美味也不能吃,或是吃不下,这是件非常遗憾的事。所以,我们必须好好维护消化系统。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消化系统常见病的特点与饮食有极大的关系。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到膳食结构合理,一日三餐要有规律,不要过饱,也不要养成不吃早饭等坏习惯。食物要清洁卫生,少吃辛辣食品,不要吃太多油腻、生冷、过硬的食品,山珍海味一次也不可吃得太多。专家建议,平日最好多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更要注意水的及时补充和对体内水结构的保护。
水分对身体有全面性的影响,体内所有的化学变化都需要水的参与.代谢过的废物也必须靠水排出体外。水所形成的各种消化液,使体内消化器官得以顺利运作;水也可以带走身体的毒素,防止大量废物堆积于肠内。一旦出现消化系统疾病的迹象,水就可以作为温和的补给品,让肠胃得到充分的休养。所以,无论本身有没有生病,我们都应该重视喝水与一些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间的密切联系。
急性肠胃炎是夏秋季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病是由于食进含有病原菌及其毒素的食物,或饮食不当,如过量的、有刺激性的、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引起的肠胃道黏膜的急性炎症性改变。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不适症状,严重者可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病人多表现为恶心、呕吐在先:继而腹泻,每日3~5次甚至数十次不等,大便多呈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恶臭,还可伴有腹部绞痛、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
在急性肠胃炎期间,患者应注意水的补充,尤其是补充“补液盐”,而非单纯喝水,以防止电解质紊乱。此外,还应注意不可饮用各种含糖的饮料,也不可以饮用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