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1月国务院正式出台“新医改方案”以来,“新医改”的进展呈现严重的不平衡:医保改革稳步前行;但医疗体制改革,尤其是公立医院改革,却裹足不前。医保改革的目的,一是通过医疗保险分散百姓医药费用的风险,二是让医保机构扮演“团购”角色,制约医药费用上涨的幅度。可如果公立医疗机构主宰甚至垄断了医疗服务市场,且效率不彰,即使医保改革到位,医保机构也缺少选择权,众多抑制医药费用上涨的改革措施根本无法推动,“新医改”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行政型市场化”的现状在公立医院总收入中,业务收入的占比非常高,政府拨款或补贴已经无足轻重。公立医院似乎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很多民众由此认为,公立医院“社会公益性淡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市场化。这实属误解。中国公立医院的所谓“市场化”,其实是受到行政体制严重制约和扭曲的“伪市场化”。 “伪市场化”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公立医疗机构中绝大多数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由政府决定,大部分常用**的价格(最高零售限价、中标价和利润加成)也由政府决定。行政定价的结果就是价格永远定不准。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服务价格畸低,一般性医疗服务必然收不抵支。这就诱导公立医院以多卖药、多用高价耗材、诱导过度消费(俗称“过度医疗”)来弥补医疗服务中的亏空,使得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