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圣吧 关注:16贴子:95
  • 1回复贴,共1

柳下惠风和、圣之和者也-----儒家先驱和圣柳下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欢迎走进《历史的土壤——每周一名人》专题讲座之儒家先驱和圣柳下惠
前言(导语)
孟子称柳下惠是“百世之师”的“圣人”,将他与伯夷、伊尹、孔子并称为四大圣人,而“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因此柳下惠被后人尊称为“和圣”。足见他在中国道德范畴中的地位,被认为是“中华和文化的人格化象征”。
柳下惠风和、圣之和者也
众所周知“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东的两条旅游文化热线之一,另一条是青岛、烟台、威海环海旅游文化热线。这两条旅游文化热线可以说各俱不同特色地代表着中国根深蒂固而又源远流长的自然文化、历史底蕴和精髓,山代表着一种根基,海代表着一种兼容。海纳百川、贵柔处下,这是海的胸襟和气度,更是海的智慧和魅力!
“一山一水一圣人”:—山,好无疑问自然指的就是国山、五岳独尊的泰山。泰山是世界人类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泰山是自然遗产的山,更是人文历史的山。天下名泉汇济南,作为泉都——济南也正是得益于这座山。正是因为泰山的独一无二、昂首天外,才有了济南的天下无双、泉韵悠悠,这使得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能与济南比泉美和泉韵无限。这一水自然指的就是济南的泉水,这一点我想也不会有疑问。
那么一圣人呢?大家都知道“一山一水一圣人”中的圣人指的是孔子,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但未必就是中国儒学,和文化的最早倡议者和始创者,在这里并不是怀疑孔子的历史地位和学术贡献,毫无疑问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举世公认的文圣!只是对他是不是一领域的第一人有点疑问。那么除了孔子,还有谁堪称是这一圣人呢?!
孟子称柳下惠是“百世之师”的圣人,将他与伯夷、伊尹、孔子并称为四大圣人。又称“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因此,柳下惠被后人尊称为“和圣”。在这里我们先不谈和圣,先来讲一讲伯夷与伊尹两位圣人:
(1) 伯夷
伯夷是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手下欲动武,被姜太公制止,说:「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三千年前,秦皇岛一带正是孤竹国管辖的区域。这个古代方国建国很早,历经了商和西周两个朝代。当时的管辖区域,据考古资料表明,大体包括今秦皇岛市的全部,唐山市的东部和辽宁省的西南部,都城在今卢龙县城附近。这个古老方国当时的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有大量饲养牲畜的畜牧业和可以用剩余粮食酿酒的农产品。从这个国家取名觚竹来看,它是以两种用以书写的文具,借代作国名,这就反映了这个国家已经有比较高的文化。
到了商朝后期,在这个国家出现了夷齐让国的美谈。那时的孤竹国君生了三个儿子,孤竹国君姓墨胎氏,长子名允字公信,即后来谥号为伯夷。幼子名智字公达,即后来谥号为叔齐。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他的事业。后来孤竹国君死了,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作。”于是他就放弃君位,逃到孤竹国外。大家又推举叔齐作国君。叔齐说:“我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人们只好立了中子继承了君位。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学派,对他们的这种行为非常赞赏,评论这种事情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对他们给以很高的评价。


1楼2012-02-28 15:45回复
    为了躲避残暴的商纣王,伯夷叔齐居住在北海之滨和东夷人一起生活。听到西方伯主周文王兴起,国内稳定,生产发展很快。他们高兴地说:“应该从东夷回去了,我们听说西伯的国内很安定,很适合老年人居住。”于是他们相约到周国去。但是走在中途,就遇见了周武王伐纣的大军,原来这时周文王已经死去,周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木主奔袭商纣。他们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马而谏说:“父死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作孝吗?以臣子身份来讨伐君主这能算作仁吗?”武王的卫兵要杀害他俩,军师姜尚劝解说:“这是讲义气的人呀,不要杀害他们。”就把他俩扶走了。后来周武王与商纣王大战于牧野,血流飘杵,由于商纣王阵前的奴隶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灭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这正是公元前1046年。伯夷叔齐认为这种做法太可耻了,发誓再不吃周朝的粮食。但是当时各地都属于周朝了。他们就相携着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吃。在采薇菜时,他们还唱着歌说:“上那个西山哪,采这里的薇菜。用那强暴的手段来改变强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这样作算是对呀?先帝神农啊,虞夏啊!这样的盛世,恐怕不会有了。我们上那里去呢,真可叹啊!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于是就饿死在首阳山之上。他们的让国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当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说:“古之贤人也。”又问:“他们对所作的事不觉得后悔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没有什么后悔的。”后来又进一步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如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原来伯夷叔齐的行为正符合儒家的价值观。儒家认为,人生价值不在于你能获得什么功名利禄,而在于你对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在后世对你的评价中来体现人生价值,这就是所谓的留名千古。所以孔子强调说:“伯夷叔齐……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贤而能若是乎!”
    伯夷与叔齐是因“不食周粟”而名气满天下的。这个勇气要不得,你若要勇气,就得失去生命;你若选择生命,就得失去名气。这真是世上最难的选择。而他们俩似乎又不是为了此而隐居的,是为了气节?节气?
    贾谊说:“贪财的人为财而死,重义轻生的人为名而献身,矜夸而贪图权势的人为争权而丧生,平民百姓则贪生而恶死。”
    人们常说,贪婪无止境,不知我这等今之俗人读到了些什么?
    这“一山一水一圣人”中的一圣人指伯夷,自然也能顺理成章的
    (2) 伊尹
    伊尹是商朝汤武王的宰相,辅佐汤武王灭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他同时还是厨师之祖,死后葬于商丘(墓四周有古柏180棵,其中有鸟柏一株,枝叶酷似鸟形,据说起年轮花纹也为鸟形,甚为罕见)
    (?——前1713年)今莘县人。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传说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
    他即是中国第一位名相,同时还是中国(饮食文化)烹饪鼻祖:他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陪嫁到商汤那里,为商汤厨师,因为他有远大抱负,不甘做奴隶,于是利用向商汤进食之机,分析天下形势,遂受重用。
    这“一山一水一圣人”中的一圣人指伊尹可以吗?我想也不会轻易有人说不妥。
    讲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说,中国的圣人很多,“一山一水一圣人”中的一圣人不是唯一的。那么是不是特指呢,显然在“一山一水一圣人”文化旅游热线中是特指孔子(曲阜)。
    如果排除特指,我认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中的一圣人指“和圣”柳下惠更为妥切,更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和”的精神。
    孔子的生卒年为公元前551年和公元前479年,而柳下惠的生卒年为公元前720年和公元前621年,从他们的生卒年上看,他们相差近一百年。孔子留给世人的非物质遗产,大体可以分为:做人、处世和做学问三部分内容,他的思想迎合了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伟大的孔子继承和弘扬了“和”的文化,建立了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为贵”的思想体系,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但不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而柳下惠既然被称为“和圣”,这一点是举世之说,既然是举世之说,那么,显然,柳下惠被历史公认为更能代表中国的和文化,是中华和文化的人格化象征。他的贵和思想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具有更积极的现实意义。是儒家先驱。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和谐精神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人们常说的“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协和万邦”、“家和万事兴”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和谐精神的集中反映。
    和有天和、人和、心和,天人之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的关键在心和,在于自我的身心和谐。有“人和”才有“和平、和谐、和睦、和合、和美、和畅、和好、和煦、和易、和亲、和解、和缓”的和谐社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和”始终是中华民族的追求,客观上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民族之魂,铸成了中华民族酷爱和平的品格。沧海桑田,世事变幻,都不能掩盖其熠熠生辉。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多种文明发展的真谛。
    跳出“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文化热线宣传报道中的特指,还原更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一山一水一圣人”应该是一山一国山泰山、一水一泉水济南、一圣人一和圣柳下惠。在中国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并只有一个孔子,这一点稍有些历史常识的人都是知道的。
    “一人千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一个人心中也会有一千个孔子、老子。这就为“诗读古今中外名人”提供了文化想象的空间,欢迎走进《历史的土壤——每周一名人》讲座:这是一种文化、艺术的剪读,不求其全,只求其可读;不求其精到,只求能易懂;不求其翔实,只求其乐闻——旨在普及、传承!还是诺贝尔说得好:“普及教育就是普及繁荣”。


    2楼2012-02-28 15: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