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走进《历史的土壤——每周一名人》专题讲座之儒家先驱和圣柳下惠
前言(导语)
孟子称柳下惠是“百世之师”的“圣人”,将他与伯夷、伊尹、孔子并称为四大圣人,而“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因此柳下惠被后人尊称为“和圣”。足见他在中国道德范畴中的地位,被认为是“中华和文化的人格化象征”。
柳下惠风和、圣之和者也
众所周知“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东的两条旅游文化热线之一,另一条是青岛、烟台、威海环海旅游文化热线。这两条旅游文化热线可以说各俱不同特色地代表着中国根深蒂固而又源远流长的自然文化、历史底蕴和精髓,山代表着一种根基,海代表着一种兼容。海纳百川、贵柔处下,这是海的胸襟和气度,更是海的智慧和魅力!
“一山一水一圣人”:—山,好无疑问自然指的就是国山、五岳独尊的泰山。泰山是世界人类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泰山是自然遗产的山,更是人文历史的山。天下名泉汇济南,作为泉都——济南也正是得益于这座山。正是因为泰山的独一无二、昂首天外,才有了济南的天下无双、泉韵悠悠,这使得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能与济南比泉美和泉韵无限。这一水自然指的就是济南的泉水,这一点我想也不会有疑问。
那么一圣人呢?大家都知道“一山一水一圣人”中的圣人指的是孔子,众所周知孔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但未必就是中国儒学,和文化的最早倡议者和始创者,在这里并不是怀疑孔子的历史地位和学术贡献,毫无疑问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举世公认的文圣!只是对他是不是一领域的第一人有点疑问。那么除了孔子,还有谁堪称是这一圣人呢?!
孟子称柳下惠是“百世之师”的圣人,将他与伯夷、伊尹、孔子并称为四大圣人。又称“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因此,柳下惠被后人尊称为“和圣”。在这里我们先不谈和圣,先来讲一讲伯夷与伊尹两位圣人:
(1) 伯夷
伯夷是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手下欲动武,被姜太公制止,说:「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三千年前,秦皇岛一带正是孤竹国管辖的区域。这个古代方国建国很早,历经了商和西周两个朝代。当时的管辖区域,据考古资料表明,大体包括今秦皇岛市的全部,唐山市的东部和辽宁省的西南部,都城在今卢龙县城附近。这个古老方国当时的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有大量饲养牲畜的畜牧业和可以用剩余粮食酿酒的农产品。从这个国家取名觚竹来看,它是以两种用以书写的文具,借代作国名,这就反映了这个国家已经有比较高的文化。
到了商朝后期,在这个国家出现了夷齐让国的美谈。那时的孤竹国君生了三个儿子,孤竹国君姓墨胎氏,长子名允字公信,即后来谥号为伯夷。幼子名智字公达,即后来谥号为叔齐。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他的事业。后来孤竹国君死了,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作。”于是他就放弃君位,逃到孤竹国外。大家又推举叔齐作国君。叔齐说:“我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他的长兄一起过流亡生活。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人们只好立了中子继承了君位。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学派,对他们的这种行为非常赞赏,评论这种事情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对他们给以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