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圣吧 关注:16贴子:95
  • 3回复贴,共1

兖州故县和圣故里考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金鹏
和不少历史名人故里之争一样,关于和圣柳下惠故里,目前也有几地之说。其中,比较有根有据的就有5处:1、河南濮阳柳下屯;2、山东新泰柳里;3、山东平阴展家洼;4、山东曲阜柳庄;5、山东兖州故县。另外,安徽利辛、河南焦作等地,也因当地有关柳下惠的传说或文物古迹等,展开对柳下惠的宣传纪念活动。并且,对柳下惠传说的申遗工作,在各地也竞相开展,2007年11月16日,“和圣柳下惠的传说”入选新泰市第一批市级非遗名录;2008年12月3日,“和圣柳下惠传说”收入平阴县第一批县级非遗名录;同一天,同一个传说出现在安徽省利辛县第一批县级非遗名录中;之后,“和圣柳下惠传说”又进入河南省焦作市第二批非遗名录;2009年12月,兖州、平阴两地关于柳下惠的传说同时进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各地对柳下惠的宣传研究情况看,山东新泰做的工作较充分,有相当规模的研究机构,出版了系列书籍文献,还修建了“三和”旅游景点,包括和圣故居、和圣祠堂与和圣墓。2010年7月26日,《济南日报》披露了平阴县孝直镇展洼村发现明代“和圣柳下惠故里”石碑的消息,并称初步揭示了一个历史之谜,从而非常有助于最终弄清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的关于“柳下惠故里”究竟在何处的问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柳氏文化研究专家柳下惠后裔柳哲认为,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看,从大概念讲,柳下惠故里在山东省没问题,具体在哪个县或镇,就不容易确定了。对于柳下惠的祖籍地,柳哲也做过深入研究。他认为,目前公认的研究结果是柳下惠是兖州人,这种说法已被许多古迹和历史文献所证实。笔者认为,作为柳下惠曾经生活、任职过的地方,以及拥有与柳下惠相关传说、遗迹的当地政府进行申遗和对柳下惠的宣传、旅游开发等无可厚非,有助于“和文化”宣传弘扬。但真正的“和圣故里”,也就是柳下惠的祖籍和出生地,却只能有一处,而一些地方打出“和圣柳下惠故里”的招牌,违背了基本的常识。
一、平阴展家洼是柳下惠后人聚居区而非“故里”
国人在考虑或争论一些问题的时候,往往执着于枝节,而忽略大前提或基本的常识。当各地为一些名人故里之争热火朝天的时候,很少有人考究到底何为“故里”?以至于闹出一些与“故里”沾不上边的笑话。故里一词,字典里理解,应该是故乡,老家,国人的传统上多指出生地。《咬文嚼字》公布的2009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之一就是“故里”,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现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生活居住,为争夺名人“故里”称号甚至相互对簿公堂。其实,“故里”专指其人的故乡,家乡,原籍,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长期居住的地方”未必是“故里”,他的祖辈如果没有在此地生活过,他本人生活的时间再久也是不能叫“故里”的。文章还举例说,蒋介石曾长期居住在台湾,但有谁会称台湾为“蒋介石故里”呢?蒋故里还是浙江奉化溪口。而长期住过的地方应该叫“故地”,所谓故地重游;他长时住过的房子应该叫“故居”,所谓某某故居;但“故地”、“故居”和“故里”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当然,如果“出生地”、“生活过较长时间的地方”、“先辈生活过的地方”,全在同一个地点,那当然不成问题;要是不一致该怎么办? 不少名人都是成年后或自幼离开家乡,在外地生活。事实上,现在要给“故里”下一个无懈可击的定语不大可能,故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如果不钻牛角尖,并不难取得共识,它是对“根”的追寻和肯定。我们不能以现在的观念加之于古人,现代人口的流动性太强了,你很难再说当代某个人的故里在哪里。而多以家乡、老家、父母家相称,如果是大城市出生的人,就更不好说了。故里应该是一个传统的说法,多是相对历史人物而言的。古人族居之地是相对稳定的,除非遭遇战乱、灾荒大规模迁徙。多数祖籍与出生地也是一致的,除了有祖父辈在外做官谋生,出生在外地。所以,对一个人,尤其一个古人故里的认定,首先要看是否祖居之地,再看是否出生地,如果再是长期生活之地就更好了。如果只是生活过一段时间,非祖居之地,甚至连出生地或父母生活之地都不是,那就根本称不上“故里”了。 话又说回来,如果前几辈就从一个地方迁出了,那这个地方叫原籍、祖籍比较合适,也不好称某人的故里,既没在那出生,也没在那儿生活过,父母甚至祖父母也不在那儿生活,叫故里就太勉强了。


1楼2012-02-28 15:38回复
    对故里这一概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一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平阴县展洼村新近发现的几通石碑确实很重要,是已知的与柳下惠有关的最早文物。这个村至今仍保存有比较完整、系统的《展氏族谱》,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根据研究,在明代初期迁移到展家洼村的柳下惠后人是最重要的一支,修建“和圣祠”也是最早的,所以这里是非常重要的柳下惠后人聚居区和柳下惠文化流传地区。据清乾隆四十九年展国勋所撰《山东平阴展氏族谱序》记述:展氏之先出於鲁,鲁周公之后,周公文王之子,武王之母弟也。然则展姬姓矣,按本纪云,鲁孝公称生公子展,展之孙无骇为鲁望族,迨其卒也,请氏于隐公,公命以其祖之字为展氏。其子展获为鲁士师,道不合,隐居柳下,諡曰惠,称和圣焉。嗣后族大散,处讫无可徵。惟我友才祖,明洪武二十五年自青州益都县卜里于东原平肥三界间,遂家於是,号展家洼焉。数传而后家道颇丰,食指渐盛,势浸昌矣。很明显,平阴展家洼只是柳下惠后人明代才迁入的一个村落,与柳下惠生活的年代相距太遥远了,能称得上故里的几个条件根本无从谈起。至于一通“和圣柳下惠故里”石碑,虽然言之凿凿,也不过是与和圣祠一样乃柳下惠后人为纪念祖先而立。据报道,该石碑高约2米,宽0.8米,中间竖排的几个大字是“和圣柳下惠故里”,右侧上方字迹为“钦差提督学政山东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贺万祚”,左侧小字为“文林郎知费城县事关西王惟精立明隆庆陆年奉祀生员展芳名展尔仝修长清县生员王道元书丹镌字匠程起元”。 由于柳下惠后人在此族居,为追慕先贤倡明教化,地方官吏与柳下惠后人共同立碑,把此地作为先贤故里纪念也是可能的。
    或许明代以前此地就已有展氏族人在此居住,也只能是柳下惠的后世子孙迁徙至此,而绝非柳下惠祖居出生生活之地。因为就目前而言,对柳下惠的研究,一是依据典籍史料记载,一是依据实物。另外,各地关于柳下惠的传说虽然不少,但只能作为一个感性的认知,不可以作为考据确证。就实物这方面而言,多是明清以后的纪念性的建筑碑刻等。而学者多以柳下惠墓葬和食采之地作为寻求柳下惠故里的切入点,且不说墓葬、食采和故里一致与否的关系,就墓葬而言,几地几处墓葬都无确证,食采更是说法不一,缺乏实证。就文字性的东西来看,一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和《左传》、《国语》等史籍对柳下惠的生平事迹有零星的记载或评价,对其祖籍出生地均无具体记载,确切地名,只知为鲁地而已。再就是年代较近的一些地方志书档案资料,恐怕也是站在地方的角度立论,并无令人信服的实证。
    但说也奇怪,柳下惠的后裔展氏和柳氏宗族谱系资料却相当完备。据媒体披露,平阴展家洼村柳下惠后裔存有一套1954年影印版《展氏族谱》,村里还藏有清乾隆时期的一册手抄本,以及清光绪十一年(1885)和光绪十八年(1892)和民国五年(1916)所修的三部《展氏族谱》。另有学者透露,山东莱芜的柳下惠80世孙展光瑞先生和柳下惠后裔柳明瑞先生藏有民国5年的平阴共和石印局石印本和1985年的重修本《展氏族谱》。该谱系从柳下惠至今一代不缺,非常完整,已接近90代。该族系一直追溯到黄帝,单从柳下惠算起,该家谱也比近年媒体报道的世界上最长的孔子家谱要早160多年。根据该族谱记载,始修谱系的是柳下惠8代孙展迈,之后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于今,展氏子孙续修族谱近20次。该族谱记载“始祖和圣,讳获,字季、禽,鲁公族上大夫,食邑柳下,谥曰惠。生于故县,长于堰头,葬于故赵村。”根据该族谱记载,柳下惠子孙曾经在其身后遭遇了两次鲜为人知的天灾人祸,两次遭遇灭门之灾,一次因“满门抄斩”子孙几乎被杀尽斩绝,一次因山东“蝗灾瘟疫”子孙几乎全部生病亡绝。 根据以上内容记载,可知柳下惠的曾孙展卓与公子子仲同相而后遭诬告而罹难,遭遇灭门之祸,根据族谱所载被杀的就有5人,唯一一个漏网躲过灭门之灾的是柳下惠5世孙展溱,由于当时他在外面成家,听到凶变后,逃避到齐国,改姓柳,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回到了鲁国,恢复展姓,成为现在展姓的祖先,另外一个儿子仍姓柳,应该是现在柳姓的祖先。


    2楼2012-02-28 15:39
    回复
      《展氏族谱》无疑是目前研究和圣柳下惠的最完整最可信的资料,如果把《展氏族谱》当作展家洼是和圣故里的证据,那岂不和族谱柳下惠“生于故县,长于堰头,葬于故赵村”的记载自相矛盾吗?事实上,《展氏族谱》的发现,反而为和圣故里在兖州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也证明了展家洼只是柳下惠后裔聚居地而非真正的故里。
      二、墓葬和食采的考证不足以证实新泰柳里就是“和圣故里”
      根据泰安和圣柳下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级记者柳明瑞先生《柳下故址考》、《柳下惠墓址考》,曲师大骆承烈教授《柳下惠居柳里考略》,及新泰柳方来先生、马东盈先生的相关文章,都从墓葬、食采为切入点,以当地相关地方志资料记述为依据,认为柳下惠的食邑柳下,是泰山东南的新泰市宫里镇柳里,柳里一带古有和圣墓及和圣祠,当为柳下惠故里。
      关于柳下惠食邑之柳下,新泰学者首先否定鲁地之外各处,认为柳下既为和圣食采,其地望必为春秋鲁地,在春秋鲁境之内。濮阳柳屯和高城(今河北盐城)柳亭,与之不合。另一处曲阜柳庄。民国《续修曲阜县志·古迹》载:“城北二十里柳庄,相传为和圣故里。村中多植柳,居民亦和蔼可亲。庄东展氏桥有康熙年间重修碑记。孔氏园中又有柳下惠故井,口径八九尺,简深丈余,惟水深不可测量,亦未有闻涸时云。”平阴展家洼所存清代《展氏族谱》,亦认曲阜柳庄为古柳下。其《柳下志》云:“曲阜,古鲁侯地也。迤北二十余里有地名柳庄者,即柳下也。和圣仕鲁食采于此,致仕之后遂居于此。殁年虽葬故赵村,其一时之建置……惟甘泉之井,二千余年矣,犹完固如初。”新泰学者认为,曲阜柳庄春秋为鲁地是毋庸置疑的,但不能轻易认其为古柳下。柳庄距鲁都曲阜仅10公里,位国都近郊。这一带无论古今,似均可称之“美田”。即便可为采邑,以和圣之爵,封于此的可能性不大。再者古人卒后葬于食采,柳庄无和圣墓。而对平阴展家洼,新泰学者和笔者前述观点基本一致,认为展家洼虽有“和圣祠”、明天启年间肥城知县王惟精书丹“和圣故里”碑 及《展氏族谱》。但根据光绪十一年谱载,此支之祖展友才“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自青州益都县卜里于平肥三界间,遂家于是,号展家洼。”展家洼洪武年间始有展氏族人居此,非和圣食采明矣,无由称和圣故里。同时,新泰学者也对兖州高庙说予以否定,后文笔者还要专门述及。而坚持认为柳下即新泰柳里,柳里就是柳下惠故里,主要立论依据以下几个方面:1、《辞海》将新泰市柳里列为“柳下”释文的第一说;2、明清以来《泰山志》 、《泰山纪事〉〉、《泰安州志》、《泰山小史》、《岱史》、《肥城县志》等地方志文献关于柳里一带和圣墓、和圣祠的记载;3、柳里一带民风和柳下惠传说;4、《战国策》记载秦攻齐途经下令禁采樵之“柳下季垄”方位。
      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一字季,春秋鲁国大夫无骇之后。柳下惠大体生活在春秋时期的鲁庄公至鲁文公年间(前693~前609),早于孔子约百年。因其食邑柳下,死后谥号“惠”,故后人称其为柳下惠。对“食邑柳下”,有两种解释,一说邑名为柳邑,邑在高阜,柳下惠食邑在柳邑的低洼处;一说邑名就叫柳下邑,因附近有高丘多植柳,而此处较低洼因而得名,笔者比较赞同后一种说法。春秋时的鲁国柳下邑究竟在何处,因无文献记载,现在柳下惠研究学者多根据与“柳”相关的地名和墓葬来分析比较。如河南濮阳的柳下屯、山东曲阜柳庄、新泰柳里。这些地名肯定与柳下惠及其后裔展姓、柳姓有某种关联,但就地名来认定其中哪个地方是柳下惠食邑之古柳下又没有确切的证据。《辞海》谓:“柳下,古地名。春秋鲁地。一说在今山东新泰市柳里(今夏家隅);一说即今河南濮阳东部的柳下屯(简称柳屯)。”《辞海》作为当代权威工具书,为什么二说并录?就是因为都没有确凿的证据,并受当时研究成果的局限,只列入两地,现在看来不只这两处。再就是根据“古人多葬于食邑”之规制,通过墓葬来推论食邑。目前有柳下惠墓的有三地,即濮阳、兖州、新泰。关于柳下惠墓址,柳明瑞先生经考证认为:濮阳之“柳下堆”,本为卫地,不葬鲁吏;兖州两座“柳下惠墓”,一为空坟,一为汉墓;而曲阜柳庄,既无遗迹,又与史不合。根据古人记载,唯一可定的墓址在新泰柳里村。他列举了几处泰安地方志的记载。明嘉靖三十四年汪子卿《泰山志·遗迹》:“柳下惠墓:在(泰安)州治东南一百里,至今村中尚多展姓者,村名曰柳里村。”明万历查志隆《岱史》、明万历任弘烈《泰安州志》同。明万历宋焘《泰山纪事·人物志略》大同小异:“今(泰安)州城南六十里柳里村,乃其(柳下惠)故处也……至今柳里村有柳下惠墓。”但是和圣墓具体在哪里,现在又实无踪迹可寻。他不得不坦言,这是柳里村较之其他几处“和圣墓”所显现的致命缺憾。退一步说,即使柳里现在还有一座明代方志所说的柳下惠墓在那儿,也不能仅凭地方志的记载就断定这个墓是柳下惠的真墓啊,因为别处的柳下惠墓也在当地的方志文献中有据可循。


      3楼2012-02-28 15:39
      回复

        这里还要说一下邑、墓分离的问题。的确如一些学者所说“和圣食邑在柳下(这里且不说“柳下”在何处),而茔墓则在兖州府治西北之故赵村”,不符合“古人多葬于食邑”之规制。 故赵村确不在其食邑之柳下,如前引《展氏族谱》“和圣与门人尝游于此”,说明柳下惠偶然郊游到了这里,如在其采邑之内,他对此地早就应熟知的。再者如果在其采邑之内,按照当时“葬于食邑”的规制,选一个地方下葬即可,何需专门再“请於文公而卜葬焉”呢?《展氏族谱·柳下志》也承认:“殁年虽葬故赵村,其一时之建置”,后来墓极有可能被迁往食邑柳下。
        3、柳下惠“坐怀不乱”传说发生地应在春秋之“负瑕邑”。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最普遍的一种为: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天夜晚,柳下惠远行归来宿于郭门,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女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一夜,未发生非礼行为。显然,柳下惠应住在一个城邑之内。而这个城邑,应该就是今兖州境内位于故县一带的春秋鲁之负瑕邑。和圣为鲁公室之后,其父无骇官居司空,而“鲁司空、司徒、司马,皆卿也”。卿,位在大夫之上,自当有其食采。据《展氏族谱》和圣“生于故县,长于堰头”的记载,则此地有可能为其父或者其曾祖父公子展的食采。《礼记·礼运》:“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尚书大传》:“其后子孙虽有罪绌,其采地不绌,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祀其受封之人。” 和圣幼时自应居于父祖之食采。
        关于柳下惠食邑之“柳下”,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柳下”不是官方的邑名,只是民间俗称的一个地方。在堰头村东北二里有古桑丘(乘丘)遗址,相传此为高阜,古多植柳树。从和圣字“季”又称“柳下季”看,系以行第称之,和圣应有伯仲,只是其名不如和圣显赫,不为世所熟知。有可能无骇去世后,柳下惠与其兄弟共同继承了父亲的食邑,而柳下惠分得的一块,恰在古桑丘之下,即当地百姓俗称的“柳下”,因是民间称谓,并不见诸经传。堰头村人代代口口相传:在该村西北原有“柳下惠墓”,一般认为是误传,或为柳氏其他族人之墓,或为柳下惠后人为纪念祖先所建空墓,而非《展氏族谱》所说之“和圣茔墓”。如果柳下惠的食采也在故县、堰头一带,就有另外一种可能,即其后人曾将墓由故赵村迁回来,所谓“故赵村”柳下惠墓“迁往食邑柳下”。另一种可能是,和圣以贤为鲁大夫,出仕后另封有柳下食采,父之食采或为其伯仲及伯仲后人所居。如果是这样,“柳下”则不在兖州,此食采或在曲阜柳庄,或在新泰柳里。和圣后人以“柳”为氏,柳下当为柳姓一支始居地。即使这样,柳下惠出仕后或晚年到了自己的食邑居住,后来他的墓也可能从兖州故赵村迁到了食邑的柳下,但作为和圣“父母之邦”和出生地的兖州,仍是理所当然的“和圣故里”。虽然严格来讲,只有兖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圣故里”,但和圣作为古代贤哲,各地以有和圣遗迹为荣耀,载之志乘,且均以“和圣故里”称之,这大概即“和圣故里”有多处的重要原因。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兖州作为和圣故里,除了《展氏族谱》提供了比较翔实的记述外,地方史志旁证不足。明于慎行编撰的《兖州府志》及后续书,对柳下惠均未提及。直至清代,《滋阳县志》方出现柳下惠墓祠在高庙村记载。而到民国,《滋阳县志合编》在注中又否定了前者。再就是兖州关于柳下惠的文物古迹,包括故县“和圣故里”碑、高庙柳下惠墓、和圣祠等,目前都已荡然无存。而柳下惠后裔,展氏和柳氏,在兖州特别是故县、堰头、高庙等地,生活居住的目前都为数不多。近几年,新泰和平阴展家洼等地对柳下惠的研究、宣传、文物修复、旅游开发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而我们兖州除了“柳下惠的传说”已成功申报为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方面的工作才刚刚起步。作为和圣故里,具有“端信”、“尚贤”之风的兖州,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理应在继承保护优秀文化遗产方面走在前面。传承发展“和文化”,应列为建设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并有一系列实质性的工作要做。
        


        7楼2012-02-28 15: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