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鹏
和不少历史名人故里之争一样,关于和圣柳下惠故里,目前也有几地之说。其中,比较有根有据的就有5处:1、河南濮阳柳下屯;2、山东新泰柳里;3、山东平阴展家洼;4、山东曲阜柳庄;5、山东兖州故县。另外,安徽利辛、河南焦作等地,也因当地有关柳下惠的传说或文物古迹等,展开对柳下惠的宣传纪念活动。并且,对柳下惠传说的申遗工作,在各地也竞相开展,2007年11月16日,“和圣柳下惠的传说”入选新泰市第一批市级非遗名录;2008年12月3日,“和圣柳下惠传说”收入平阴县第一批县级非遗名录;同一天,同一个传说出现在安徽省利辛县第一批县级非遗名录中;之后,“和圣柳下惠传说”又进入河南省焦作市第二批非遗名录;2009年12月,兖州、平阴两地关于柳下惠的传说同时进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各地对柳下惠的宣传研究情况看,山东新泰做的工作较充分,有相当规模的研究机构,出版了系列书籍文献,还修建了“三和”旅游景点,包括和圣故居、和圣祠堂与和圣墓。2010年7月26日,《济南日报》披露了平阴县孝直镇展洼村发现明代“和圣柳下惠故里”石碑的消息,并称初步揭示了一个历史之谜,从而非常有助于最终弄清长期以来一直有争议的关于“柳下惠故里”究竟在何处的问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柳氏文化研究专家柳下惠后裔柳哲认为,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看,从大概念讲,柳下惠故里在山东省没问题,具体在哪个县或镇,就不容易确定了。对于柳下惠的祖籍地,柳哲也做过深入研究。他认为,目前公认的研究结果是柳下惠是兖州人,这种说法已被许多古迹和历史文献所证实。笔者认为,作为柳下惠曾经生活、任职过的地方,以及拥有与柳下惠相关传说、遗迹的当地政府进行申遗和对柳下惠的宣传、旅游开发等无可厚非,有助于“和文化”宣传弘扬。但真正的“和圣故里”,也就是柳下惠的祖籍和出生地,却只能有一处,而一些地方打出“和圣柳下惠故里”的招牌,违背了基本的常识。
一、平阴展家洼是柳下惠后人聚居区而非“故里”
国人在考虑或争论一些问题的时候,往往执着于枝节,而忽略大前提或基本的常识。当各地为一些名人故里之争热火朝天的时候,很少有人考究到底何为“故里”?以至于闹出一些与“故里”沾不上边的笑话。故里一词,字典里理解,应该是故乡,老家,国人的传统上多指出生地。《咬文嚼字》公布的2009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之一就是“故里”,地方宣传中经常误用。现在一些地方为了提高知名度,常号称是某名人的“故里”,理由是该名人曾在当地生活居住,为争夺名人“故里”称号甚至相互对簿公堂。其实,“故里”专指其人的故乡,家乡,原籍,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长期居住的地方”未必是“故里”,他的祖辈如果没有在此地生活过,他本人生活的时间再久也是不能叫“故里”的。文章还举例说,蒋介石曾长期居住在台湾,但有谁会称台湾为“蒋介石故里”呢?蒋故里还是浙江奉化溪口。而长期住过的地方应该叫“故地”,所谓故地重游;他长时住过的房子应该叫“故居”,所谓某某故居;但“故地”、“故居”和“故里”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当然,如果“出生地”、“生活过较长时间的地方”、“先辈生活过的地方”,全在同一个地点,那当然不成问题;要是不一致该怎么办? 不少名人都是成年后或自幼离开家乡,在外地生活。事实上,现在要给“故里”下一个无懈可击的定语不大可能,故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如果不钻牛角尖,并不难取得共识,它是对“根”的追寻和肯定。我们不能以现在的观念加之于古人,现代人口的流动性太强了,你很难再说当代某个人的故里在哪里。而多以家乡、老家、父母家相称,如果是大城市出生的人,就更不好说了。故里应该是一个传统的说法,多是相对历史人物而言的。古人族居之地是相对稳定的,除非遭遇战乱、灾荒大规模迁徙。多数祖籍与出生地也是一致的,除了有祖父辈在外做官谋生,出生在外地。所以,对一个人,尤其一个古人故里的认定,首先要看是否祖居之地,再看是否出生地,如果再是长期生活之地就更好了。如果只是生活过一段时间,非祖居之地,甚至连出生地或父母生活之地都不是,那就根本称不上“故里”了。 话又说回来,如果前几辈就从一个地方迁出了,那这个地方叫原籍、祖籍比较合适,也不好称某人的故里,既没在那出生,也没在那儿生活过,父母甚至祖父母也不在那儿生活,叫故里就太勉强了。